1.写毛笔字时 手指怎么放
毛笔是书写的工具,你要想写好毛笔字,首先必须了解握笔的方法。
因为握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对写出来字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执笔有哪些方法? 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见图1)。
据已故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
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到来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
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二、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见图2)。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三、枕腕、悬腕与悬肘 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
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
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悬腕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
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
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清代有个书法家,他就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江在桌面上,写大字没法进行,于是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可见不能悬肘是件很麻烦事。
四、执笔的高低与松紧 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
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
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
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
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
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五、运指、运腕与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
2.毛笔字怎么写
【毛笔字】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3.毛笔字点怎么写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
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
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
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
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
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
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
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
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
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
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
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
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
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
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毛笔字怎么写好
毛笔字看似很难写,写好又觉得很潇洒,写好毛笔字,关键也得有 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姿势。又称身法。姿势对了,离写好毛笔字不远了。
步骤方法:
1、坐在书桌旁,上身要坐端正,保持双眼视线与桌面在45度角左右,头不得左右歪斜。
2、**与桌沿保持一拳的距离,两臂自然平放在桌面上,两脚自然平放在地面。
3、书写姿势对了,就开始讲毛笔的执笔方法。大拇指指节首端紧贴笔管内侧,由左向右用力,食指指节末端斜贴笔管外侧,与拇指对捏笔管,用中指紧钩笔管外侧,用无名指指甲根部紧顶笔管右侧,与中指相对,最后就是用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
4、握笔方法简单一点就是,笔杆放在拇指食指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右,中指在右下。
5、执笔姿势也说了,就来简单说毛笔字横笔画的写法。
6、将墨倒入砚台,毛笔蘸墨,纸铺平。
7、横笔画的写法,先将笔尖即笔锋在空中向右一些,然后就势向左上轻微逆锋即反方向写在纸上。
8、往下,轻轻的顿一下,笔锋略向中回,轻轻的顺畅的向右行笔。
9、收笔时轻轻提笔,往下轻顿,再提笔收回,横就写好了。
10、写好毛笔字先从写好笔画开始。
注意事项
坐姿要领是端正平稳、自然舒展,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执笔时,要注意手腕不要太僵硬,要灵活运笔。
笔画不全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字帖适合初学者。
要想练好毛笔字,是需要花时间的,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要有恒心,练好是有机会的。
倒墨要轻要慢,不然会弄脏周围。
在纸上写时,可在纸下面垫其他东西,万一浸墨,会弄脏书桌。
5.写毛笔字站着腿应该怎么放
站着写毛笔字身子可略往前倾,头部正直稍微有些下俯,左手掌按住桌面上的纸,右手近于伸直,执笔的姿势也要随着站立而改变,手掌下覆,手背与手臂几乎成一平面。
两脚分开站稳,双足之间的距离与肩宽大致相等。书写时用手腕、手臂的运动来完成;如果写特别大的字,甚至要用腰部的运动来书写,两脚可再分开些,使书写动作可大一些。
执笔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因特大的字要用大斗笔,蘸墨后分量不轻,如果仍然五指执住笔杆,恐怕不堪重负,应该使虎口紧靠笔杆,五指整把抓住斗笔的圆形根部,书写要用腕、肘、臂、腰的联合协调动作来完成。
6.怎么写毛笔字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首先是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