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单介绍几个汉字
介绍一个“家”字
甲骨文里,家字上半部是一个搭起来的棚子的造型,下半部是一头猪的象形,原始的美感,惟妙惟肖。养在圈里的猪,除了能宴飨速宾。而且还有另一层意思,猪是最能生宝宝的,一年能生两次,最多能生十二只小猪。相比六畜亲近的另一种动物牛,如果把猪换成是牛,那么就是牢房的牢,牢房想象中是冰冷的,而家里是温暖的。牛一年只能生一次,最多只能生一头。人丁兴旺才有家,可见我们的祖先本意还是希望家里孩子多。我们常说的作家,作品写得多。企业家,想得比别人多。科学家,懂得比别人多。这也是对家的延伸理解吧。
2.家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蕴意
家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蕴意相同,几种写法一脉相承,都表示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
家,jia,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房室有关,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下面是“豕”中国书法,即野猪,野猪是比老虎、熊还危险的动物。
野猪是非常难得的祭品,所以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造字本义:名词,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
字形演变:扩展资料:文言版《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家,居住的地方。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叚”的“豭”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1、搬家[bān jiā] 把家迁到别处去:他去年就搬了家。2、全家[quán jiā] 整个家庭;全家人。
3、家族[jiā zú] 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4、作家[zuò jiā] 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
5、国家[guó jiā] 一个国家政权所领有的区域: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
3.家字的甲骨文、小篆三种不同的写法,观察字形,谈谈你对家的理解我
2个家字的甲骨文,上面的形旁代表房屋,下面是猪的形状,
1个小篆的家字,其实和甲骨文一样,上面的形旁代表房屋,下面是猪的古代汉字写法。
从字形看,甲骨文的时代,家字的意思就是猪圈啊!
的确,猪很早就被人们驯化了,把猪养在家里也是合情合理的。
随着汉字的演化,汉字字义发生了变化。家从猪圈慢慢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家的意思。
其实,甲骨文里还有类似的文字。
如:牢 -- 养牛的房屋;宋 -- 存放木柴的房屋;宅 -- 存放农具的房屋等等。
从今天的文字中,也能联系到最原始的字义。
4.育的繁体字怎么写
育没有繁体字。
解析:育是传承字。甲骨文字形,从古代到今一直都是只有一个形态,就是“育”。" 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
育:[ yù ]
部首:月 笔画:8
基本解释
1. 生养 :育龄。节育。生儿育女。
2. 养活 :育婴。哺育。
3. 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德育。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造字本义:孕妇生子。《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从
肉声。《虞书》曰:教育子。毓,育或从
白话版《说文解字》:育,培养孩子,使之从善。字形采用“
”作边旁,采用“肉”作声旁。《虞书》上说,“要教导、培育孩子。”毓,这是“育”的异体字,字形采用“
”作边旁。
相关词汇:
1、体育[tǐ yù]
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
2、孕育[yùn yù]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温床。
3、节育[jié yù]
即节制生育。指已婚男女要有节制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控制生育数量、密度。节育可控制人口增长率。一般采用避孕方法。
4、育雏[yù chú]
喂养幼小的鸟类。
5、美育[měi yù]
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5.农的金文怎么写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