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的拼音怎么写
钟拼音:zhōng,声母zh,韵母ong,音调阴平。
基本信息:
部首:钅,四角码:85706,仓颉:opl
86五笔:qkhh,98五笔:qkhh,郑码:PJI
统一码:949F,总笔画数:9
基本字义:
1、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
2、计时的器具:钟表(钟和表的总称)。
3、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钟头(小时,如“开了一个钟钟的会”)。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闹钟[nào zhōng]
能够在预定时间发出铃声的钟。
2、钟爱[zhōng ài]
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
3、壁钟[bì zhōng]
挂钟。
4、空钟[kōng zhong]
空竹。
5、钟楼[zhōng lóu]
旧时城市中设置大钟的楼,楼内按时敲钟报告时辰。
2.上的拼音怎么写
上的拼音:shàng 、shǎng
上读音:shàng、shǎng,注音:ㄕㄤˋ 、ㄕㄤˇ
释义:
上shàng(ㄕㄤˋ)
1、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去,到:上街。
6、向前进:冲上去。
7、增加:上水。
8、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涂:上药。
10、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拧紧发条:上弦。
12、登载,记:上账。
上shǎng(ㄕㄤˇ)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上面[shàng miàn]
位置较高的地方。
2、上衣[shàng yī]
上身穿的衣服。
3、头上[tóu shàng]
头的上方;头顶。
4、向上[xiàng shàng]
朝上。
5、跟上[gēn shàng]
在成就或物质的获取上,与同时代的人相配。
3.贴拼音怎么写
贴拼音:tiē
基本信息:
部首:贝,四角码:71860,仓颉:boyr
86五笔:mhk,g98五笔:mhk,g郑码:LOIJ
统一码:8D34,总笔画数:9
基本字义:
1、粘,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贴金。
2、靠近,紧挨:贴近。
3、添补,补助:补贴。津贴。倒(dào )贴。贴息(用期票调换现款时付出利息)。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贴画[tiē huà]
贴在墙上的年画、宣传画等:百寿图贴画。
2、补贴[bǔ tiē]
贴补:补贴家用。补贴粮价。
3、张贴[zhāng tiē]
贴(布告、广告、标语等):张贴告示。
4、贴切[tiē qiè]
(措辞)恰当;确切:比喻要用得贴切,用得通俗。
5、剪贴[jiǎn tiē]
把资料从书报上剪下来,贴在卡片或本子上。
4.“亭台”拼音怎么写
亭台,读作tíng tái,多与楼阁同时使用,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亭台楼阁”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大园庭,但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
1、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
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西蜀子云亭——《三国志·诸葛亮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如梦令》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清·姚鼐《登泰山记》
2、台: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亭台楼阁殿”,类似的建筑还有“楼”、“阁”、“殿”。
1、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又指有上层的车船,其上层也叫楼。
楼,重屋也。——《说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
2、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但较小巧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
接屋连阁。——《淮南子·主术训》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杜牧《阿房宫赋》
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聊斋志异·促织》。
3、殿: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 "像我们现在的客厅。
5.配间挂的拼音怎么写
配间挂的拼音:pèi jiān guà
拼音介绍:
汉语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23464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