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忆录怎么写
原发布者:走过青葱时代
如何给老人写回忆录?写回忆录,是很多老年人非常热衷的事。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白发悄然爬上我们的头顶,我们已到了人生的中年,而我们的父母,年龄大的已进入耄耋之年。回顾父母的一生,有太多太多的不容易,吃了很多的苦,经历了无数坎坷,为了我们的成长要默默去承受人世间的太多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许有的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因为我们太容易疏忽父母的心理,因为父母永远都是把苦咽到肚子里,而把香甜留给子女。父母是我们的一座山。父母把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不求回报,不讨恩情,年轻时的操劳,老时累得满身是病,痛苦相伴,望着他们伛偻而行,步履蹒跚的背影,做为子女的我们,虽然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但对父母只有满心的愧疚和心痛,每每想起父母的不易,顿时泪奔。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太多太多的感动。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老人年龄大了,疾病缠身,他们明白,留给他们的时间已不多。北京书海传流回忆录策划部沈先生说:“老人们大多想在迟暮之年对自己的人生做个总结,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对亲人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亲朋好友表达真诚地感恩,希望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能够流传给子孙后代,这是他们内心最真切的想法。”“所以,很多老年人热衷于回忆,热衷于出版回忆录,回忆是他们所有快乐的源泉,不过是想让别人能够记住他(她)”。“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老人们想给这个世界留
2.写回忆录需要什么格式
近代人写回忆录一般以自述为主,力求真实。可以参考:
不能虚饰,不能挟私
撰写回忆录,是一项恢复历史记忆的工作,需要对历史负责,不能虚饰,不能挟私。不仅需要有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和审视他人的客观态度,还需要借助当时的日记、笔记和文件等原始资料恢复历史的记忆,特别是需要有其他历史当事人的交流、印证和相互补充。例如周海婴回忆说,1957年**在上海,曾回答知识界朋友提出的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问题。学界立刻有人对此事提出质疑。随后又有黄宗英等人证实确有其事。这种“质疑——询证”的往复过程,其实并不带来难堪,而恰好是还原历史本然的要求,体现了探求真实的科学精神。当然,许多史实或许经过这样的过程仍难求证,但是经过这样的过程人们一定会向真实又靠近一步。可以这样说,人们的个体回忆都是不可避免地有着记忆上的误差,但如果在启发大家共同回忆的群言环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修正这个误差。
旁征博引以求真实
在历史研究中,一向有“孤证不立”的老话,需要旁征博引以求真实。从存史的意义上说,不但需要大人物的回忆录,也需要小人物的回忆录;不但需要正面人物的回忆录,也需要反面人物的回忆录。从存史的价值上说,既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事废人。无论是出于自我标榜的需要,还是出于自我辩解的需要,其主观动机如何,并无大碍。有公心固然好,存私心也可以,都可以将自己经历的历史写出来。只要能够公之于众,公众自会有鉴别能力。史学一途,本是公器。各种类型的回忆录越多,对校正历史记忆所起的作用越大,越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客观、公正和准确
在存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的回忆都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实际上人们记忆上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是回忆录中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只要大家都能参与到存史过程中去,个体记忆上的错讹就会最大可能地得到矫正。
积极的存史态度
对复原历史的活动而言,不怕众说纷纭的嘈杂,只怕“舆论一律”的孤鸣;不怕百家争鸣的质疑,就怕鸦雀无声的寂静;不怕百花齐放的繁芜,就怕一花独放的单调;不怕当事人的回忆出错,就怕连出错的回忆录都没有了。历史的经历者,特别是经历过一些重大历史现场中硕果仅存的当事者和知情人,无论是为了对自己有所交代,还是为了对世人、对后人有所交代,都不应带走一段历史,而应有更为积极的存史态度。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对回忆录的撰写态度上,有些历史当事人并不太积极,甚至多有顾忌。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怕揭伤疤。已经愈合的伤疤不愿再触动,痛苦的往事不堪再回首,承担不了回忆过去的沉重,只想静静地安度晚年;一种是怕影响不好。事情已经过去了,再翻出“旧账”会刺激一些当事人,担心会产生不好影响,不如安于现状。
3.回忆录怎么写
首先,要明确你写的回忆录是对人生的总体回顾,还是对一段生活一个生命节点的记录和回叙。
其次,把你认为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是相关性顺序,整理出一个提纲。再次,分清楚提纲中所列出的事件是否要件件都说明?有没有一个详略的安排?最后,才开始按提纲去进行写作。
可以使用第一人称,当然也可以尝试用第三人称“他”来叙述。在必要的章节和人生阶段插入你对这一段生活的感触和理解,会使得你的回忆录更有阅读性和社会价值。
你可以参考一下的回忆录,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