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报表 大写十四万和一十四万有什么区别
一) 阿拉伯数字中间有“0”时,中文大写金额中间可以只写一个“零”字。
如¥1,409.50,应写成人民币壹仟肆佰零玖元伍角。 (二) 阿拉伯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中文大写金额中间可以只写一个“零”字,如¥6,007.14,应写成人民币陆仟零柒元壹角肆分。
(三) 阿拉伯金额数字万位或元位是“0”,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万位、元位也是“0”,但仟位、角位不是“0”时,中文大写金额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以不写“零”字,如¥1,680.32,应写成人民币壹仟陆佰捌拾元零三角贰分,或者写成人民币壹仟陆佰捌拾元三角贰分;又如¥107,000.53,应写成人民币壹拾万柒仟元零伍角叁分,或者写成人民币壹拾万柒仟元伍角叁分。 (四) 阿拉伯金额数字角位是“0”,而分位不是“0”时,中文大写金额“元”后面应写“零”字。
如¥16,409.02,应写成人民币壹万陆仟肆佰零玖元零贰分;又如¥325.04,应写成人民币叁佰贰拾元零肆分。
2.翻译诗句“十四万人齐解军,更无一人是男儿
芙蓉花神花蕊夫人
故事见于《后山诗话》、《改斋漫录》、《花蕊夫人宫词》。她因香艳姣嫩如花蕊而得名。丈夫梦袒是五代时后蜀国的重臣 .她貌美且有诗才,曾作“宫词”百首。她诗名大,胆色亦大。公元965年宋军灭蜀,她丈夫叛国投降,被封为秦国公,但她始终忠于蜀国。宋太祖既垂涎于她的美色,又仰慕她的宫词,召她入宫,欲纳之为妃。她写诗答道:“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弟弟宋太宗见其兄迷恋她的美色,恐因此误国,就借口她写反诗,将其杀害。在中国民间,她被奉为“芙蓉花神”。
艳惊两朝帝王的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五代.花蕊夫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这位才高气傲的女诗人是谁呢?据说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人称“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聪明贤淑,风流蕴藉,不但貌若天仙,而且擅长诗词。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
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3.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十四万士兵(没有与敌人对抗就)全都卸下了盔甲(投降),没有一个人像真男儿一样(为国家的兴衰荣辱而捍卫到最后),视死如归般活着!
其中,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
这一句出自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述国亡诗》。
完整原文内容如下: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其中:“妾”是花蕊夫人自称。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
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
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
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
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扩展资料:
费氏(一说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
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
这首诗暗喻了作者虽为女儿身,但爱国的心自比真男儿,与国家命运同生的气节,反面讽刺了当权者的懦弱和无能,为国家的遭遇而愤恨。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
她艳惊两朝,同时有了亡国之君和开国之君的两君专宠的荣华,而荣华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和不幸。她被俘后的身世是一团迷雾。《全唐诗》收录作品一卷,一百多首统一名为《宫词》(一说《宫词》为前蜀王建淑妃徐氏(亦称“花蕊夫人”)所作),一首另名《述国亡诗》。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_述国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