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古诗<元 宵> (明) 唐寅 怎么翻译呢
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在《元宵》诗中描写元宵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饭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称作汤圆。清代的时候已经把圆子称作“汤圆”了,可见那种认为“汤圆”之始于袁世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有灯没月不让人快乐,有月无灯也不算春天,元宵十分好玩,村姑也唱歌,赛过神仙!
2.菊花,(明)唐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
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
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
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3.请问古诗<元 宵> (明) 唐寅 怎么翻译呢
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在《元宵》诗中描写元宵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饭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称作汤圆。清代的时候已经把圆子称作“汤圆”了,可见那种认为“汤圆”之始于袁世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有灯没月不让人快乐,有月无灯也不算春天,元宵十分好玩,村姑也唱歌,赛过神仙!
4.苏东坡怎么描写唐寅的句子
怎么可能有苏轼描写唐伯虎的句子?
前者为宋朝人,后为明朝人;宋前明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唐寅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
5.写唐寅的作文
靠在窗台上,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如泣,如诉,如吟。桌上的宣纸被风吹乱,散发着新鲜的墨香。那墨香缠绵着我的思绪,那思绪里有着千古才子唐寅的身影,更有着我的爱惜、叹惋和遗憾。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唐寅的命运,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他自幼聪颖过人,本能平步青云,入仕为官。但空有一身真才实学的他,却无知地成为了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当优雅闲致的桃花庵映入眼帘,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他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那首《桃花庵歌》中:“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里,又饱含他的多少心酸;“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中,又道出他的铮铮傲骨!我曾一遍遍地读着,吟着,写着,深深地爱惜着。那华美的文思,那精妙的笔触,一次次在我的脑海中闪过:那是何等的凄美啊!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本该与他无关。闱场冤案已经给他留下太深的伤痕,而命运之神却依然没有放过可怜的伯虎:宁王朱宸濠对他礼遇有加,聘以百金。唐伯虎把宁王对自己的青眼看做了步入仕途的又一次机遇,可他却没有想到宁王此举只是为谋反做一个礼贤下士的姿态。他最终看出了宁王的谋反之志和他的别有用心,为求脱身,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佯狂使酒”,“露其丑秽”。最后,他得以全身而退,可他的心,却像那琉璃盏落地,碎了。惋惜!惋惜!!
6.对唐伯虎的评价怎么写啊
唐伯虎,名唐寅,生活在明代中叶,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
从小才气横溢,诗文书画,无一不工。弘治年间,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他也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
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唐伯虎受到科举舞弊案的牵连,吃了一连串冤枉官司,从此科举无门,功名路断。 唐伯虎功名无望,婚姻也很不幸。
他的第一位夫人姓徐,出身豪门,十分势利,一心希望唐伯虎能金榜题名,青云直上,夫贵妻荣,谁知唐伯虎却因科场舞弊牵连,失去仕进希望,她的希望落空了。从此夫妻反目,日日争吵,最后终於劳燕分飞,离婚了事。
后来,有个叫沈九娘的女子走进了唐伯虎的生活,俩人情投意合,琴瑟和谐,不幸,沈九娘又过早去世了。唐伯虎从此再未续弦。
科举失败,婚姻不幸,使唐伯虎受到很大的打击,便落魄江湖,漫游名山大川,潜心书画创作,终於成为一代大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在苏州流传著他的不少故事。
据说,有个人与唐伯虎很要好,向唐伯虎索得画一幅,画的是一竿清竹临风而立,竹竿上趴著一只纺织娘。此人回家后,就把唐伯虎的赠画挂在房间里。
到半夜,此人在睡梦中被纺织娘的阵阵叫声吵醒,他爬起来,掌灯四处雪找,最后发现,鸣叫不停的纺织娘,居然就是唐伯虎画中的那只。还有一次,唐伯虎为一个朋友的扇子画了三只河虾,这个朋友爱不释手。
一次乘船出游,不小心失手把扇子掉到河里,扇面上的三只虾竟一齐从扇面上跳到河里游走了。这些传说,传神地描述了唐伯虎画技之高超。
坎坷的生活,形成了唐伯虎傲世不羁、蔑视权贵的性格。他在一首诗中说:“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
车尘马足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反映了他宁愿贫穷,也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清高傲世,必然开罪了达官贵人,因此,唐伯虎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在一首诗中说:“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生活窘迫得几无立=锥之地了。
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直接了当地道出了生活清苦的状况。西元1523年,53岁的唐伯虎在贫病中死去,死后贫穷,无力安葬,只得在住宅边暂痤。
如今,在苏州桃花坞唐伯虎住宅遗址附近,还有一条名曰“唐寅坟”的小巷。直到二十年后,由唐伯虎的亲友凑了钱才将唐伯虎灵柩迁葬於城西横圹王家村。
7.(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题目是《画鸡》。
1、原文:《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2、译文:头上的红色鸡冠不用特意裁剪,一只满身雪白羽毛的公鸡雄赳赳地走来。它平时不敢轻易鸣叫,只要一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就都打开了。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扩展资料:
《画鸡》写作背景及赏析:
《画鸡》是明代中后期时诗人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提的诗,诗人画完这只高昂的公鸡后写好这首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画鸡》
8.明唐寅事茗图的作品赏析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曰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事茗图》画卷后有画家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下有“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曰,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是描绘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