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暮字的草书写法
“暮”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基本字义:
1、用作名词,意思是:傍晚、太阳将落的时候。
2、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天晚的。
3、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晚、将尽的。
4、用作形容词,意思是:衰颓的。
组词:
暮气、暮霭、迟暮、薄暮、暮春、暮色、岁暮、垂暮、暮秋、暮岁、暮年、齿暮、年暮、埋暮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艹中。
白话版《说文解字》: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词语解释:
1、暮年 [ mù nián ]
释义:晚年。
2、暮霭 [ mù ǎi ]
释义:傍晚的云雾。
3、埋暮 [ mái mù ]
释义:犹迟暮。喻年岁大
4、暮色 [ mù sè ]
释义:傍晚昏暗的天色。
5、暮秋 [ mù qiū ]
释义:秋季的末期;农历的九月。
2.“的”字的草书怎么写
“的”字的草书写法如下图: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扩展资料
的,是一个汉语常用字,普通话读音是de,dí,dì,dī。此字始见于篆文,原本作“旳”。隶书、楷书作从白、勺声,是“旳”所分化出来的字。“旳”字,《说文》解释为“明”,而日光明亮就白,故俗体字改成从白。在六书中属於形声。“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居所有汉字之首。
的读[de]时为助词: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ic,-ve…];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of,'s]。的读[dì]时为名词: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的读[dí]时为副词:确实;实在;必定;一定 。
3.廖字的草书怎样写
“廖”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赵孟頫,出自——真草千字文。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2、第二种:书家——边武,出自——千字文。
元代边武书法《行草千字文册》,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边武生卒年不详,字伯京,甬东生、玉蓑渔者。燕京(今北京市)人,一作陇西(今甘肃)人。行草专学鲜于枢,时有乱真者。善墨戏花鸟,有枯木竹石图。
3、第三种:书家——王宠。
王宠行草书法,注重笔墨轻灵虚和,结构欹侧多变,章法通脱自然,点画较质直、线条少映带的格调相较,颇多变异之趣。王宠的书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旷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扩展资料
“廖”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王铎,出自——集字千字文。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2、第二种:书家——米芾。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3、第三种:书家——康熙,出自——千字文。
康熙帝书法造诣很深,一生摹写和颁赐臣下的书法作品很多。他的书法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改善满汉关系开展的,而射猎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维护满蒙关系和永葆本民族尚武精神举行的。
“书”与“射”是他文治武功的典型表征,而对“书”的巧妙运用恰恰体现了他高超的统治艺术。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