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古代书信的信封上怎么写
信封、信纸,都是竖着从右往左写。信封右侧上边顶到头,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内容是收信人的详细地址。正中书写收信人的名字、称呼。最后写上“亲启”二字,如果收信人是长辈,称呼靠右边一点,表示尊敬。左边尽可能低一点书写发信人地址、姓名,表示发信人的谦卑。
扩展资料:
常见的启封词:
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
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
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
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
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书信
2.古人写信怎样开头
开头写开头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
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扩展资料:
现代书信格式: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
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
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书信
3.古代古代书信的信封上怎么写
信封、信纸,都是竖着从右往左写。
信封右侧上边顶到头,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内容bai是收信人的详细地址。正中书写收信人的名字、称呼。
最后写上“亲启”二du字,如果收信人是长辈,称呼靠右边一点,表示尊敬。左边尽可能低一点书写发信人地址、姓名zhi,表示发信人的谦卑。
扩展资料:常见的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dao,外祖父母,父母用专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 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 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属高或者年岁高者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书信。
4.中国古代信封的写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1154395353 信封的写法1、左上角方框内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
一般是六位数字。2、接着在第一横线上写收信人的地址。
3、然后在第二条横线上写收信人的姓名,不能写称呼。4在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
5、右下方方框内写寄信人的邮政编码。完成信封•家住贵州省绥阳县黄杨镇金子村大湾三组的余梅梅同学给广东省东莞市黄田镇希望村东风组的袁芳芳小朋友写了一封信,袁芳芳那里的邮政编码是867812,余梅梅的是563309。
请你帮她填写信封,把这封信寄出去。别忘了要买邮票张贴在邮票张贴出。
5.中国古代信封的写法
原发布者:1154395353
信封的写法1、左上角方框内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一般是六位数字。2、接着在第一横线上写收信人的地址。3、然后在第二条横线上写收信人的姓名,不能写称呼。4在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5、右下方方框内写寄信人的邮政编码。完成信封•家住贵州省绥阳县黄杨镇金子村大湾三组的余梅梅同学给广东省东莞市黄田镇希望村东风组的袁芳芳小朋友写了一封信,袁芳芳那里的邮政编码是867812,余梅梅的是563309。请你帮她填写信封,把这封信寄出去。别忘了要买邮票张贴在邮票张贴出。
6.古代书信格式是什麽
一、开头:称谓(写给父母称谓用尊称即可,古代对对方父母的尊称是令尊、令堂。
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堂,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二、正文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三、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四、署名,属你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放在末尾。
7.白事封包写法
白事礼金信封写法:
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才能保持传统的风格。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其要点如下:
1、竖写;
2、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 x x先生千古”;
3、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
4、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 x x敬挽。即可。
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白事封包注意事项:
喜事我们都知道要图吉利,送礼的数目不能带不吉利的数字,其实,丧事也是要趋吉避害的,主人家也要图吉利,因此,送礼的时候要注意数额,不能带在人们习俗里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否则会得罪人。
1、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礼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礼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礼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比如501、511等,此外,有些地方也可以用3、6、9等代表单数,一般不用5、7,为了稳妥起见,建议都用1。
2、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没有写封包的习惯了,一般都是购买现成的商业封包直接送礼包,因此,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误用封包,尤其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和礼节的人,抓到一个就用,一旦用错,很容易得罪人。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
3、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有些人家亲友多,司礼登记往往忙不过来,那就很可能会漏记收礼,送礼往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如果你送礼了,主人家却没有登记,主人家可能会怪你,这样是付出了没好报,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具名,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4、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礼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礼包给送礼者,这种礼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是。这种回赠礼包,送礼者是要收下的,不能拒收。
5、丧事送礼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亲人去世后,主人家一般都会派专人去给亲友报丧,白事礼包一般就是在使者报丧的时候送出去,让使者代收,这个使者往往也是兼任司礼人员,收到礼包后会登记在人情簿,然后回礼。
6、对于一些亲友去世,有的人可能由于关系比较特殊,还要给逝者送花圈或是挽联,一般也是交代主人家代办了,在使者报丧的时候一并把这个代办款交给使者,注意,要交待清楚代物款和礼包数目,避免使者弄混出丑。代物款不需要进礼包。
拓展资料:
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这笔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钱是为“帛金”。“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丝织品在古时是贵重物,“财帛”之意就泛指金钱。
丧礼时送上帛金的金额,通常是在整数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结,例如101元,这与中国人的“长长久久”观念有关。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便为九,导致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因此,便要特别在帛金内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后,不会以九字作结。
此外尾数一元也可取其单数,免得“坏事成双”。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
尾数一元也可能是取其广东话的谐音,“一单过”即没有下次的意思。
也有说法是取其普通话“一”的偕音,与“依靠”的“依”相似,意喻使伤心的亲友有所依(一)靠。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帛金
8.七月半烧包,究竟包怎么写
“袱包”是古时祭奠逝者,将冥币以信袱的方式化给幽冥界的亡魂,以寄托哀思。相当于现在人邮寄钱财。由于地域不同,写法也不尽一致,但大致相仿,其写法大有讲究,随着老一辈的逝去,正逐步失传。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们中元祭祖的日子。烧包袱,是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新亡人)十四日(老亡人)祭奠亡灵时,都要烧包袱。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将打好的纸钱,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后,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父母死三年内:父称 新逝显考,母称 新逝显妣。孝男:XX、XX
三年后:父称故显考,母称故显妣。孝男:XX、XX
其格式如下:
故显考(姓)公 讳(名字) 老大人 正魂收用或冥间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故显妣(父姓)母 (母姓)老孺人 正魂收用或冥间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孝男: XX 孙:XX 时间:年号(六十花甲)七月十四(或中元)
其他亡亲称呼:
九代:故鼻祖考(妣) 孝耳孙
八代:故远祖考(妣) 孝云孙
七代:故太祖考(妣) 孝乃孙
六代:故烈祖考(妣) 孝弟孙
五代:故天祖考(妣) 孝来孙
四代:故高祖考(妣) 孝玄孙
三代:故曾祖考(妣) 孝曾孙
二代:故祖考(妣) 孝孙
一代:故显考(妣) 孝男
9.怎样教同学写信要有步骤
爸爸妈妈出差了应该跟孩子通通信,告知一下在外情况并与孩子联络感情。孩子也应该写回信,说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思念之情。与亲朋往来也需要写信谈些
事情,表明态度、看法等。所以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
信,古时叫“尺牍”,这种文体存在很久了,并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上款(即对收信人的称呼)、正文、结尾、下款(写信人的自称)、日期。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首先应流畅地将要说明的意思表达清楚,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若是同学、同辈之间写得可以随意些、亲切些,如写给老前辈、师长等文笔要庄重些。如果是着重叙述事情的,必须将要阐述的事情表达清楚;如果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也要论述得有根有据、有条不紊;若告诉对方自己内心情感或思想动态的,要写得具体、生动、真实。但无论是叙事、论理、抒情都要清楚、明白,观点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让人看完还不知你所云何意。
正文写好后,为表示礼貌起见,末尾应写上表示祝愿、敬意、勉励的话。如“此致
敬礼!”“祝您
这些祝词的格式一般分开书写;“此致”、“祝您”等另起一行低两格;“敬礼!”、“愉快!”等在下一行的顶头写,然后在右下方署上写信人的名称,视具体情况,名字前面加上与收信人的关系、辈份也可。最后填上日期,要准确以免误事。
另外值得提起注意的是信封的写法:信封是写给邮递员看的,称呼要有普遍性,一般以同志、同学、老师为宜,不要写成“***妈妈收”“***舅舅收”。按国内通信的习惯和规定,若是横写的信封,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在左上方,寄信人地址写右下方;信封上的地址要写出邮政编码和详细地址,(省、市(县)、区(镇、乡)街、(村)及门牌号),字迹要一笔一画写清楚,以便于邮递员投送。这方面的利害关系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让他们从小养成书写正确、清楚的好习惯。
10.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1、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2、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3、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4、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5、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6、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