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 大学毕业去向怎么填
可以选择工作、公务员、考研、创业等。
我国e68a84e8a2ad7a6431333431366432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原则如下:
1、“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原则。这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学生入学由国家组织招考,按成绩、志愿进入大学,学生毕业,由国家向学校下达分配计划,安排学生就业。
2、“统筹兼顾,加强重点”的原则。要求在制定毕业生分配计划时,对急需或特需的部门和重点单位给予重点配备。同时对一般企事业单位所急需、特需的人才也给予适当配备,既保证重点,又兼顾各个方面的需要。
3、“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分配毕业生时,要坚持面向工厂、农村、基层、边疆,加强生产第一线。对国家机关确实需要补充的少量毕业生,要求从严控制,并办理一定的报批手续,还要安排到基层实习锻炼。
4、“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原则。就是对毕业生的分配和使用,强调所学与所用一致,专业与工作对口,合理使用,减少人才浪费。
5、“择优分配,优才优用”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与部委所属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需重点使用;二是品行和学业上特别优秀的毕业生要重点使用。
扩展资料:
毕业生分配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按国家的需要和毕业生本人的情况,由主管分配工作的部门将毕业生分配到适当的地区、部门和岗位上去工作。
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指按照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合格的高等学校毕业之研究生、大专生、本科生和中专毕业生。对国家计划外的毕业生,国家实行一定的就业指导和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生分配
2.大学毕业后的去向
浅谈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和选择(2008-09-02 22:06:12)转载标签: 毕业困惑杂谈 分类: 随想随写
今天在一个博客空间看到一篇关于"为大学毕业后去向问题迷茫"的博文。自几年前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和交流,经常也有学生来找我问这样的问题,我想在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
大学的前3年(4年制)或前4年(如果是5年制)都是课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两极分化,一部分自我控制能力强,忧患意识重,所以在教室和图书馆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然最后考试成绩都是遥遥领先;一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些,没有自己人生的长远规划,于是陷入了网络游戏或者为情感受伤抑郁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补考名单上经常挂上大名,如果仍然不能悬崖勒马,当最后不及格的累积学分超过某一限值时就被学校强制退学了,也就无从谈起毕业归属问题了。
在即将毕业的前1年,学生们就开始规划自己1年后的去向了,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分为以下几种:1、工作就业,这里又有几种情况:一是找到理想工作美滋滋的;二是一般的工作,不是理想的,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三是所有的出路都没有了只得随便找个单位糊口。2、考研究生拼搏高学历。3、出国留学。4、在家待业,做啃老族。
此时此刻部分学生就会很迷茫,因为他们考虑的问题很多,不知道怎样取舍?比如某甲谈到他非常想考研究生,而且自己也有实力,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希望自己早日就业工作养家;我给他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做选择,如果你觉得自己非常有兴趣向更深层次的某一领域发展,就不要泯灭了自己的天性,至于家庭的经济情况,你可以做通父母的工作,可以在学校办理相关的助学贷款,来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要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还有一些这样的学生:认为既然找工作就要找理想的,没有理想的宁肯不上班在家等机会,我的建议是:大学生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尝试,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是一份阅历的积累。去喜欢它,爱它,融入它,一定会有一份惊喜给予你!
还有很多种情况,因人而已,终归起来一句话:不管做什么,只要你开心快乐,融入其中,感受这个过程就是最美好的!
3.分析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去向有哪些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
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
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
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
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
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
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
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
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
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
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4.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有能力的人到哪里都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相反欠缺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良好的求职动机、成熟的求职技巧,可能到哪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所以给你一些求职过程中的共性建议:我个人强调不管是学习专业还是寻找工作,都有一个原则,就是热门的东西未必是适合你的东西,待遇好、工作轻松、环境好的岗位未必就是最有利于你发展的岗位,大可不必人家说什么好、拿钱多就往哪里钻,适合自己的发展,能学到东西是第一位的考虑因素!等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待遇自然会好起来的。
没学历可能只是暂时没有了做白领的敲门砖,并不代表就没有前途,学好一门技术,凭本事吃饭,日子过得并不比白领差啊! 以于现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的,难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今的年轻人,往往大多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坐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其实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先找一份更适合自己发展,能累积到很多实践经验的基层工作,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再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在原有岗位往更高的岗位发展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 首先是要了解下自己的综合实力,再次就要密切留意下社会上的岗位需求,总结起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 1、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职业中,哪些是自己非常乐意去从事的。
2、我能做什么?----这个和前一个问题不同了,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客观判断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胜任社会上的具体岗位(比如打字快,一般写作都比较拿手的的女孩子可以先从文秘类、客户服务类的岗位开始一点点发展自己……)3、市场要什么?----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对应的岗位需求是大不一样的,了解社会招聘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翻阅当地主流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是浏览当地比较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另外千万不要一直待在家里面找工作,多跑跑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人才现场交流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除了能了解岗位需求之外,还有在现场与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对于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面试、沟通等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只要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找出三个答案中的“交集”,前途在何方就马上心知肚明了!当然了,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竞争中,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重点把握好“我能做什么?”和“市场要什么?”这两个问题即可,毕竟,想要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目前就可以胜任的,还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岗位,对于应届生或是职场经验不多的年轻人而言真的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还是要注重在基层岗位上的积累和锻炼,分步分阶段的给自己做个规划,逐步向自己理想的岗位目标去努力去靠近。 关于简历和面试相关问题,我建议你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面试前有没有仔细了解过对应企业的情况,对方的企业文化、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跑过去面试,其实对该企业一点也不了解的,就仅仅知道来面试XX岗位,那对方单位肯定不想要这样的人。一点诚意也没有。
2、岗位要求你真正符合的有多少?不少求职者应聘,简历都是“仙女散花”式的乱投一气,很有有人真正去冷静地逐条去分析对方单位的任职要求,打个比方,对方单位写了五条要求,你是不是真的每一条都是符合的呢?如果五条中有四条是绝对胜任的,那还有一条是不是硬条件呢?(比如很多岗位必备持有上岗证才能上岗,那如果没有的话,哪怕就只有一条不符合,也是浪费时间不会录取的)如果低于四条,那用人单位在有充分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是不会考虑你的。 3、你的简历是不是千篇一律的呢?绝大多数的求职者的简历根本就是一个版本走天下,应聘A岗位是这个简历,应聘另外的B岗位也是这个简历,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根据对方单位的的具体情况以及应聘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其“量身定制”一份有针对性的简历,只有简历中有针对性地根据每条招聘要求突出自身的优势或是胜任的具体条件,才有可能在面试中让考官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用心。
4、其实就是面试时与考官交流的技巧问题了,包括了基本的职场礼仪、个人的言行举止等,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但最重要的要提醒大家,回答问题(包括自我介绍)一定要围绕着对方单位的情况(你对招聘企业的了解)、“我觉得自己凭什么可以胜任你这个岗位,我的胜任条件有哪些?……”、自己对招聘单位企业文化和发展方向的认同、自己如果能够从事该工作,有哪些想法和打算等等,最最重要的是不要给对方一种很计较工资待遇的感觉,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有一种“与公司共同发展”的意识,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紧密相连,同坐一条船,有着一颗心。
5.2014年创业与就业指导网上填卷怎么写
填空题 1.毕业时,我们可以选择的去向主要有 即时就业、延时就业、应征入伍、自主创业、出国留学、考公务员。
(本小题1.0分) 2.最后一年里,我们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与 定位。(本小题1.0分) 3.每位毕业生只能拥有一套就业协议书且编号是唯一,它一式 四 联。
(本小题1.0分) 4.干部身份确认时间是在我们持报到证到指定地点报到成功满 一年 后可以办理。(本小题1.0分) 5.职称认定时间是在我们持报到证到指定地点报到成功后 (本科毕业在相关岗位工作年满一年、专科毕业在相关岗位工作年满三年) 可以办理。
(本小题1.0分) 6.哪几种情况不能派遣?出国留学、参军(为毕业入伍)、升学、未能取得毕业资格、留级、结业、休学、退学、延长学年。(本小题1.0分) 7.延迟毕业学生,在获得毕业资格后 三个月内,应该办理派遣手续?超过 三个月后 不再受理(本小题1.0分) 8.暂缓就业必须在毕业当年 6月1日之前 提出申请。
(本小题1.0分) 9.户档挂靠手续的办理条件 根据广东省公安厅等部门的文件规定,必须是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生。(本小题1.0分) 10.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就业工作意见,对派遣到广东省12个山区市的毕业生,只要当地需要,原则上不做调整,他们分别是 韶关、清远、湛江、茂名、阳江、肇庆、河源、梅州、揭阳、汕尾、云浮、潮州 。
(本小题1.0分) 简述题 1.小王于2006年考取华软学院,属国家计划生入学,2009年正常毕业,派遣回家乡中山市人事局。2010年考取**学校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
请问小王还可以再派遣一次吗? 不可以。因为除毕业时直接升学外(全日制),每一位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学生都只能被派遣一次。
2.明年广东省预计要承受的大学生就业人数有 网上也没确切数据,暂时填2014年 2014年广东省大学毕业生人数47万 2014年广东省要承受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47万应届毕业生+外省来粤+粤籍外省就读+上年未就业=67万 3.报到证的作用有那些? 1.身份的证明: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大学毕业生 2.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凭证 3.办理人事档案代理的凭据,也是档案存放地的证明 4.办理落户手续的凭据 5.干部身份确认、初级职称认定的凭据 6.进入国家单位和公务员系列的重要凭据之一 7.是档案工龄和档案工资级别订立的凭据 8.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证明 4.准毕业生进入毕业程序后与报到证相关联的事情有那些? 毕业生生源地确认; 毕业资格确认; 6月1日前需要户口和档案挂靠人员的相关手续准备(三方协议书、或接收函、或劳动合同,除中央住粤、省直属单位、外省就业的,本省其他单位还必须具备户档接受指标,俗称蓝表) 6月1日前给有需要的办理暂缓申请(准毕业生申请、教学系审核、就业指导中心审核上报、省厅审核) 6月1日前升学学生上报相关资料(升学者提交、就业指导中心上传、省厅审核) 6月10日前将已签订的三方协议(或合同、或接收函、或蓝表)交系辅导员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准毕业生提交原始材料、教学系数据上报、就业指导中心审核上报、省厅审核打印) 7月1日后调整改派(时限一年内) 7月1日开始接受取消暂缓就业手续的办理(省就业指导中心一楼服务大厅,持有效手续当场办理,打印报到证) 延迟毕业学生必须在三个月内办理报到证,过期将永远无法办理 5.生源地确认错误的后果? 1.无法报道(当地人事局会对你的户口所在地情况进行确认,如果不属于该地区的户口,你可能会成为“黑户”)2.影响档案工龄和档案工资的计算(档案工龄和工资直接影响你的退休金数量) 3.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①必须在办完离校手续后,在外面租房等待生源地修改后取得报到证。 ②回家后还得返校办理更改的相关手续,可能学院已经放假。
6.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中的有效的接收证明有哪5种? 1.公务员录取通知书; 2.各地市(县、区)人事局、教育局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 3.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 4.省外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 5.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 7.可申请办理暂缓就业的对象有哪几种? 1. 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为希望办理户档挂靠的部分)。
2.已落实就业单位但该单位不具备人事接收权的。 3.派遣前接收单位仍未正式办理接收手续的。
4.普通专插本或报考公务员等待录取结果的。 5.自主创办的企业暂未获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
8.申请调整改派的条件是? 根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办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毕业生可提出调整工作单位申请: (1)确属专业不对口,学用不一致的。 (2)要求到基层单位或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
(3)要求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重点加强部门工的。 (4)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的。
9.就业见习单位给毕业生上保险吗? 见习期间所在见习单位为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10.从哪些机构可获取就业信息? 1.学校就业主管部门 ,作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部门,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的主渠道。
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包括省(区、市)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