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的资料来源怎么写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有作者自己的解释在其中(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2.材料作文怎么写
1 记叙文开头方式见下。
2 最好有主次之分,有重点地介绍其中一个事例,另一个事例就当作丰富文章内涵的辅助材料。如果事例应用得当,会给文章加分的。
但是另起一段的时候要注意过渡。
3 结尾方式见下。个人觉得,结尾其实是情感的一脉相承,只要顺着情感的抒发把话题往深刻的地方挖掘,(比如把范围扩大,把主题写得更有现实意义),还有呼应开头就可以了。有一些文章在情感高涨的时候戛然而止,也能有回味无穷的效果。刻意升华反而很不连贯。
以下所述十式,均为记叙文开头好的招式。
一、开门见山式:
文章一开头,就点明题旨,即开笔入题,此为开门见山。如有同学在写《老师的眼睛》这篇文章时,开头是这么点题写的:
老师,你那双眼睛啊,时而深沉,时而明快,为我的进步欢迎,为我的消沉而不安,我的一切,无需开口便从您的眼神中得到满意的答复。我就是在您这双眼睛注视下,由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读完初中……
二、描形绘神式:
文章在开头便描绘出主人公外貌神形方面的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表达方式,描绘出主人公外貌神形方面的特征,此为描形绘神式。有个女同学在写《向大家介绍我》这篇文章时就用了这种写法:
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初二学生,个子较高,脸型圆圆的显得有些胖,一对不大不小的眼睛上横卧着两道浓眉;血色不多的嘴唇经常抿着,下唇常有比上唇突出的倾向,显出一幅永远也不服气的样子,黑发理得短短的像个男孩子——这就是我。
三、暗埋伏笔式:
文章开头叙述一些使读者一见字句便知主人公后来境况的一种方式,比如要写一个不幸的母亲,开头便可这么写:
25岁时,一场不幸的车祸,夺去她亲爱的丈夫的生命,留给她的是无尽的痛苦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读者一见开头片段,就会断定这个妇人在丧夫子幼的情况下,后来的情境会更加艰难,但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定会饱经沧桑,久经磨难,深深的爱子之情,崇高的母爱,体现于字里行间。然而,深深的慈母情换来的却是不幸的回抱,真是太不幸了。
四、抒发情感式:
文章开头时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抒发出强烈的情感,或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流露出人世沧桑之间的伤愁,或显示出壮志难酬的悲切,或抒发出对社会新人的赞颂。有学生在写《十七岁的花季》时,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十七岁,诗一般的年华,像生命旋律上的一丝颤音,像春天鲜花上的一缕笑意。十七岁,多思的年华,因为世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恢宏,大量的新事物、新信息,以极快的速度撞进我们的视野,于是乎,许许多多新问题、新烦恼也同样塞满了心胸。
五、欲扬先抑式:
作者要达到称颂主人公的目的,开头便极力贬低主人公,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然后一百八十度转弯,从相反的方面,揭示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此种写法,即欲扬先抑式。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父亲》一文时,为了塑造一个因小孩子不争气,成绩顶差,于是恨铁不成钢,对自己小孩子要求非常严厉,后来终使小孩子成材的父亲形象,便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
我从小就恨我父亲,父亲也同样恨我。
简短的两句,欲扬先抑,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恨,是因为父亲对“我”严厉要求,写父亲“恨”我,因“我”贪玩不争气。然而正是由于父亲对“我”的严厉管束,才使我改变了坏习气,学习进了步。这种开头式,可说妙极了。
六、对比映衬式:
.
3.材料作文怎么写
我们有些同学平时怕写作文,写日记也总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开源活水”,积累材料。
一、在观察中积累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小”察起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2、全面细致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观察很全面,抓住了故宫的总体特征,使人们对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宫殿房屋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3、精于思考
茅盾先生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像力就愈加丰富。”观察离不开思考。当你看到一处景致迷人,选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比喻将它描述出来呢?这就需要思考。当你见到一件事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时,把这件事及这段情描述下来,这就需要思考,如果没有思考是写不出来的。
4、讲究方法
我们不但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观察。有许多课文是学习观察的范本。通过文章的分析,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二、在阅读中积累
一篇篇精选的课文,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都是作文中闪亮的“贝壳”;生动有趣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欲望,诱发想象、模仿、创作的激情。
1、分析法
有的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单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就须用比较的方法,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2、想象法
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具体方法有图文对照想象,联系实际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
3、朗读法
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体会它语言的艺术美,而只要读一读则可比较细致地体会,如节奏美、音韵美等,连意境美、思想美也可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其实“材料”在哪里?“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表达,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4.怎样写材料
如何写材料作文
一、学会准确、透彻地分析材料,从中抽象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元素,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
二、明确中心,确定文体,准备好材料。
三、还应该注意构建文章框架。
四、灵活使用材料。
• 话题作文的写作
• 一、明确“话题”的内涵。所谓“话题”,实际上是明确了作文的选材范围,它既远远大于一般的命题作文,又不是绝对开放式的任意发挥。一般来讲,只要与“话题”有关的内容均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
• 二、“话题作文”一般不做文体方面的限定,就是我们常说的淡化、模糊文体。考生既可以写成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还可以写成阐说见解的议论文。在这一方面来讲,它允许考生“随心所欲”。
• 三、要注意话题的一贯性。因为话题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广,角度往往也很多,这样就容易出现话题潜移的失误。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议论文方面。它的特点是文章开头、行文过程及结尾的话题不完全一致,而是具有交叉、部分吻合的特点,细细分析,就会感觉作者的思路不甚清晰,话题把握不够准确或牢稳。
•作为考场作文,我们应该提醒考生注意:
•越是时间紧、心理压力大,越应该注意对文章的构思。一篇成功的作文,建立在良好的准备上。或者可以说,作文的成功与否,决定在动笔之前。试想,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一环节,急于动笔,随想随写,不仅思路难以贯通,始终保持一致的思维指向,而且很难做到严谨自然。若是写着写着,忽然发现有问题需要重新开始,那就一切都晚了。除了时间的损失,卷面的美感也遭到了破坏,更重要的是会加剧考生的紧张,严重影响考试效果。
示例:
让爱之光洒满人间
由奉献爱心是一种美德引出中心论点: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爱之光洒满人间。
有爱心,体现了一种道义,一种责任。(以“感动中国”的洪战辉为例,证明分论点)
爱心可以成为一种凝聚力。(以台湾同胞为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事例作论据,证明分论点)
大爱无国界。(以在海啸中,中国人民为受灾国家慷慨解囊、真诚相助的事例为论据,证明分论点)
总结上文,再一次强调乐于奉献爱心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5.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怎么引用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
(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
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 eg`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接材料。
6.材料作文怎么写,给材料作文怎么写
怎样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是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
材料作文的体裁范围也很广,有的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有的则要求写作说明文,不过,更多的是要求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也有的材料作文可能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联想、想象等,把材料续写、扩写或缩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们这里主要讲如何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如何正确分析材料呢?首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的观点。如果是多篇材料,则要从中理出他们的相同点,抓住主要矛盾。
有这么一道作文题:题目是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浅尝辄止,终于失败的经过。这位挖井人在地上掘了不少的深坑、浅坑,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
而他所挖的地面下方并不太深的地方就有水。这幅漫画想要说明什么呢?让我们来试着作一下分析:一、人多力量大。
挖井的人太少了,所以挖不到水;二、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借助于机器,靠科学的力量来挖井。三、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
认准一个坑挖下去,最终一定会挖到水的。以上三种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前两种情况都未免太牵强了。
虽然只有一个人在挖井,也没有机器,但水离地面并不深,而且其中有一个坑差一点就要挖到水了,这说明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挖成这口井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挖到水呢?就是因为挖井人浅尝辄止,没有恒心,每次挖了一会儿之后就灰心失望而换地方另挖了。
这样,第三个结论的正确性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是多则材料呢?假设前面提到的挖井是一个材料,另外一个材料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老愚公家门口有一座大山,进进出出十分不方便,愚公便下定决心把这座山移走,于是让他的家人全部出马,一锨一筐地挖山抬土。一个聪明人看见了,觉得愚公真是太傻了,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能把这座大山移走呢?老愚公告诉他,我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之后有重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总有一天是会把这座大山移走的。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则寓言和前边挖井故事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终会达到目的。 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还要结合现实、引用事实和材料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论证。
即选取合适的论据。请看下面一则材料:一个人走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动手把它锯成木板。
他把树干的一头放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动手锯起来。他往锯开的缝里楔进一个楔子,然后再锯下去;过了一会儿他又把楔子拔出来,朝下移到一个新地方楔进去。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他干活。这人躺下打盹时,猴子爬下来骑在树干上,也用锯锯起来。
但当它拔出楔子时,树干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它极度挣扎,尖声大叫。
那人被闹醒了。他把猢狲打倒在地,用绳子把它捆起来。
(陈运德等译《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这篇材料说明了盲目模仿带来的危害。盲目模仿不仅有可能使事情不成功,甚至还会危及自身。
那么如何来论证这一点呢?我们可以运用“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两个例子来说明。“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人听说邯郸地区的人走路姿势十分好看,就来到这里学习,但学到最后,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曼妙的步态,反而忘记了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东施效颦”说的则是美丽的西施姑娘犯了心疼病,一只手捂着胸口,眉头紧皱,别人看到了觉得这个姿势非常美,她的邻居――相貌丑陋的东施姑娘看到了,也学着做出同样的姿势,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夸奖,因为这样一来,她看上去更丑了。这两个故事说的也都是模仿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但侧重点又有不同,“邯郸学步”的重点在于:模仿要讲究方式方法,“东施效颦”则是说模仿要看自身的条件是否适合。
显然,第二个故事与题目中的材料更接近。那么我们可以选取第二个故事来证明论点。
材料作文的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象文中我们提到的持之以恒、盲目模仿等,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事例,对这些观点的提倡或者批判,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弄清“买椟还珠”这一成语的含义,并据此写作一篇作文。要求紧扣材料,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左右。
7.主要收入来源怎样填写
家庭收入来源是指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方式,应该填写父母工作收入方式如务工务农个体经营户等。
如果父母在外打工应该填写务工,如果种地的话那么应该填写务农, 如果父母是做生意的那么根据生意的不同应该填写个体经营户或者合资企业就填写经商。
家庭主要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货币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现金发放的劳保福利、医疗费;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遗属生活补助费;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救济金。
一般家庭收入来源有几种:
(1)工资、年薪所得。
(2)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存部分。
(3)住房补贴。
(4)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5)劳务报酬所得。
(6)股息红利及利息所得。
(7)其他所得。
扩展资料
如果是农村家庭的话,他的主要收入包括:
1、种植、养殖、加工、劳务收入。
2、赡养、抚(扶)养费,依法继承遗产或接受的赠与。
3、土地承包权流转收益、财产租赁或变卖收入,集体分红和股息、储蓄存款和利息收入,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及其收益。
4、社会养老保险金、商业养老保险金、商业医疗保险金、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费、水库移民后扶补助、粮食直接补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收入
8.怎样写好材料
材料是一个单位经验推广、总结工作、对外宣传、上传下达的有效途径,写好材料也是政工人员、文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熟悉工作情况,收集一手素材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一手素材,写出来的材料就会很空洞。
收集素材,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平时要留意单位上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处处留心单位的工作,这段时间搞了那些活动,开展了那些工作,工作重点是什么。
要多观察,多留心,多和同志们交流,多了解单位的情况,这样就能够掌握一些素材。现在网站上也有一些共享材料,也可看看别的单位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以供参考。
二是要注意积累。要根据领导对全年工作的安排,年度工作目标,看工作进展情况,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把日常工作中单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和活动记录下来。
素材丰富了,材料才有说明力,也就显得充实了。 三是要理解领导的工作意图。
材料要充分体现领导的工作思路、整体打算和工作重点。这就要明确领导(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突出亮点是什么,这些都要在平时注意观察领导深入了那个基层单位,指导了什么工作,同时,多聆听领导会议讲话,这样材料就有了中心思想,贴近了基层,贴近了职工。
总之,写好材料的第一步,就是要熟悉情况。 二、组织好这些材料掌握了素材,就相当于拥有了砖、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要盖起一座房子,还得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素材组织起来。
这就有三个要求: 一是写什么要象什么。材料是文体特征非常明确的一种文体,它有一定的格式。
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2)基本情况。
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一定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 (4)经验教训。
应是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来的,不能造成前后不一致的感觉。 (5)结语部分。
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二是条理要清楚。总结写作的条理不清,读者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肯定成绩、提炼经验、指导工作的目的。
如何组织起来,平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就是时间顺序。第二种就是逻辑顺序,它要对材料分几个类,分别陈述,然后得出结论。
第三种是时间和逻辑顺序相结合。 三是要详略得当。
总结中的素材也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要做到以小见大。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
说明同一个问题的素材,就要突出写一个重点的,次要的就略一下。 三、要注意文风 一是实话实说的问题。
我们提倡的工作作风就是求真务实,总结也要做到实话实说,干了哪些工作,怎么开展的,干到什么程度,起到了什么作用,能把这些事实说清楚就行了。 二是文字要准确、通俗、概括。
准确:材料就是要准确明白地表达你的观点、看法,就是陈述工作进展情况。材料最关键的是准确地把这些事情说明白,表达清楚。
通俗:总结文字里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不能说找个好词用上,搞个描写,先抒发一段情感。材料不需要这些东西,那些都是文学上的东西。
概括:写总结要注意概括,要学会对同一类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提炼出一两句放在段落的前面,这样就对材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加强知识修养 首先,关心时事政策。
杜甫说过,“汝若要学诗、功夫在诗外。”主要讲诗歌的社会性,包括生活来源。
材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东西,因此大家平时要经常注意了解省厅、省局的会议精神,以及省局、公司的《简报》,注意单位上一个阶段的工作,了解时事政策。你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分辨能力就增强了,就会从一般事实中识别和发现素材的价值,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你的材料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成为一个有深度和理论水平的材料。
其次,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才能写出好的材料。
材料深度与知识面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面广的人,往往思路开阔,材料写作能力就强。如果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写材料就会源远流长、左右逢源。
再次,要注意总结和创新。今年写成这个样子,明年我们要努力变化一下。
要认真把握材料的三个度:角度,从什么地方入手;高度,能升华到什么程度;尺度,话说到恰如其分,不能大,大了就是吹牛皮,也不能小,小了材料就没份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写好材料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炼才能写出自己满意、领导满意、职工满意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