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书信名帖等书写的格式为什么都是从右边往左边写
汉字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纵向是否比横向更能预防阅读的误会,很难说。
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2.古代拜帖怎么写
古代拜帖的写法:
爵位+职位+籍贯+姓名+字+敬语+拜
如:汉寿亭侯前将军河东解县关羽云长敬拜
所谓“拜帖”,是为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是古代官员之间交际时不可缺少的工具。拜帖起源于汉代,当时是用削平的木条上呈写姓名、里居等,因而又称为“名刺”。造纸术发明以后,拜帖材料渐渐为纸质所取代。
明 张萱 《疑耀》卷四:“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於 熙宁 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名号甫》:“《汉书·高帝纪》曰‘为谒’,《袁盎传》曰‘上谒’。 颜师古 注曰:‘为谒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上谒,若今通名也。’据此,则‘为谒’似今脚色手本,而‘上谒’似今之拜帖矣。”《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礼单放在拜匣里,又拿出出门用的烟袋。”
扩展资料:
拜帖的作用有:
1、表明来访者的身份。
2、预约。
3、因为拜帖基本上是自己写的,所以从拜帖中,也可以先让对方先了解自己。
拜帖,即贺年片:贺年片古代称为“拜帖”,宋代以前互相拜年,尤其是乡里乡亲,官场同僚,都要互相拜见。
至宋代,士大夫为节省时间,又不失礼节,就以名帖互递道贺之词代替登门拜年,于是就有了“贺年帖”、“贺帖”等之说,盛贺年帖的锦盒叫“拜盒”、“拜匣”,以示庄重,至今日,演变为新历元旦,送贺年明信片,而春节则不见了贺年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拜贴
3.隶书的何字怎么写
供参考。
曹全碑[何]
其他字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