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农历七月半 写封包给老人 称呼有那些
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 重的节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 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 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 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 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
准备丰盛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地方过七月半烧赙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1、接老人:就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 在家中正堂墙壁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香蜡 纸烛、鲜花蔬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的饭食供奉,供 奉时需要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后需要烧钱化纸。 三、封包: 包也叫赙包,封包就是将钱纸一盒(或两盒)用封皮封 成包。 四、写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孝名和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的工 作,但是由于当今学校没有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使许多人不 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 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照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具体写法 介绍如下: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竖排的从右到左各列 内容为: 第一列:中元化帛之期 孝祀(中元节盛会之 期阳世孝信祭奠) 第二列:谨具钱包封 端伸奉上(谨慎准备冥钱*封 恭敬地送上) 第三列:姑…………收用(已经故去的***老人 收用) 第四列:乘此良因 早登仙界(乘现在这个机缘早日跨 进天堂) 第五列:天运年七月日化纳(农历**年七月 **日焚化) 2、赙包各列内容写法: 现在市面上都有印刷好的空白封皮纸卖的(简称白包), 买回来填写空白处就行了。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 需要烧七七包、一、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 各家的亡名和孝名也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据实填 写。
2.山东莱阳死人写包袱怎么写就是死人以后过周年包袱怎么写
月半,书上叫“中元节”,是咱们中国人的鬼节,为了纪念过世的亲人,咱们中国人在默默的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处处都在烧香烧纸(历史上仅“**”时期曾经中断过)。
传统的“七月半”,在我的家乡(文成金洋乡一带)是除了“春节”之后的第二大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过啊,备受男女老少喜爱。在我们那里,传统还是比较好的,一般清明前后上给已故亲人上坟护土、扫墓、挂纸,也烧一些纸,至今还流传“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的方言;到了“七月半”,家家户户肯定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当然,“过年”的时候也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祭奠一下,也烧点纸。
不过春节、清明烧钱纸都不隆重,是礼节性,唯有“七月半”,可以说是烧钱纸,是给已故亲人送“钱”,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高度重视,不含糊。其实,在我的家乡,“七月半”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那天过,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到农历的七月十三日来过。
当然,在全国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有过农历七月十四号的,也有过农历七月十五号。我这基本都是农历七月十四号过的,在我们那里,“七月半”这天,郑氏管事人就去镇里请有名气道士先生来在郑氏祠堂做普利道场几乎家家从早上就忙碌起来,买钱纸、封包、写包,中午杀鸡杀鸭捉鱼…..为一桌丰盛的晚饭做足准备,晚餐当然就大吃一顿。
晚饭后等天黑下来,抢先选择村边、树旁、小溪或大门口进行所谓的“烧包”(也称“烧袱包”),让老祖们以及过世的亲人最早接到钱财,以保佑后代吉祥平安财运亨通。烧“袱包”的同时,也烧些稻草、香,散钱纸。
相传,烧散钱纸是给无后人的故人和挑夫的,香和稻草作为“阴间”的扁担,烧的纸钱,已故亲人拿不完,要请阴间的人挑回去。我们这里每年的七月半鬼节都要写封包,烧给死去的亲人,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头痛,那些称谓的写法难记,每次我都要问那些老人,恰逢中元节之际,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元节写包的问题,封包最关键就是参照族谱上名字,以后不用每年都去找了。
. 这种包袱是祭祀逝去的亲人用的。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这叫写包袱。
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中元寄钱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魂下受用" 即日化子 某某某 某某某孙媳 某氏 某某某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
“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
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
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
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 这大约是一种买平安的“钱”。所谓“地盘业主”,应是阴间收件亲人居所所在地的地主,我怀疑还有恶霸,钱寄过去,给他们上上贡,免得他们找亲人麻烦给脸色看,或收保护费。
所谓“孤魂野鬼”,即没有后人照看的鬼魂,这是些一穷二白的亡命之徒,给点钱打发一下,免得他们心存不良,哄抢亲人刚收到的钱钞。这些名堂,现在的年轻人是弄不懂,也不想弄懂了。
包袱也还包的,大多当阳间的信封一样来写:“寄父某某某,魂下受用。儿某某某,媳某某某,孙某某某。”
女人大名当然照写不误。有的干脆不包包袱、不写包袱了,花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个上亿元的冥国银行纸钞,烧完了就完了,还图包包袱、写包袱的麻烦干什么呢?但有的老人很担心:“你们这么烧过去的钱,阎王爷恁里认不认?阳间的改革步伐很快,阴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