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善三好,用这个主题写作文,怎么写
会上,县委书记韦钦强与市、县关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一起为龙川县85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140名先进工作者颁发了牌匾与荣誉证书 县委书记韦钦强充分肯定了全县各级关工组织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韦钦强指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关系社会发展的战略工程,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工程,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全县各级关工组织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四大会战”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龙川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要充分结合龙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讲好龙川故事,弘扬苏区精神;要深入开展“三善三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和弘扬孝善文化,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庭做起,把举善念、行善事、积善德、存好心、做好人、做好事的“三善三好”活动向纵深推进,教导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龙川好人”,形成“人人做好人,人人做善人”的良好社会风气,要认真开展好“三爱”活动,为推动龙川振兴跨越发展凝聚正能量。
县委书记韦钦强还勉励全县各级关工组织切实发挥主业意识,再建功勋,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龙川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实现“阵地”全覆盖,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实、做细,成为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的舞台,努力把龙川关心下一代工作,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旗帜、标杆和典范。 副县长黄春彭参加了表彰大会。
行不?。
2.作文“善”怎么写
何者为善?
心存善念,施善于人,方为善也。
心存善念,方能完美人格。(可删)
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先师”,周游列国,著书讲学,宣传的便是“仁政”思想。 “仁”作何义?心存善念,仁者爱人,兼善天下,便是“仁”的本质。
一日,孔子马棚着火,当孔子听到这件事时,却只说:“伤人乎?不问马。”短短两句六字,便可从中窥探出孔子的善心了。在自身利益受损后,还为他人着想,这便是善义之举。(善=善念)
孙叔敖幼时在田间玩耍,忽见一三头蛇,便将它杀死并埋了起来,惟恐别人看到。回来告诉妈妈,当他得知传说见到这种蛇的人会死去时,他并没有惧怕,因为当他用小手将蛇掩埋的一刻,已将自己的善心播洒到远方。也正是因为他心存善念,终被举于海,成为古代名士。
心存善念,方能成就大业。(本文似乎无须分成三部分来陈述,选择一个角度展开即可)
秦穆公一日出游,不料左骖丢失,待他找到时,发现农夫已将其捆绑,正欲杀之。宰杀皇上之马,本可判死罪,但出乎意料,秦穆公不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怕肉伤身子,又赐给他们酒喝。如此善意之举,怎能不令人感动?终于,在韩原之战中,农夫助穆公一臂,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心存善念,便是爱的传递。
当丛飞在舞台上用生命演唱时,虽然脸色已经憔悴,但那闪光的眸子中仍跳动着爱的火焰,那是温暖的传递。也许他的心早已飞到了贫困的山区,看到失学的孩子又背起书包时,他收获了慰藉。
当九十多岁的白礼芳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时,他终于满意地合上了眼睛。一个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却每日收废品捡垃圾,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救助了十多个大学生,而自己的生活一贫如洗。心存善念,他传递了温暖与爱。(这些例子都很好,很好地诠释了“善”的内涵)
无数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闭上眼,总会看到金黄的麦地,看到海子像一个白色的天使,站在麦田中间,双手合十,为众生祈祷。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说善) 这篇作文怎样写为好.
(一)善与恶
有一个弟子问峻极禅师:“怎样是修习善行的人?”
峻极禅师回答:“披枷带锁。”
“怎样是为非作恶的人?”
“修禅入定。”
“我初学禅机,请老师直截指示。”
禅师说:“你问我恶人,恶人不从善;你问我善人,善人不从恶。”弟子默然。
禅师问:“领会吗?”
“不领会。”
禅师又说:“恶人没有善念,善人没有恶心。如以说善恶如同浮云,都无生无灭。”
弟子立即大悟。
后破灶堕禅师知道了这番话,就说:“此人把事物本性为无生无灭的道理领悟透彻了。”
(二)善与恶
力量弱小的善,被恶赶走到了天上。善于是问宙斯,怎样才能回到人间去。宙斯告诉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个一个的去访问人间吧。恶与人很相近,所以接连不断地去找他们。善因为从天上下来,所以就来得很慢很慢。
这就是说,人很不容易遇到善,却每日为恶所伤害。
(三)善与恶
文 / 曲槐
闲来无事,与友人聊。聊着聊着,就聊到“善”与“恶”的话题上来了。友人问我,何谓善?何谓恶?我一时无言以对,不知如何作答。后来,想起了佛教《禅宗语录》里的一例公案,就以此作答。
明朝有位高僧,谥号中峰国师。他禅定力深,智慧超卓,博通古今,辩才无碍。一日,有几位儒生特意上山拜访,作难国师。
儒生难曰:“观世间行善积德之人,子孙不兴;作恶造罪之人,反而家门隆盛。按此,佛所说的因果道理便无法实证。请问国师作何解说?”
国师答曰:“世俗之人,情见未曾洗涤,以致有认善为恶,认恶为善的过咎来。不但不责怪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却埋怨因果报应无稽。”
几位儒生不解地又问道:“善恶迥异,怎么会看成是相反的呢?”
于是,中峰国师便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说“打人骂人是恶”;或人说“敬人利人是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各执异端,孰是孰非?难以分辨!
中峰国师却说:“未必如此”!
意思是说,你们对善恶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还未能认识到善恶的本来面目。所以,你们所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
既如国师所说,那么善恶之别,又作何解说呢?
中峰国师说:“善恶有真假之分;利人有公私之异。”
又说:“凡是有益于人的都是善,只利于己的全是恶。有益于人,即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只利于己,那怕是敬人、利人全是恶。利人是公,公即是真;利己是私,私即是假。出自真心利人是真;表面假装行善是假。无所希求而行善利人的是真;有所希求而行善利人是假。到底是真是假?还须自己细心体察。”
中峰国师的一翻对话,说的几个儒生瞪目缩舌,无言以对,不欢而散,不辞而别。
友人听了这个故事后,却点头含笑,若有所悟,欢喜而去。
我想,凡是听了这个故事的人,应该有所启发,应该明白善恶的真假,公私的利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意念究竟是公是私?发心到底是真是假?行为真正是善是恶?常使自己心存善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做损公利私的坏事。争取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好公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回归自性。
4.三好积极分子事迹怎样写好
三好积极分子事迹
我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孝敬父母、乖巧懂事,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可爱,是同学们的好伙伴。
我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性格开朗,诚实守信。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勤俭节约,活泼可爱,乐于奉献;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遵守秩序。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一直遵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给红领巾增光添彩。我时刻牢记“肩上有重任,心中有他人”的校训,热爱集体,愿意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作为班长,我总是以身作则,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使同学们蒸蒸日上,并成为老师们的得力助手。
我勤奋好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做作业一丝不苟;课后认真复习,成绩均衡发展。每天放学回家自觉完成作业,一有时间,我就会坐下来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杂志、报刊等。在学习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成绩时不骄傲,遇到挫折时不气馁。
我助人为乐,养成了帮助别人的好习惯。每次坐公交车,我看见有老人、小孩、孕妇等需要座位的,都会主动让座。我热情开朗,只要有我的地方,就能听见笑声。同学们都很喜欢与我交往。我富有爱心,汶川大地震、四南旱灾,每次都捐上自己的零用钱,奉献一份爱心。
我兴趣广泛,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做到学习和参加课外活动两不误。在每次活动中,我都积极发扬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自己编排节目,组织同学们表演,为班级争得荣誉。
5.我多想成为三好学生作文怎么写
我是民立小学三年二班的学生,今年十岁。
从一年级起,我就有一个遥远的梦想,长大我想当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我从小热爱绘画,儿童画是我的专长,还是一年级时,我就能为老师画一些卡通图片;班级出板报我更是大显身手了;我还参加校艺术节“绿色家园”现场作画比赛,获得优秀作品二等奖。我学习很努力,上课注意听讲,积极踊跃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想。
写作业一丝不苟,我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有一颗上进的心,每一学期期末考试,我门门功课都得五颗星,每一颗星星都闪烁着我不懈的努力,记载着我成长的足迹。 我不仅仅学习优秀,我还是一个称职的好班长。
我是老师的小助手,我还是同学的知心朋友,会鼓励帮助落后的同学,还会为优秀的同学喝彩。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下课不忘和同学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我们班赢得一面面鲜艳的优胜红旗。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旦敞测缎爻等诧劝超滑,参加“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荣获表演银质奖;参加学校艺术节卡拉OK比赛,获得三等奖;参加“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演讲比赛,获得三等奖。
啊!张张小奖状凝结的是我对集体热爱的心。 我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
每周坚持和爸爸去爬山,我现在还迷上了羽毛球;乒乓球台上,我也曾和小伙伴拼杀过;虽然球技还不精通,但是我热爱运动。 在老师同学的心目中,我是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曾被评为学校“优秀少先队员”,我想争当一名优秀的三好学生,相信我不会辜负老师同学的期望,成绩和荣誉属于过去,我会坚持不懈地为实现我遥远的梦想而努力的。
6.学双百争三好这篇作文怎么写
我的成长故事 溧阳市平桥中心小学 三(5)班 尤一伟 我叫尤一伟,今年11岁,读三年级。我活泼大方,性格外向。读幼儿园时,我就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每年都能拿两张奖状。八岁的时候,我背着小书包跨入了平桥小学这座知识大门,课堂上,我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以优异的成绩和大方的表现当上了班长。在这学期里,学校举行了革命故事演讲比赛,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积极训练,登台演讲了革命故事《儿童团长张六子》,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学校举行的习字比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期末考试得了双百分,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二年级,我继续发扬讲故事的优点。同学们爱听故事,他们想听时,我就讲给他们听。一次体育活动课上,天下起了雨,老师和同学们都叫我上台讲故事,我绘声绘色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别看我年龄小,我可把班长的工作放在心上呢!记得有一次老师正在开会,我们班有个小朋友的头摔破了,我急忙跑去向老师报告,老师立即采取了措施。这一年,在学校举行的习字比赛中,我又得了第一名。期中时,我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期末时,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面对取得的成绩,我始终牢记着妈妈的教导: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还有强中手。一个人只有多看别人的长处,才能取得进步。 今年我已经读三年级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小男子汉。在学校里,我参加了足球兴趣小组,每天早上以踢足球来训练自己的体能。作为班长,我尽心尽职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的黑板报,走廊的墙画,都有我的汗水;作为学生,我真诚地帮助我的同学,有同学打架时,我就去阻止。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同学鼻子出血了,我急忙带他到水池边去清洗,再让他把头抬高,用软纸塞上。这一年,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把读书作为我最大的乐趣,《故事大王》、《中国少年儿童》、《小哥白尼》等我都爱看。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学着把读书与写作文结合起来,看到书中的好词佳句,我就把它抄下来,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平时写的作文总能被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今年,我参加了学校的启航文学社,并有幸成为《溧阳日报》的一名小记者,我踊跃投稿,所写的《校园的花坛》在《溧阳日报》上发表。我和同学合作的自办报《秋韵》获学校一等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在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还参加了书法兴趣小组,积极认真地练习书法,让它和我的学习一起成长进步。 以前,我胆小,一遇到困难就显得焦躁不安,现在,在老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下,我懂得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所以,我努力地做一个坚强的小小男子汉。现在,我学会了洗碗、拖地、泡开水、叠被子……每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家中唯一的男人,要学会关心体贴妈妈,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三八妇女节那天,我精心制作了一张贺卡给妈妈,献上我对妈妈深深的祝福。 几年来,在老师辛勤的培养教育下,我的班级管理能力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增强了。有一次, 有个同学请我去游戏机厅玩游戏,我坚决地说:"我不玩,玩了会着迷,而且会影响学习,我劝你也不要玩!"那位同学真的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 我想,蜜蜂只有辛勤采蜜,才能酿出甜美的蜜糖,雄鹰只有勇敢地搏击风雨,才能使自己的翅膀更加坚强有力。我--要实现自己每一个梦想,也必须像蜜蜂那样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像雄鹰那样奋勇拼搏!
7.与人为善的作文要怎么写
与人为善 苏轼与惠崇戏语牛粪与如来, 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戏语中无法判定谁“心存牛粪”, 而谁却“心存如来”。
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戏语, 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之辨。 善, 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 善良, 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 思想上的博爱, 与人与物的忍耐。
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 佛家讲的普度众生, 道家讲的修身养性, 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
古人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 何以变化而生万物, 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
姬昌初春打猎获母鹿而不取, 以“善”而闻名, 此后所以兴周;三国时, 周瑜贪利而中计, 受三气而卧于床, 怀恨抑郁而终。 善从德来, 得从容来, 容从志来, 志自“无欲”而来。
故古人讲: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在青年时有一次清晨外出, 过一座桥时碰到一位老人坐在桥头, 老人看到他时, 故意把脚一缩, 鞋掉到了桥下。
接着老人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小伙子, 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恭恭敬敬将鞋捡了上来, 并为老人穿好。
后来张良由此得到一部兵书, 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闻名啲“圯下之履”。
张良若无虚怀若谷的德行, 怎么可能与人为善。正因为他有指点江山, 运筹万里啲宏图, 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 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
时光飞逝, 到了现代社会, 与人为善仍然是一种美德, 无论东方西方, 为善仍然受到充分啲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 同时也提倡“德治”。
何谓“德治”, 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 与人为善, 与物为善。 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划不来”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 但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 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 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们与人为善, 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 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 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 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别人怎样。
所以我们为善, 为的只是达到心灵的彼岸。
8.(说善) 这篇作文怎样写为好.
(一)善与恶有一个弟子问峻极禅师:“怎样是修习善行的人?”峻极禅师回答:“披枷带锁。”
“怎样是为非作恶的人?”“修禅入定。”“我初学禅机,请老师直截指示。”
禅师说:“你问我恶人,恶人不从善;你问我善人,善人不从恶。”弟子默然。
禅师问:“领会吗?”“不领会。”禅师又说:“恶人没有善念,善人没有恶心。
如以说善恶如同浮云,都无生无灭。”弟子立即大悟。
后破灶堕禅师知道了这番话,就说:“此人把事物本性为无生无灭的道理领悟透彻了。” (二)善与恶力量弱小的善,被恶赶走到了天上。
善于是问宙斯,怎样才能回到人间去。宙斯告诉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个一个的去访问人间吧。
恶与人很相近,所以接连不断地去找他们。善因为从天上下来,所以就来得很慢很慢。
这就是说,人很不容易遇到善,却每日为恶所伤害。(三)善与恶文 / 曲槐 闲来无事,与友人聊。
聊着聊着,就聊到“善”与“恶”的话题上来了。友人问我,何谓善?何谓恶?我一时无言以对,不知如何作答。
后来,想起了佛教《禅宗语录》里的一例公案,就以此作答。明朝有位高僧,谥号中峰国师。
他禅定力深,智慧超卓,博通古今,辩才无碍。一日,有几位儒生特意上山拜访,作难国师。
儒生难曰:“观世间行善积德之人,子孙不兴;作恶造罪之人,反而家门隆盛。按此,佛所说的因果道理便无法实证。
请问国师作何解说?”国师答曰:“世俗之人,情见未曾洗涤,以致有认善为恶,认恶为善的过咎来。不但不责怪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却埋怨因果报应无稽。”
几位儒生不解地又问道:“善恶迥异,怎么会看成是相反的呢?”于是,中峰国师便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说“打人骂人是恶”;或人说“敬人利人是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各执异端,孰是孰非?难以分辨!中峰国师却说:“未必如此”! 意思是说,你们对善恶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还未能认识到善恶的本来面目。
所以,你们所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既如国师所说,那么善恶之别,又作何解说呢?中峰国师说:“善恶有真假之分;利人有公私之异。”
又说:“凡是有益于人的都是善,只利于己的全是恶。有益于人,即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只利于己,那怕是敬人、利人全是恶。
利人是公,公即是真;利己是私,私即是假。出自真心利人是真;表面假装行善是假。
无所希求而行善利人的是真;有所希求而行善利人是假。到底是真是假?还须自己细心体察。”
中峰国师的一翻对话,说的几个儒生瞪目缩舌,无言以对,不欢而散,不辞而别。友人听了这个故事后,却点头含笑,若有所悟,欢喜而去。
我想,凡是听了这个故事的人,应该有所启发,应该明白善恶的真假,公私的利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意念究竟是公是私?发心到底是真是假?行为真正是善是恶?常使自己心存善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做损公利私的坏事。
争取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好公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回归自性。
9.三年级作文《曰行一善》怎么写
我有一个漂亮而又实用的朋友,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它伴随着我有6年了,它就是——“日行一善”。
自从有了“日行一善”,我的心里开始丰富起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不再是我一个人了。我的世界好像突然变大了,我体会到:索取可以使人满足,但是付出才是真正的快乐,每当我在路上看到有人摔了时,我会情不自禁的把他扶起来,当我看到地上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23433有垃圾时,我会毫不犹豫的捡起来,当我乘车的时候我会二话不说的给他让座……..当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会感到有许多人不约而同的说:“你真棒!”我就会说:“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今天我又一次打开“日行一善”,看到我以前“善行”嘴角漾起一丝抹不掉的笑。我善行的好习惯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当我们拥有真正的财富时,我们的内心非常充实,原来每天做一件好事有这样的好处,改变自己命运的简单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在做日行一善当中,有一件好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是: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块大石头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立刻搬起石头扔到路边,虽然说石头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硬,但在这件事情中,我获得了一些启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一定取决于某一次大的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善举。记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