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字的篆体写法
篆体的福字,有100多种写法
1,小篆出现后,“福”字的写法就统一成了左“示”右“畐”。汉以前碑文存世甚少,根据典籍得知,秦代小篆“福”字中,“畐”字结构较金文更加清晰,“一”“口”“田”完全分离。
2,秦汉时期,“畐”字的含义不单单指酒器,汉代许慎还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畐,满也”,又说,“福,畐也,从示,畐声”。由此可见,当时的“福”字除了祈祷、赐福的含义外,还多了“福气满满”的意思,其在含义上与“吉”就区分开了。
3,汉时盛行隶书,此时的“福”字较小篆字形方正平直,特别是“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最为明显。此外,“福”中的“示”旁略有变形,这就为后来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4,立于东汉永寿二年的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代重要碑刻。礼器碑为隶书书写,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礼器碑碑文中出现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吉语——“天与厥福”。这个词的含义是“上苍赐予他们(通常指百姓)福气”。历代皇帝在祭天祈福时经常使用“天与厥福”,特别是清代皇帝使用最为频繁。
5,无独有偶,在另一件汉代碑石至宝——曹全碑上也出现了“福禄攸同”的说法,意思就是“有福同享”。
从“天与厥福”“福禄攸同”中,我们不难发现汉代人相较先秦人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先秦的“福”基本都是为自己祈福,而礼器碑、曹全碑上的“福”字则是为他人乃至天下苍生祈福,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代儒家思想的流行。
2.“福”有多少种篆体写法
有四种篆体写法,如下:方正小篆:汉鼎繁印篆:金文大篆:经典繁角篆:福拼音:fú,注音:ㄈㄨˊ,简体部首:礻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3画,繁体部首:示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4画,五笔:PYGL,仓颉:IFMRW,郑码:WSJK,四角:31266释义:1、一切顺利,幸运,与“祸”相对:福气。
享福。造福。
祝福。福利。
福音。福相。
作威作福(原指统治者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形容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2、旧时妇女行礼的姿势:万福。3、祭神的酒肉:福食。
福酒。福物。
4、保祐:“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荫。
福佑。5、姓。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福廕[fú yìn] 福荫。2、营福[yíng fú] 祈福。
3、恭福[gōng fú] 竖琴吉他中使音高上升半度的键。4、曼福[màn fú] 绵绵福祉;大福。
5、福壤[fú rǎng] 堪舆家所称地脉灵气所钟之地。
3.寿字纂字写法
朱建南先生是湖南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但字写得好,待人也非常热心。亲戚朋友中,赶上谁家老人过生日,就会找他写个“寿”字或者“福”字,时间一长,他就对这两个字情有独钟起来。
6年前,朱先生无意间听说了慈禧和“千寿幡”的故事,深受震撼。据传慈禧平日最喜欢“福禄寿禧”等字,在她六十寿诞时,清廷派专人在民间搜集到4000余个不同写法的篆体寿字,接着又组成刺绣班子,将这些寿字用五彩丝线绣在锦缎旗幅上,称为“千寿幡”。一个寿字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种写法,朱建南觉得难以置信,更为汉字的独特魅力所折服。他希望寻找出寿字的更多种篆体写法,创作出独特的“百福万寿”图。
全家出动搜集“福寿”
“创作百福万寿图,最难的还是收集这些字的不同写法。”创作伊始,朱先生从各种字帖、书籍、挂历上寻找;爱好旅游的他更是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访名山大川,从碑林、碑帖、雕刻、古书中寻找临模儿女外出旅游,看到福寿两字的雕刻景物也会拍下来带给父亲。一次,他的妻子出门逛街,看到一位路人提着的纸袋上印有寿字,还跑上前去主动将自己的布质手提袋与之相交换,将其带回给丈夫。
在全家人5年的努力下,朱先生终于收集到一万余个不同的篆体寿字和两百多个福字。为了使整个作品达到完美,朱先生白天反复书写练习,待夜深人静时才着手创作。
朱先生计划用不同的字体书写出《曾广贤文》和《三字经》。朱建南坦言,创作这些长卷作品,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认识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