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评论怎么写
音乐评论 music criticism 音乐生活中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定的阶级、阶层 或社会集团通过评论家以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来表达对 音乐的褒贬、要求、评价、展望、回顾等的一种特殊方 式。
良好的音乐评论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对创作、演 出、欣赏以及社会音乐生活起相当重要的影响。广义来 说,音乐评论也可包括一般普通听众所发表的意见在内。
这种意见若形成舆论或呼声,其力量及影响比评论更大。 音乐评论的对象,通常以音乐作品及演出为主,也 可扩展到对音乐家、音乐风格、流派、音乐书刊的评价, 并常涉及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
音乐评论的表达 方式除书籍、报刊、杂志之外,还可通过集会或其他的 公共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等来扩大评论的影响。评 论的内容和形式因不同对象而有差异。
如供专门家参考 的偏重理论性和技术性的分析;对广大听众则采用较为 通俗普及的解说介绍。 音乐评论的目的,在于对所评论的对象作出一定的 审美评价。
为此,首先必需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个标 准因评论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而有所不同。
评论家 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社会、民族和阶级 的影响,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宣传、提倡或倾向于一定的 文艺思想,反对或排斥某种文艺思想。在评论中也必然 反映出评论家自己的艺术观、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等特 点。
尽管如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仍会形成一个基本的 标准。它取决于当时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音乐思潮。
这 种标准不外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社会功利价值标准,包 括作品在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等方面所产生的影 响;艺术价值标准,即从内容与形式结合方面是否合乎 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大体说来,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的标准,常常是符合于社会进步力量的观点、要求和利 益,符合于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是比较客观 而具有科学性的。
否则,公众就会拒绝承认这种标准而 使评论失去其作用。正因如此,音乐评论往往与当代社 会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有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意识形 态斗争的复杂性。
音乐评论的标准虽然具有上述的社会客观性,但在 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社会的发展,对音乐艺术自身规律 的逐步掌握,对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认识的深化变异,使 音乐评论家不断对以往的标准加以扬弃取舍,又形成新 的标准以符合新的社会要求。这样,音乐评论标准具有 社会客观性与历史可变性这两种特性。
通常,成功的并 对社会起重大影响的音乐评论,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反映 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出社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 趣味,因而能带有进步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音乐评论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两方面来观察:①对于 听众来说,音乐评论起着启发、引导和教育作用。
评论 对听众介绍、分析音乐作品及演出的成败得失,提高听 众对音乐的鉴别能力,培养并提高公众的审美趣味;② 对于音乐家来说,音乐评论有助于他们冷静而客观地检 验艺术实践,进行艺术总结,便于巩固成果,提高艺术 水平;同时评论也代表群众的要求和希望,有助于音乐 家掌握时代的脉搏,为以后的艺术活动指出方向。反过 来看,音乐评论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也在于评论家能充 分吸收广大听众的意见,知道他们的需求,能以平等的 地位与音乐家共同切磋琢磨,理解他们的甘苦。
对音乐评论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应具有 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鉴赏能力,能理解音乐内容和形式的 奥秘,从中取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为达到这个要求就 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艺术修养,特别是对民族 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他应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 能对所评论的对象加以鉴别,发现其优劣得失,并加以 分析、概括,作出理论上的说明,特别是从哲学、社会学、 美学角度上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审美评价。
第三,他应 具有科学的头脑,思维严密,善于分析与综合,判断准 确,有勇气,有创见,敢于独树一帜,对庸俗吹捧、无 理的攻击或带有偏见的评述敢于抵制,坚持原则,维护 真理。第四,还要有高度的写作水平,能有条理地、准 确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理想的音乐评论家应 集音乐家、美学家、科学家与文学家于一身。 在西方专门论述音乐评论的理论著作不多,近代较 有影响的是M.-D.卡尔沃科雷西所著 《音乐评论的原则 与方法》、O.汤普森的《实用音乐评论》、法国A.马沙 贝的《音乐评论文集》、英国A.沃克的《音乐评论剖析》 等书。
专业性质的评论,在西方是随着报刊、杂布的诞生 而逐渐出现的。当时的评论涉及各方面,例如对J.S.巴 赫的评价问题,曾引起J.A.沙伊贝(1708~1776)与A.比 恩鲍姆(?~1748)的争论。
在法国,D.狄德罗、J.-J. 卢梭、J.LeR.达朗贝尔(1717~1783)对意大利歌剧与法 国歌剧的争论,以及后来许多人对C.W.格鲁克与N.皮钦 尼之间的“丑角论战”,都发表在杂志报刊以及小册子 上,在英国,J.艾迪生(1672~1718)与C.伯尼可算是英国 音乐评论的创始人。更有重大影响的是E.汉斯利克,他 写了一系列评论文章,阐明他反对音乐他律论,主张自 律论的美学观点,曾在19世纪下半叶引起巨。
2.怎么写音乐评论
你好!
房间里的音乐上有几个选项 点最后那个▲歌曲列表 然后会出来一个音乐框 到上面会看到几个操作键 一个手指朝上的 一个手指朝下的是音乐评论
我的回答满意的话 望采纳 谢谢 珍惜自己
3.音乐评论文怎样写
首先,要摸清评论对象和现象的精神脉络。写音乐评论也同创作活动一样,需要被评论对象所触及,必须有写作冲动。
第二,评论文章应该旗帜鲜明、点穴到位。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而不是环顾左右而言它,闪烁其词隐埋观点。对成绩的肯定、对问题的揭示,需切中要害,不做“老好人”。曾有一篇评价知名作曲家交响乐的文章,在前面肯定其音乐成就的基础上,话锋一转“歌词不知何人所写,值得商榷”,点到了软肋。
第三,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应该符合客观实际,避免夸大其词。现在“大师”满天飞。这一方面说明评论者的无知,对被评论的人物和作品的艺术地位和成就价值没有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匆忙下结论;另一方面说明社会的浮躁功利对评论者的负面影响。如果独具慧眼,有充足的理由向时代和人民举荐合格的“大师”,才不失为真正的评论家。
第四,音乐评论要坚持“三真”。即说真话、动真情、讲真理。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钟南山痛批两会歪风“发言10分钟 8分钟歌功颂德”,引发社会普遍反响。音乐评论也要防止文章1000字,800字套话、空话、假话。要提高评论文章的“含真量”。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基本方法是评论者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五,评论文章要保持作者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不同的评论家,语言风格、思想境界、学识学养是不一样的。有的锋芒毕露,有的绵里藏针;有的严谨细致,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言简意赅,有的扬扬洒洒;有的“正面进攻”,有的“旁敲侧击”;组成了音乐评论百花园的万紫千红。当他人被评论文章的精辟论点所折服,被一针见血的分析所震撼之时,也是作者思想观点被传播之时。
第六,音乐评论工作者要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相比较从事表演和创作一线的辉煌与光鲜,评论工作是非常枯燥寂寞的,需要有一颗平静心。有时因为批评触及了一些人的脸面和利益,还会招致一些人的报复与反击。这都是评论工作者必须承受的。如果因为怕寂寞而把手中之笔当成赚钱的工具,那是违背评论者良知和职业道德的。
第七,音乐评论工作者要有一点贵族精神。文艺理论家刘再复认为,贵族精神包括“自尊的精神、原则的精神、低调的精神、淡泊名利的精神”,这对于音乐评论工作者至关重要。如果自己都认为评论可以按照评论对象和领导的要求随意改动,谈什么坚守公正和独立思考的原则?如果自己整天高调生活招摇过市,又怎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和精辟分析?如果自己把名利看得过重,评论又怎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达到理想卓越、精神雄健的境界?
第八,音乐评论工作者不仅是理论家,还应是思想家。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思想的锋芒。一部作品出现问题,有可能是技术技巧问题,也有可能是思想境界问题(而后者是这几十年很少被提起的);有可能是一般性问题,也有可能是致命性问题。
现在整个社会出现了稀释崇高、解构精神、泛娱乐化问题,也影响到音乐作品的品味质量以及艺术作品的寿命。音乐评论工作者不仅要通过个别找出一般进行透彻的分析,还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使音乐评论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有利于音乐表演和创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九,音乐评论具有本体生命,它不是月亮靠太阳发光。而应以其自身的魅力,独立于文学艺术之林,成为人们学习欣赏音乐的良师益友,步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只有敏锐、犀利、精准的评论文章,才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4.怎样写歌评
歌评即乐评。
在百科的词条里解释为:对一首音乐的评价,感想与理解。比如觉得这首乐曲给自己带来的感触,想起的往事等等。
最简单的,说一首歌好不好听,也算是乐评。 写乐评,也有侧重点。
好的乐评不外乎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立场鲜明,二是文字准确。所谓立场鲜明,就是你写出来的东西要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这碟这歌究竟如何:好还是不好、有没有问题、有那些问题、如何解决。
文字准确,就是可以通过形容、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从文字上把形态描述清楚、让受众恍然大悟,这原比你絮絮叨叨地罗列专业名词有效得多。就算是要用一些老乐队来做对比说明,也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不需要费劲去回忆的那种。
实际上,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潜移默化的文字往往比直接了当的貌似很专业的白描更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评论对象本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音乐描述的需要仅仅是某种感觉、情绪,而不是它的具体特征。
比如,1.可以介绍歌手或演奏者的相关背景,作品创作的背后故事等等; 2、评论作品的整体形象和音乐风格,它的歌词意境等等; 3、你个人听此作品的感受,听音乐是很个人的体验,把你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4、你还可以更深入一点,从乐理方面评论作品的整体构架,器乐的选择,演奏技巧等等,当然,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才行。 例子:歌曲“好久不见”的歌评: 这是我喜欢的一首歌,我现在喜欢的新歌不多,因为我觉得自己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较难沟通,但是这首歌的曲子很欢快,歌词也不错,一下子就让我想起自己的校园生活。
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它在自己的心中留下的印象依然那么美好!我觉得这首歌里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你听出来了吗? 这首歌也让我想起了踢踏舞,好象是一个叫“大河之舞”的舞蹈团访问中国时表演的,热情洋溢,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我希望我们听到这首歌时,能忘却心中的不快,重新找回自己当年的纯真和快乐。
5.怎样写歌评
歌评即乐评。在百科的词条里解释为:对一首音乐的评价,感想与理解。比如觉得这首乐曲给自己带来的感触,想起的往事等等。最简单的,说一首歌好不好听,也算是乐评。
写乐评,也有侧重点。好的乐评不外乎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立场鲜明,二是文字准确。所谓立场鲜明,就是你写出来的东西要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这碟这歌究竟如何:好还是不好、有没有问题、有那些问题、如何解决。文字准确,就是可以通过形容、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从文字上把形态描述清楚、让受众恍然大悟,这原比你絮絮叨叨地罗列专业名词有效得多。就算是要用一些老乐队来做对比说明,也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不需要费劲去回忆的那种。实际上,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潜移默化的文字往往比直接了当的貌似很专业的白描更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评论对象本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音乐描述的需要仅仅是某种感觉、情绪,而不是它的具体特征。
比如,1.可以介绍歌手或演奏者的相关背景,作品创作的背后故事等等;
2、评论作品的整体形象和音乐风格,它的歌词意境等等;
3、你个人听此作品的感受,听音乐是很个人的体验,把你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4、你还可以更深入一点,从乐理方面评论作品的整体构架,器乐的选择,演奏技巧等等,当然,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才行。
例子:歌曲“好久不见”的歌评:
这是我喜欢的一首歌,我现在喜欢的新歌不多,因为我觉得自己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较难沟通,但是这首歌的曲子很欢快,歌词也不错,一下子就让我想起自己的校园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它在自己的心中留下的印象依然那么美好!我觉得这首歌里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你听出来了吗?
这首歌也让我想起了踢踏舞,好象是一个叫“大河之舞”的舞蹈团访问中国时表演的,热情洋溢,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我希望我们听到这首歌时,能忘却心中的不快,重新找回自己当年的纯真和快乐!
6.如何评论一段音乐
呃。。。。。。。从别的地方copy过来的 不介意吧。
把个别的抽象的词换成要写的具体的某段就好了
音乐的力量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的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条钥匙,这条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一般能打动心情的音乐就算是好音乐了,但极品的音乐能打动人的灵魂。前者像以喧哗取胜、辅之以速食爱情歌词的流行音乐,听了一段时间,心情有所转变,于是又会另结新欢;后者像古典一点的音乐,每次聆听都会触动心底藏得最紧的那根弦,一种触及梦幻的感觉。
没有什么比我们心情变得更快的,因此也没有什么比流行音乐抛弃得更快的。音乐的生命力,是以乐曲本身决定的,而非以歌词取胜。流行音乐歌词的媚俗,或许正是其速朽的根源。
总害怕听那些没有感情的音乐、那些平淡如水的音乐、那些每个音符都相似的音乐。那些音乐总是让人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共鸣。当音乐总是千篇一律地杂乱无章、歌词苍白无力时,快餐文化便又多了一员加盟。
优秀音乐总让人一见钟情,不,应该是一“听”钟情。还记得看老电影《红磨坊》的时候,在那个豪情奔放的舞会上,响起了海浪式栉次鳞比的音乐节奏,一环接一环,让人刹那间如痴如醉,仿如堕入爱河,却没有爱情那股占有欲。那就是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那个场景,那些岁月,那种心情,浸泡在那段悠扬乐曲中,生命好比得到了升华。
还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轻快、清新、旋风式上扬的节奏让心灵的褶皱慢慢被抚平;比才•萨拉沙泰的《卡门序曲》,强劲引入、阶梯式升温、回环反复的节奏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风景;中国古曲《将军令》,以及由之改编的《男儿当自强》,铿锵有力、激越、奔腾的气势让人血液沸腾。
音乐就像一条破译出来的DNA密码,这条密码里面包含了我们的潜意识信息:那种对音乐的放松、坦荡及催眠、激发的力量。音乐不仅能弥补生命的缺陷,甚至我偏激地认为它可以替代生命的某些部分。人生的大起大落,风云际遇,也许得花几十年才能完成。但一曲短短几分钟的奏乐,就能把人生喜怒哀乐的感受尝遍。音乐的张力,此刻鼓动着无穷大的羽翼,载着我们的思绪漫游了整个心灵世界。
喜欢音乐的无限包容,当一段曲调谱上许多不同的歌词,就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新意。从音乐中,我们可以分出人的性格。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同遭遇的人喜欢不同格调的音乐。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打动了多少颗不同的心啊。
喜欢歌词中宣扬的爱情,含蓄而带点哀伤。那种二三十年代上海之夜那种调子,加上简单而有所寄托的歌词的组合。喜欢那种淡淡的柔情,在夜空中散发出的温馨。一如叶倩文的《晚风》所唱:“晚风中,有你我的梦,风中借来一点时间紧紧拥”。悠扬,悲凉,适合夜晚对着海风,一个人看着远处的渔灯,似乎是在数着船只,在等着某人,但却不晓那人在何方。虽然心向往之,却无法言语,只能追忆与怀想,回望内心的当年情。
想到起流行音乐,也自然想到流行音乐人,那些词曲高手、大师级人物。黄沾、罗大佑等人所作的流行音乐,是如此经久不衰。我曾固执地认为,听流行歌曲一定得听至少有十年历史、过去曾经红过而现在继续当红的流行歌曲。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与永恒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接近纯粹的人的灵魂。
当人类的武器先进到可以将地球毁灭无数次的时候,当人类让自恋般得意忘形的念头冲昏头脑而累累犯下错误的时候,只有音乐的强大力量,才能拯救那一颗颗狂妄自大的心灵。肉体遭摧残,寄托医术的疗救;心灵遭受重创,音乐却是最好的良药。音乐没有文字的虚伪性,音乐从来不会被误读。音乐往往是一种控诉,对压迫、对伤害、对不幸和不平等遭遇的最好表达。最无国界的语言,也许就是音乐了。
大喜跟大悲,都不可无歌。让我们一起守卫音乐的家园,一起来祈祷。让我们的音乐,注入更多的和平与爱。
7.求歌曲评论
听狮子山下之感想:
朋友,人生有你而变得更精彩。
我们或许只是陌生人,或许走着不同的道路,住在不同的楼房,穿着不一样的服饰,喝着不一样的水。但我们都有着梦想,有着憧憬的希望,有着同样的信念,希望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的,所以我们共同进退,携手共组美好家园。
尽管我们不是陌生人,尽管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而从不打招呼,尽管我们就是邻居,尽管我们会为一点鸡麻小事而大吵大闹,尽管我们恨不得能从此不见,但是,没有了你,就像没有了生活的支柱,生活了无生趣。
朋友,让矛盾变成我们的调剂品,让信念成为我们的支柱,让我们一起前进。尽管我们艰辛,我们快乐,却都只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