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uan” 怎么写
纂 注解
--------------------------------------------------------------------------------
纂
zuǎn
(1) ㄗㄨㄢˇ
(2) 搜集材料编书:~修(a.编纂,亦指做这方面工作的人;b.继承并加强修养、治理)。~绣(编织和刺绣)。~辑。编~。
(3) 古代指红色或彩色丝带。
(4) 妇女梳在头后边的发髻:~儿。
(5) 古同“缵”,继承。
(6) 郑码:MLGZ,U:7E82,GBK:D7EB
(7) 笔画数:20,部首:糸,笔顺编号:31431425111134554234
参考词汇
--------------------------------------------------------------------------------
compile edit
详细注解
--------------------------------------------------------------------------------
纂
zuǎn
〔名〕
(1) (形声。从糸(mì),算声。本义:赤色的丝带)
(2) 同本义 [a red silk ribbon]
纂,似组而赤。——《说文》
锦乡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缕纂以为奉。——《国语·齐语》
(3) 又如: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4) 织物,织品 [fabrics]。如:纂肃
(5) [方]∶妇女长发挽成的发髻 [a woman's hair dressed in a bun]
给张姑娘插在纂儿上。——《儿女英雄传》
(6) 又如:纂儿(妇女的一种发髻);纂心(妇女发髻的中心部分)
词性变化
--------------------------------------------------------------------------------
纂
zuǎn
〔动〕
(1) 收集;汇集 [collect]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楚辞·天问》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韩愈《毛颖传》
歌枣下之纂纂。——潘岳《笙赋》
(2) 又如:纂言(纂集言词,而从事述作);纂论(聚集众议);纂纂(积聚的样子)
(3) 编撰;编辑 [compile]
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白居易《与元九书》
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儒林外史》
(4) 又如:纂述(编撰述作);纂次(编撰;编排);纂刻(编集刊印);纂集(编撰汇集)
(5) 通“缵”。继承[inherit;succeed to]
纂修其绪。——《国语·周语上》。注:“纂,继也。”
纂尧之绪。——《汉书·叙传》
况纂帝业而轻天位。——张衡《东京赋》
汉译英
--------------------------------------------------------------------------------
纂
compile edit
English
--------------------------------------------------------------------------------
纂
Zu ǎ n
Collect material plait book.
The ancient times points red or color silk ribbons.
Women comb the hair in a back 髻 .
Thou together" 缵 ", inherit.
2.gao(四声)油的gao字怎么写
膏【gào】。
一、膏释义
[ gāo ]
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
2、糊状的东西:牙膏。
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
[ gào ]
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
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二、说文解字
膏,肥也。从肉,高声。
膏,肥油。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高”作声旁。
三、汉字字源
扩展资料
膏油:在轴、轴承或机器转动部分加润滑油使润滑。
膏油的习俗:
1、圣经中提到膏油有200多次,其中最早提到膏油是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在西奈山上领受上帝的律法并记录上帝关于节期,祭祀等指示,其中上帝专门晓谕摩西关于膏油的配方和使用,会幕中所有主要的项目如法柜,灯台,香坛…甚至包括祭司本人都要用膏油进行涂抹。
2、以色列和埃及等地的人沐浴之后,喜欢抹膏油。欢迎客人,用膏油浇在客人的头上。这种膏油是用香草和橄榄油调成的。以色列人在旷野建立会幕时,摩西用油把帐幕和其中所有的器皿都抹过,使之成圣。
3.zui字怎么写
拼音是zui的汉字
冣 zuì 古同“最”。
厜 zuī 《广韵》姊宜切,平支,精。 ◎ 《集韵》津垂切,平支,精。 ◎ 山峰高峻。 ◎ 指高峻的山颠。
栬 zuì 小木桩。
絊 zuì 鲜洁。
酔 zuì 古同“醉”。
zuì 生僻字
晬 zuì 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三月能行,晬而能言。 ◎ 一昼夜:“晬时脉还。” ◎ 周;周年。 ◎ 古同“睟”,润泽的样子。
最 zuì 极,无比的:最大。最高。最初。最终。最为(wéi )。 ◎ 聚合:忧喜最门。 ◎ 合计:“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
祽 zuì 月祭名。
稡 zuì 庄稼抽穗开花而不结实。 ◎ 聚集。● 稡 sū ㄙㄨˉ ◎ 莠。
罪 zuì 犯法的行为: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 ◎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 ◎ 刑罚:判罪。畏罪。待罪。请罪。 ◎ 苦难,痛苦:受罪。
辠 zuì 同“罪”。
嗺 zuī 撮口作声。 ◎ 口动的样子。 ◎ 嗟叹。
嶊 zuǐ 〔嶊崣〕(山)高峻,如“于是大夏云谲波诡,嶊嶊而成观。”
槜 zuì 〔槜李〕a.李子的一种品种,果皮鲜红,汁多,味甜;b.古地名,在今中国浙江省嘉兴市一带。
酻 zuì 古同“醉”。
zuì 生僻字
蕞 zuì 古代演习朝会礼仪时捆扎茅草立放着用来标志位次,引申为丛聚的样子。
醉 zuì 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醉汉。醉鬼。醉意。醉拳(一种拳术,步法上突出东倒西歪的醉态)。醉生梦死。醉翁之意不在酒。 ◎ 沉迷,过分爱好:醉心。沉醉。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用酒泡制的:醉枣。醉虾。醉蟹。
嘴 zuǐ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嘴巴。嘴头。嘴快。嘴严。嘴直。嘴软。嘴笨。嘴馋。张嘴。嘴甜心苦。 ◎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嘴。壶嘴儿。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4.请假条怎么写
请假条(written request for leave)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常用应用文之一,它包括请病假(note for sick leave)和请事假(leave of absence)。请假条是用于向老师或上级领导等因身体状况不好或因某事请求准假的场合。
英文请假条写作需注意三点:
1.英文中请假条的写法和汉语请假条相同, 它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时间、称呼、正文和签名。
2.一般而言,可认定请假条是一种简单的书信文体。请假条一般写在纸上,不用信封。其书写格式与书信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书信的大大简化。
3.请假条的特点是要求开门见山、内容简短、用词通俗易懂。
【范文例析】
假如你是王立。昨天你和同学们去农场帮助农民们摘苹果,不幸(unluckily)从梯子上摔下来伤了腿,但伤得不重。医生让你在家里好好休息。因此,你向高老师请假两天(ask for leave for two days)。(2002新疆乌鲁木齐中考题)
【参考范文】
Sep.28
Dear Miss Gao,
I''''m sorry I can''''t go to school today. I helped the farmers pick apples with my classmates on the farm yesterday. Unluckily, I fell off the ladder and hurt my leg, but I wasn''''t badly hurt. The doctor asked me to stay in bed and have a good rest. So I ask for leave for two days.
Wang Li
【点评】这是一份采用书信格式写的请假条。日期是September 28, 日期写在正文的右上角。由于请假条的内容大多是当天、近几日因病或因事请假,所以不必写上年份;称呼是Dear Miss Gao,称呼写在左上角。请假条因是向上级请示,一般以Dear。,或My dear。,开头。有时可在Dear之后,用上Mr.或Miss等的称呼加上姓氏。不过,有一点仍要提醒大家,各种称呼后面一般都用逗号。正文谈了一件事:I fell off the ladder and hurt my leg, but I wasn''''t badly hurt. I can''''t come to school. I ask for leave for two days. 简洁明了,用词口语化。写请假条只要把请假的理由和请假时间说清楚即可。有的请假条为了说明其请假事由是真实的,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写上I enclose a doctor''''s certificate.(我附上了医生证明。);签名为Wang Li。签名(署名)写在右下角,签名(署名)上面一行可以写上Yours, Your student等字样,有时由于写条的人和收条的人彼此一般很熟悉,所以在称呼和签名上比较随便和简单。特别是在签名部分,有时可简单到只写个姓或只写个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