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舞蹈的感想论文怎么写
提及“舞蹈”,我们都知道它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文化,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的有形表现。
宗白华先生也曾说过,舞蹈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和理性,同时又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量和热情。它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终极状态。
作为一位艺术老师,如何引领学生对这门高深的艺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喜好,我在教学《艺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畅游舞蹈海洋》这一个课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再现舞蹈的真实 提起“舞蹈”,很多同学有会觉得离自己太过遥远,只能在电视屏幕上偶尔一瞥。为了缩短同学们与舞蹈的距离,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欢迎的《千手观音》的录像。
轻柔的旋律在空中荡漾,曼妙的舞姿在眼前重现,孩子们的心静了,虽然已经看过数遍了,可他们还是被《千手观音》美轮美奂,扣动人心弦的纤纤玉指、以及他们在无声世界中和谐默契的齐整所打动。同学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舞蹈,我以此拉开了一堂课的帷幕,奠定了学生对舞蹈的有型定位。
二、交流体会,感悟舞蹈的多位 当《千手观音》的余音还在袅袅时,我不失时机地问道:这支舞蹈的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并让你过目不忘?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信手请了几位,同学们的看法异曲同工:因为她们是一群聋哑人,能练到这种境界真的很不简单!我简洁概括了一下:这一群聋哑人确实让我们在无可挑剔的舞姿中感动不已,但如果让我们张家港聋哑学校的同学来跳这支舞,你们假想一下会如此触动吗?经我这么一提醒,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这也不是任谁都能做到的,需要有扎实的表演功底,舞蹈基础啊!我忍不住又提示道:《千手观音》的表演者都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观众也在无声的世界里来观看,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很多同学马上反应过来了,好看的舞蹈没有相匹配的音乐来渲染是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的。
我趁热打铁给同学们分析了音乐在舞蹈中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独特的音乐,如果舞蹈配以不和协的音乐,就打破了舞蹈的完美性。
我给同学们举了个例子,《阿拉木汗》这首曲子应该配什么样的舞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新疆舞。我又接着问《珠穆朗玛峰》呢?同学们又说西藏舞。
我问同学们如果新疆舞配上西藏的音乐会是怎么样?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是乱了套。在同学们的嬉笑中我分析道: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不光要求表演者有很深的表演功底,还要配之和谐优美的音乐,舞蹈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就《千手观音》来讨论,舞蹈除了表演、音乐以外还融合了那些艺术形式?教室里喧闹起来了,同学们交头接耳聋、议论纷纷。过了几分钟,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有的说服装很重要,因为《千手观音》的服装是金色的,小时候看《西游记》时,放到观音娘娘时就会闪金光,而且里面的菩萨都是金色的,所以金色的服装是最贴切的,换了别的,如果是五颜六色的话效果就没有这么好。有的说道具也很重要,如果手指上没有又尖又长的指甲套,那么伸出来的动作就不会这么整齐划一也。
还有的说灯光也很重要,没有灯光,就没有了流光溢彩的舞台效果……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舞蹈这个抽象的概念在我的提示和同学们的交流总结中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同时也让他们自己感悟到舞蹈是融合了音乐、表演、服装、舞台美术等因素的多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三、欣赏名作,领略舞蹈的异曲 为了巩固加深同学们对舞蹈的理解,我播放了中外舞蹈作品的录像片断,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中外舞蹈的不同特点。
首先我播放了杨丽萍表演的舞蹈《雀之灵》。舞蹈开始,晨光熹微中出现了晶莹洁白的白孔雀,演员以轻柔细腻的手指、腕、臂的动作和肩、胸、腰各关节的伸展舞姿,表现了生命的苏醒和对生命的无限深情。
同学们一下子被演员那酷似孔雀的服装,精巧的表演所迷住了,演员充分发挥了手臂细致入微的表现力,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舞蹈结束后,同学们从音乐中听出了是傣族音乐,也知道了这是傣族舞。
继而我让同学们欣赏西方著名的《四小天鹅舞》,让他们从这两个舞蹈中讨论感受中外舞蹈艺术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出中外舞蹈在音乐、舞台美术、肢体表现等方面的大体差别。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得出了:中国的古典舞比较含蓄、柔美,西方古典舞比较活泼、开朗。
中国的服装比较华丽,西方的则较简单。中国的下肢包裹在服装中,而西方的下肢则全部显露出来。
笼统的话只要用两个字就可以高度概括两者的不同点,中国总体呈现“收”,而西方则呈现出“放”。同学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看着他们一张张趣味盎然的脸,我明白这堂课上我已经成功地将舞蹈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我让这群只知道街舞、蹦的的新世纪中学生也领略并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 原来,不管多么枯燥乏味的知识,不管同学们对这个领域有多惘然和困惑,只要我们能从他们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或话题作为切入口,那。
2.帮忙写篇对舞蹈的感受..
众所周知,好的舞蹈演员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舞蹈基础训练和舞台表演实践培养出来的,我们今天绝大部分的舞蹈编导又是由于舞蹈演员的逐渐成熟而转变来的,因此不要把舞蹈编导和舞蹈创作看得很神秘,任何一个舞蹈演员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一名舞蹈编导。
然而作为一名编舞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是编舞者创作成功作品的必备条件。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把这些技能简单地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摹仿能力。
编舞者的观察要运用“舞蹈的眼睛”,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渗透着“动作感”。舞蹈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上的,编舞者所创作的作品能否在形式上不断出新,在根本上取决于编舞者的作品内容是否具有“新意”。
这里的“新意”是广义的,因为种种高难技巧的堆砌、创作思路的冷僻怪异或者作品命名上的故弄玄虚都不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觉,并且这种做法就等于是普通工匠手中技艺的改进,其往往表现出编舞者生活激情的枯竭,这样的作品在观众面前一定是沉闷而乏味。因此在编舞者的创作初期,一定要深入生活,并要求编舞者用一双敏锐的具有像X光一样透视能力的眼睛,从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并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找到引导编舞者创作感情冲动的最初的那个点。
例如: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老师在创作《哈达献给解放军》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这个题材老而过分追求舞蹈动作的高难度,也没有因为这个舞蹈的名字而简单、直白地去处理藏族同胞如何把哈达献给解放军;相反,张继刚老师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理解,把洁白的哈达化作解放军战士手中的夯、希望小学的课桌、黑板、门窗等等,着重刻画了解放军战士在炎炎烈日下盖建希望小学教室的汗流浃背以及藏族小姑娘看到教室建成后的兴高采烈,这一精彩之笔,不仅让观众的眼睛焕然一新、为之一亮,同时也把我们军队与藏族同胞之间的鱼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佩服。 编舞者的理解,强调“托情于物”,要求从事物的外部形象深入到内在性格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理解能力是在广泛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编舞者在把握的过程中,编舞者的摹仿有两个方面:一是编导创作思路化为现实的途径;二是编舞者“文学式感受”转化为“动作式感受”的重要手段。
作为编舞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熟悉生活,加深自身的生活积累,而摹仿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舞台上的动作是多么的好看,设计这些动作和加工这些动作的艺术化过程都是从摹仿开始的。
摹仿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构成关系、矛盾冲突的动作行为、表达人物情感世界的表情神态;还有就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等。舞蹈创作是从动作入手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再为动作运作找到节奏规律。
这个起点正是通过形象把握生活,以形象表现生活的艺术创作规律所决定的,而动作的摹仿,正是这种规律在舞蹈创作中的特殊表现。 另外,摹仿固然要注意事物的外形变化,要把摹仿对象摹仿得惟妙惟肖。
但真正要摹仿得“像”,必须抓住事物的运动规律,只有内在规律摹仿得逼真了,外形的摹仿才能逼真,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要求演员的表演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还有摹仿的逼真程度,有赖于编舞者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三者必须是有机的联系,只有对事物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抓住摹仿对象的事物性,不然只能是观其形而不知其律。
编舞者对摹仿对象不仅要看,还要有实践的过程,对于观察的结果,通过亲身进行的动作加以检验,再进一步理解,把内在精神变成更加切实、更加透彻的外部形象。 舞蹈是无声的艺术,如何将体验的结果融入舞蹈作品呢?那就要通过摹仿,把编舞者对生活情感的内摹仿转化为动作形象的外摹仿,最后找到适合舞蹈创作的动作素材。
因此,摹仿在文学体验向动作形象的转化中起了个“桥梁”的作用,它在舞蹈创作的准备阶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编舞者的特殊表现手段——动作,汇集熔炼生活素材由抽象的情感世界向具象的动作形象转化过程的完成。作为编舞者,必须在理论上对自己专业的特殊性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以上是本人在自身舞蹈创作实践中一些肤浅的看法和见解。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以期不断提高。
3.舞蹈感想作文
我的舞之梦
舞蹈是我生命的全部,它推动着我走得更高,行得更远,它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步入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短暂的时间,而是我追逐舞蹈的灵魂。踏入大学,我发现我更加重视我的选择,我更加热爱中国民族民间舞事业。年龄早已不再是大学与学习之间的阻碍,反而更加成熟了。我坚信,舞之梦的舞台永远会为我敞开,只要我不断地努力,用实力征服每个人,镇压住这个舞台。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舞之梦腾飞了,我真的站上了这个舞台,这个原本不属于我的舞台。舞蹈是舞台艺术,首先第一观感便是形体和形象。我没有他人修长的四肢以及醒目的身高,而有的只是行动,只是感动成绩单的那个永不放弃的念头!老师的提拔与指导让我飞速进步,一个机会垂青于我,我牢牢地抓住了。我带着老师的嘱托、同学们的支持和自己的自信走上了这个灯光闪耀的舞台。最终,以出色的舞蹈动作及多变的表情得到了专家们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
成功了,实现了,我的舞之梦终于不再是梦,成为了现实。感谢让我梦想成真的老师们,感谢为我梦想做过大量帮助和支持的同学们以及给予我机会让我实现梦想的所有人。
季节交替,一轮又一轮。新的季节到来了,我的又一个梦想又如风筝一样飘于空中,它与我之间永远有条不能断的线,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触摸"到天!
4.求一篇关于舞蹈课感想的文章
刚刚开始接触舞蹈理论课时,我以为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逐渐品味出之中 的乐趣来 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
老师讲的是那么生动有趣,把每一条理论都分析的那么形象透彻,使课堂上的每个学 >生都深深地溶入到舞蹈的世界里去了。通过学习舞蹈理论课,我明白了想要学好舞蹈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要掌握舞 曲节奏、面部表情等多方面因素。
我想如果没有学习舞蹈理论课程的话,我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很盲目地跳下去。我的 理论课虽然上的不多,但每听一节都会有很大的收获,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一点。
上完理论课我会回到宿舍里,仔细想。
5.速求一篇作文(学舞蹈的感想) 1000字左右,
写的有点少 今天感觉状态不是特别好,身体有点紧,韧带拉不开,好痛,酸痛的感觉不好受啊。不过还是坚持过来了,晚上练爵士感觉比上次好些了,身体放松多了,但是还是感觉好僵硬啊,看着三三老师和我们根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还是要练感觉练基础啊!现在学这段舞蹈就觉得好难,跳得好糟哦。不过有进步就好,多练,找到感觉了学东西才会快起来。
其实学什么都一样,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别人的辉煌和成功,而其中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就像我们啦啦队,别人看到的只有我们的成就和辉煌,但是建队和成长壮大中的艰辛谁又看得到呢?这个队伍发展到现在的确不容易,它也给了我们更多地了解啦啦队和热爱啦啦队的机会。我们每一个队员都有义务尽自己能力为这个越来越壮大的团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以后学舞蹈的时候还是要更积极和激情一点。不能因为难或者没状态而不认真,我一定要努力学,要找差距,同时也要鼓励自己坚持,坚强,积极,兴奋,随时调到最佳状态,这样训练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消极训练只会让时间过得更艰难。
加油,每天至少为自己加一次油!明天练力量加油,晚上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调整好状态,19号晚上的套路一定要成功,加油!!!
6.急
简单!1.先写看完舞蹈之后的总体感受(例如:今天我看了舞林大会后,受益匪浅。他们的舞蹈技巧以及发自内心的动作让我知道他们在舞台背后的艰辛。让我明白了做事要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
2.写主要内容,就是主要有哪些舞蹈,表现了什么故事,等等。。.(内容较多,些具点)
3.总结,你的感想。就像第一段一样。
备注:以后不管是写读后感还是观后感都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望你能通过!!!!!
7.帮忙写一篇“我对舞蹈的认识”一千字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童年是美好、多彩的岁月。
童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童年的我,沉浸在舞蹈之中。
初识舞蹈——让我兴奋不已记得我7岁那年,一次全家看电视时看到中央七套转播的美国体育舞蹈比赛。我就被画面里优美的舞姿给深深得吸引住了。
哇!太漂亮了!优雅的伦巴、激情的恰恰、热辣的桑巴、欢快的牛仔、酷劲实足的斗牛。当时,我就迫不及待地跟妈妈讲:“妈妈,他们跳得真好看!我也要学。”
妈妈说:“可以啊!只要你喜欢都行,但是如果你学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认认真真地学。”我很认真地点点头。
初学舞蹈——让我体会艰辛从那年的3月份起,每个星期日早上7点钟,妈妈就带着我去嘉兴学跳拉丁舞。可刚上了两节课后,腰酸背痛,我就有点泄气了。
上课就是三元素——转动、律动、移动,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感觉好枯燥,好没劲!回到家后,我就和妈妈讲:“跳拉丁舞没劲,太枯燥了,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我不想跳了。”妈妈看了我一下,板着脸说:“不行,是你答应我好好学的,现在才学几天就不想跳了,没门!”我一听就觉得委屈,眼泪就掉了下来。
过了一会,妈妈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做事不能光有三分钟热度,做什么都得学会坚持!”我想想也对,总不能刚开始就这么打退堂鼓了,于是,渐渐止住了哭声。以后,每当我因为太辛苦而不想跳的时候,耳边总想起妈妈对我说的话,总咬牙坚持着。
坚持舞蹈——让我获得丰收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慢慢喜欢上跳拉丁舞了,每次翩翩起舞时,我都会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舞技提高了。在今年的7月份,老师选我去参加上海市全国拉丁舞比赛。
随着音乐的响起,我就立刻随着节奏准确的踩着每一个节拍。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的桑巴舞;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婀娜的伦巴;音乐雄壮、舞态豪放、步伐强悍的斗牛舞;舞态风趣、步伐活泼、轻盈的牛仔舞——我都尽情地表演。
感觉并不是在比赛,我真正享受到了舞蹈的乐趣!最后我竟获得了专业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手上捧着金光闪闪的奖杯,脖子上挂着金灿灿的奖牌时,我开心极了!我爱跳拉丁舞,尽管练舞的时候很苦,很累,在短短的三年间,我磨破了五双舞鞋,但是我很开心,很充实,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因为我在学跳拉丁舞的同时体会到跳舞的快乐——累并快乐着。
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绚丽色彩。
8.对中国舞蹈的感受
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它在世界上是三大古老文化之一,或称作世界性三大文明之一。
它和其他两个古老文明类型的希腊型、中东以及印度地区型相比较,“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宏大的研究课题,舞蹈文化是它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运用“动态切入法”探索中国舞蹈文化时,既要按历史发展纵向地考虑中国舞蹈文化的特点,还要根据古代民族的融合、现代民族的形成、几次大的民族迁徙等重要历史事件,按历史断代的、地区划分的方法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分析研究。
中国的三大文化流派之间,也是从互相抵触、对抗,而发展为和谐相处的。隋唐初期,儒家、佛教、道教三者尚属三足鼎立。
唐宋之后,三大流派对每个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点,许多盛大的带有祭祀性的民间舞蹈,无不和宗教活动有关,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更是如此,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所在。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而且对于民族的形成、迁移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舞蹈文化的探索,就是对舞蹈的内容与形成以及和舞蹈有关的活动进行探索。
中国民间舞蹈中有许多奇异的文化现象,常使人感到惊奇、有趣。例如:为什么有些舞蹈要在一定节日、场地、气氛中进行?为什么把“一顺边”的动作舞得那么美?为什么许多民族都有戴面具表演的民间舞蹈,它们与中国古代的驱傩有何源流关系等等,都属于民间舞蹈文化探索的范围。
然而单纯地依靠舞蹈本身进行研究,是无法弄清其源流始末的,还必须借助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地理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纵横探索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探索它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纵横探索舞蹈文化时所得的研究成果,由于是既有形象,又有文字,两种文化交融于一体的文化成果,所以对其他学科也有参考价值,或许还能弥补其他学科研究中的空白。
例如:同是居住在牧区的蒙古族、藏族、塔吉克族都喜爱鹰,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但在他们的舞蹈中所塑造的鹰的形象,其形态、气质、气氛却各不相同:蒙古族突出勇猛、矫健;藏族则显出强健、稳重、豪放;塔吉克族则表现轻捷、洒脱,正所谓一鹰三态。 蒙古族舞蹈中鹰的形象,是生活在辽阔草原广大牧民的气势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升华,体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鹰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一种神鸟,人们认为鹰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险岩端,与天接近,与神为伍,具有神力和灵性。藏族天葬的习俗,也与鹰可以把死者灵魂带往天上的心理有关。
塔吉克族民间舞蹈,虽然也把鹰的气势、神态,对鹰的崇敬羡慕的心理融会于表演之中,但节奏鲜明,风格别致。不论是鹰起落的跳跃,还是扶摇直上,由低到高的连续旋转,都显得无比轻捷洒脱,这和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丝绸古道,民间舞蹈中保存有古西域乐舞0的文化遗存有关。
由于鹰在民间舞蹈中被赋予人性,具有高贵、稳重的品格,所以人们以崇敬的心情表演鹰的形象。 又如,同是喜爱孔雀,以孔雀作为吉祥、幸福、美丽象征的傣族、藏族,他们用舞蹈表现孔雀时,前者主要用道具舞的形式表现孔雀的优美动态或扮演孔雀公主等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伴奏用象脚鼓、钹与铓锣;后者不用道具,常以歌舞的方式互问互答,展袖起舞。
上述“一鹰三态”、“两种孔雀”等常见的舞蹈文化现象,正是由于民族性格、心理、历史、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之不同造成的,必须通过各种学科对它们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才能找出其文化背景与文化遗存。这种从动态中进行研究的成果,对美学、民俗学和民族学都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