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漂亮的拼音怎么写
是:[ piào liang ]
一、漂亮的释义:
1、好看;美观。
2、出色。
引证:巴金 《在尼斯》:“这里是一所相当漂亮的别墅,房内还有各种古玩陈设。”
二、漂亮的近义词:标致 [ biāo zhì ]
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
扩展资料
漂亮的反义词:
一、难看 [ nán kàn ]
丑陋;不好看。
引证:巴金 《第四病室》第一章:“我看他,他的脸色黄得真难看,嘴唇痛苦地微微动着。”
二、丑陋 [ chǒu lòu ]
(相貌或样子)难看。
引证:丁玲 《韦护》第二章:“她想起适才的争执,简直觉得那是太愚蠢和丑陋了。”
2.的确的拼音
的确的拼音是dí què。
释义:完全确实;实在。
引证释义:浩然《艳阳天》第111章:“早一步来到打麦场上的人,的确都在慌乱里。”
例句:这篇小说写得的确好。那的确是齐白石的作品。
近义词:确凿、简直、确实、实在、确切、切实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确凿 [ què záo ]
非常确实。
引证释义:李二和《谁发明了独木舟》:“史书的记载与传说是否确凿,尚不能确认,但至少说明他们都是使用过独木舟的人。”
二、简直 [ jiǎn zhí ]
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引证释义:瞿秋白 《跋》:“ 中国文运的趋向,更简直,更加速。”
三、确实 [ què shí ]
1、真实可靠。
2、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引证释义:叶圣陶 《夜》:“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又见得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3.好看得很的拼音怎么写
“好看得很”的拼音【hǎo kàn dé hěn】【形容好看的很的句子】1、见那女人大约十八九岁年纪,身形苗条,大眼睛,皮肤如雪,正是江南水乡的人物,她左手倒提铜桨,右手拿了蓑笠,露出一头乌云般的秀发。
2、青翠的柳丝,怎能比及你的秀发;碧绿涟漪,怎能比及你的眸子;有时,我凝视床头你那张玉照,简直觉得整个世界都永远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之中。 3、南国有尤物,容华若桃李。
4、那女子约摸二十七八岁年纪,风姿绰约,容貌极美。 5、年纪甚轻,宽大华丽的和服也掩不住苗条体态,雪白双颊泪痕未干,眉眼却是出奇的俊俏,不止倭人中绝无仅有,便是放之华夏,也是出色的美人。
6、他侧头看去,见是个十五六岁的小泵娘,脸蛋微圆,相貌甚甜,一双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带着笑意。 7、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8、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东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女郎,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他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
4.曾一帆拼音怎么写
曾一帆zēngyīfān
曾的解释
[zēng] 1.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2. 古同“增”,增加。
3.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4. 姓。
[céng] 1.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2. 古同“层”,重(chǒng )。
一的解释
[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专~。~心~意。
3. 全;满:~生。~地水。
4. 相同:~样。颜色不~。
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 乃;竞:~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9. 或者:~胜~负。
10. 初次:~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帆的解释
[fān]
1. 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船。~樯。~板。
5.“收”的拼音怎么写
“收”字的拼音是:“shōu”。
详细释义:
1.聚,合拢:~容。~理。~集。
2.接到,接受:~发。~信。
3.割断成熟的农作物:~割。~成。麦~。
4.逮捕,拘押:~捕。~监。~押。~审。
5.招回:~兵。~港。
6.结束:~尾。~煞。~盘。
7.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好了。
组词释义:
收口,[shōu kǒu] ,编织物开口处收拢起来。
回收,[huí shōu] ,从矿石废品或副产品中收取有用材料。
吸收,[xī shōu] ,物体把外界物质吸到内部。
收手,[shōu shǒu] ,住手,停止。
收入,[shōu rù] ,指收进的钱财。
词语造句:
1. 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愿望。
2. 赌博足以使人倾家荡产,还是收手为妙。
3. 每一分私下的努力,都会有倍增的回收,在公众面前被表扬出来。
4. 微微用自己勤工俭学的收入为妈妈买了一双手套。
5. 苍天一收手,什么都没有。
6. 妈妈微薄的收入和住院的费用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7. 增加农民的收入已成为当务之急了。
8. 我们要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知识。
9. 贫困人家的孩子一旦得到读书的机会,便会如饥似渴得吸收书本里的知识。
10. 他不存门户之见,虚心向各位老先生请教,注重吸收各流派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