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隶书的本怎么写
隶书“本”字的写法是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起源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2.隶书的用字怎么写
隶书“用”字的写法是
隶书简介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起源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3.隶书的之字怎么写
“之”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之[ zhī ]
基本解释
1. 助词,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总之,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钱塘江下游闻家堰 至 闸口一段即有此称。
5、加之[jiā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加之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4.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二、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3、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5.“婉”字用隶书怎么写
关于初学者选帖的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初学者自己要喜欢所选的这一家的风格。
这是最大的前提,因为喜欢才可能坚持下去、深入下去。第二就是要选一些公认的、适合作为入门的法帖。
(如楷书起步的话,很多人喜欢赵孟頫的字,但其作为入门法帖的话则不妥,容易使初学者流于油滑、媚俗的境地,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抓住这两点来选帖的话定能事半功倍。
当然,隶书入门的话应以汉隶入门,千万不能以唐隶等入门,因为唐隶楷意太重,缺乏隶书的古朴美。另外,清代的隶书及篆书造诣都很高,但同样不是和入门,因为清代金石考据大盛,很多书法家将魏碑或金石篆箍等笔意或风格融入隶书,拓宽了隶书的表现形式,但不是和入门。
以下为你推荐几种历来比较公认的汉隶入门佳作及其书法风格,供你参考: 《曹全碑》(隽秀)、《乙瑛碑》(方正古博)、《张迁碑》(朴拙大气)、《华山碑》(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礼器碑》(端庄凝练,秀美异常)、《孔庙碑》(婉秀端谨)。
6.学习隶书的方法,怎样写一首好的书法
1,先选帖再临摹,还要找技法书--还是在当地的找个书法班做个入门学习吧--去当地卖笔墨纸砚的店问问
2,读读--中国书法 书法艺术 怎样学书法 或中国书法史 论 鉴 评 集 帖
3,看看专业的网站 期刊--报纸杂志 展览--尤其是各级书法家协会主办或协办的--
4,还要看看--道释儒的书--知道书法美的思想来源
5,还要看你的天赋 才情 悟性 眼界 方法 胸怀 学养 意志力 投入的时间 做事的专注度 专业的修养----
好吧就这些,做个参考吧
7.米草书,行书,篆书,楷书,隶书怎么写
篆书:秦代李斯。
隶书:东汉蔡邕。
楷书:主要在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行书代表:东晋书圣王羲之、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等。
草书:张旭和怀素
这些是代表人物。
我觉得应该先从隶书学起,毕竟大部分都是隶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注重蚕头燕尾,即便是写难看了,也可以写出特殊的韵味,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古拙一词,用来形容隶书,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要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先生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据说当年苏东坡先生的握笔方法和现代钢笔的握笔方法如出一辙。)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夹肉之际抵在笔杆的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写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须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8.隶书怎样创作
具体来说,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主要有 篆隶结合、造型奇特、融入行草、金石趣味、碑简杂糅 等五个方面,以下结合书家及作品进行分析。
1、篆隶结合 我们知道,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有人讲“篆隶不分家”,“篆中有隶,隶中有篆”。当代书家时常以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来进行创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状态下所得不到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多使用中锋,在结体上也是方折的体势较少,多取圆势。书家们将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中,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仿佛回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有篆法,又有隶意。
虽然是篆隶杂糅,但是整体上显得协调而美观。当代书家篆隶结合最典型的代表是已故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生,他在篆隶结合方面为当代书坛树立了典范,成为当代隶书变异创新的先驱。
陕西中年书法家赵熊,在陆维钊先生之后,进行篆隶结合的新探索,称其书作为“五分半书”,即篆隶各取一半,颇具特点。 2、造型奇特 隶书的造型具有突出的特点,或纵长取势,或宽扁见长,皆具风神。
传统的隶书造型多取横扁之势,而当代隶书作品的造型则多纵长取势,这是当代隶书创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反其意而用之,却取得了一种特殊的造型效果。当代许多隶书作品在造型上采用了纵长的取势,忽略了传统隶书以扁平取势的显著特点,但是在用笔上却仍遵循着隶书的波挑、波磔的风格特征,并且根据字形的需要,横纵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作品的体势变化,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
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书法家有四川的何应辉、河南的周俊杰、广东的欧广勇等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取法奇特的汉碑作品,如何应辉的二石(《石门颂》和《石门铭》)合一,笔趣丰富;周俊杰和欧广勇皆取法《汉魏十三品》中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形取纵势,笔意丰富,造型奇特。
3、融入行草 每一种字体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用书写的基础之上的,隶书也不例外,当人们在实用书写时为了追求便捷,便会加入一些行草书的笔意。在当代书法家中,张海先生以擅长草隶而闻名。
他早年的隶书以汉隶为本,多求精美,取法《乙瑛碑》、《封龙山颂》等,后来潜心研究汉代帛书、简牍,并将其和行草书融入到传统的汉隶之中,开辟了隶书的新的写法——草隶,也充分体现了书家的性灵之美。从张海先生的隶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已与传统的汉隶的平稳庄重的风格有了明显的不同。
首先,用笔极其丰富。作品线条的粗细变化十分明显,行草书的笔意随处可见,甚至某些字像“如”字右面“口”字的转折处使用了魏碑的笔意,在一幅作品中融入了多种笔法,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灵性。
4、金石趣味 当代书法家在篆书和隶书的创作中追求金石趣味,是清代以来书法家所进行的探索的继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直接影响了当代隶书的发展。在隶书作品中融入一些金石气息,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原本就古朴厚重的隶书更添苍茫、浑厚的感觉,作品看起来也更加有质感。
用柔软的毛锥在宣纸上追求古代书法在青铜器和石刻上所表现出的金石趣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当代书家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
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已故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老一辈书法家天津的孙其峰先生和北京的夏湘平先生以及上海的张森先生。陈少默先生的隶书取法何绍基,善用鸡毫作隶,篆隶结合,杂糅行草,用笔极为丰富,情趣盎然,风格奇特。
5、碑简杂糅 在隶书作品中融入简牍笔意和情趣,是当代隶书发展变化的又一特点。简牍帛书是隶书发展和创作的一个宝贵的取法之源,并且也是隶书发展最为快速的载体。
许多书家都潜心研究简牍帛书,从中寻求隶书创新的道路。在当代,将简牍帛书融入到隶书中,并且比较有自己风格个性的是北京的青年书法家张继和刘文华,张继作品中的简牍意味更浓一些。
他初学隶书时,致力于《曹全碑》、《礼器碑》等规范隶书的研习,后对《秦诏版》、《张迁碑》、《石门颂》等雄浑方正且变化丰富的隶书刻石十分钟情。在探索过程中,他从简牍帛书中吸取了更多的成分,从而形成了汉隶与简帛相结合的隶书基调,取《张迁碑》的遒劲、《礼器碑》的骨力、《曹全碑》的秀美,并将汉简的朴茂率真融入其中,把碑的法度和简的意味揉和在一起,使得他的隶书作品既表达出了碑之静穆、简之动势,同时得到了碑的金石之气和简的笔情墨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隶书欣赏和创作来讲,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汉隶古朴、规矩的艺术形式,而是更多地从隶书发展更为早期的阶段中吸取精华,因为这个阶段篆隶相间,书体变化尤为丰富。如果把古代隶书的发展概括为先变化后规范的话,那么当代隶书就是先规范后变化。
这些创新型隶书常用的丰富的创作手段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与传统隶书的溯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9.形容篆书隶书写得好的词语
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龙飞凤舞、铁画银钩、遒文壮节
一、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王羲之的书法做印刷版,工人削去,笔迹仍进入木头三分深。
二、力透纸背 [ lì tòu zhǐ bèi ]
【解释】: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译文】:当他书写的时候,常常想让笔迹透过纸印到下一张上,在这一方面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三、龙飞凤舞 [ lóng fēi fèng wǔ ]
【解释】: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自】: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译文】:天目山的山,是苕水的发源地,山势的蜿蜒雄壮,集中在临安。
四、铁画银钩 [ tiě huà yín gōu ]
【解释】: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出自】:唐·欧阳洵《用笔论》:“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译文】:刚劲就像是用铁作画,柔美就像是用银锦作尾。
五、遒文壮节 [ qiú wén zhuàng jié ]
【解释】:指文辞刚劲有力,节奏雄壮。
【出自】:【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杜子美四》:“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文壮节,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译文】:曹氏父子的作战的时候作文,往往横握长矛赋诗,所以文辞刚劲有力,节奏雄壮,抑扬怨哀悲离之作,特别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