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去世老人烧纸的那个信封上面写着故址和寄址,应该怎么填啊
我也正在为这个事纠结(金钱袋的寄址故址写法)。
不过我也看了其他网友的回答,有的说写阴阳路,轮回路什么的,可能是不同地区不同风俗吧了。我的看法是:寄址 写寄信人的地址 ,故址 写 老人安葬的地址,也就是老家地址。
我的理由是 过去书写都是从右望左方向,那么右为上,左为下,而现代的书写是从上望下,从左至右的顺序,也就是把古代的书写顺序逆时针方向转90度,也就是现在的书写顺序了;我们现在邮寄信件,上面写收件人地址,下面写寄件人地址,如果把这个还原古代的顺序,把它在顺时针方向转90度,那么看故址就是要邮寄到的地址,而寄址就是寄信人的地址。这也印证了网友说金钱袋寄址故址写法于我们阳间的写法要反着写相同。
再有就是要看 年月日落款在那方,有年月日落款的那方一定是下方,而这方就是寄址方向。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
不过我的邻居他们的写法于我说的完全相反也平安无事,所以我个人建议实在不行就是今年用这种写法,明年用那种写法,看自己有什么征兆,比如做梦什么的,时间久了就会采用一种固定下来了。我的回答只是我个人观点还希望其他网友指正。
2.烧纸怎么写地址
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写有的不写。
1),写的格式如下:
2),不写的,在地上画个圈,把纸放在圈内烧掉去世的亲人就能收到。天地间自有神明,不是自己的后人送的不会乱拿。如果不画圈去世的亲人就不一定能收到,意思就是烧给游魂野鬼的,行的善事。
3),还有一种不写的,在烧纸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说明下烧给谁的。有个老者烧纸时说的很经典,看看:现在改革开放了,过上了好日子,娃娃都能挣下钱。多给你送些钱,你多花花,香港回归了,交通很方便,你也到香港游一游。
3.给死人烧纸怎么写地址
烧纸写地址方法:
“具疏人某省某县某某人为(父、母)(生日、忌日)备纸钱一宗金银元宝若干,强神恶鬼不得争夺,若有争执,以疏为证。最后落款是具疏人某某某,某年月日”或者“阴曹地府封都城土地转交(去者所在的坟地地址)”。
其他注意事项: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越南盾值钱。一摞下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答对他们。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烧,天亮没谁敢出来取钱的。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6、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8、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9、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4.给已故的人烧纸钱,书写格式是什么
烧纸钱的写法常见的烧纸钱(烧袱子)的写法有:
正月:写岁首或上元之期
清明:写拜扫或清明之期。
七月半:写盂兰或中元之期。
腊月:写岁暮或下元之期。
周年:写小祥化帛。
二年:写大祥化帛。
三年:写除服之期。
最左边:****
(地点):最右边:今当中元大会之期,虔备幂资大洋壹封奉上中间:故显考妣(男为考,女为妣)*(姓)(公、母)**(名)老大人(女为老儒人)魂下受用。
关津渡口一律验实放行。左边:孝男***孝媳***孝孙***孝孙媳***具。
最左边:公元**年七月十四日在**地化炼。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中国丝也传进了印度。最早的记录是在印度的古书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
考底利耶据说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建于公元前321年,约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扩大王的侍臣。这说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便已输入印度。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因为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
5.七月半烧纸钱,袱包上怎么填写
民间传说,七月半,鬼门开,在这天地府众多阴魂鬼魅都将出来,在鬼差的押解下来阳间活动一至数日,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开一次鬼门。
若那年有闰七月,将以前一个七月半为准,鬼门在哪开呢?全国各地都有,公认的是四川丰都,其它地方一般为无人之处,且野兽不至之处。
此时他们会从全国无数处这类的鬼门中涌出,次日鸡叫之前归返地府。 每年七月半民间有烧纸的习俗,包封笼箱上有一定的寄物书写格式。
所谓包封就是一叠纸钱,用一片黄纸或白纸从中包裹粘贴好,做为封面封底,寄包者要在包封封面上写清寄包的时间、寄包人和收包人姓名。
其格式如下;封面左起的天头下写:“上奉”二字,中间顶头写:“新故”孝家亡者如果是其父就写”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九泉受用”。
6.烧纸钱怎么写
一般用用纸包袱祭祀逝去的亲人。
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
这叫写包袱。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9653833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
“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
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
“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
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
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
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
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