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1、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世间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工具和载体,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泛指一切与人类切身利益有关的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提法更准确、更宽广,更深刻。言语技能的获得,创新思维的超越,文化内涵的丰富,使语文课程更贴近整体素质的培养与熏陶。
扩展资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
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
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
(2)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
(3)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个观点已被写进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
这三种理论都存在下面3个问题。
(1)这三种理论都把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并先于语文学科而存在的语文混同于指称语文学科的语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然后便简单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样的思维方法岂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学科,那么,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学科”?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学科,那么,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
(2)这三种理论都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争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无非是要弄清语文学科究竟是教学生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即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无非是教人识字、写字、读书和写文章的课程,这是文盲都会脱口而出的。可是现在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能够说明语文学科究竟是教什么的课程吗?这岂不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吗?
(3)这三种理论谁也没有说清楚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并先于语文学科而存在的语文和语言究竟是什么。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只是一种蹩脚的比喻,而不是科学的定义,它丝毫也没有说明语文或语言之所以为语文或语言的本质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没有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
3.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一、知识:
1、生命世界: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体、生物与环境(环保)。
2、物质世界:力和运动、热、电磁、声、光、材料、能量、物
质的变化、物质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
的变化(天气、昼夜、四季、地形地貌)、星体(太阳、月亮、恒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学发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师基本功:语言、板书、简笔画、计算机。
2、组织能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能有序组织学生开展科
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
3、专业技能:
⑴熟悉有关的教学仪器、材料、各个实验的具体
要求,步骤及规范操作方法,了解仪器室和仪器配备标准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养殖、种植基础及各种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创造发明的技法,能指导学生开展种植、养殖、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⑷能根据教材设计教学预案,会写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会说课,会写教学感想或教学反思,会写教学论文。
⑸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有能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实验。
三、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
1、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认识。
⑴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浅显的,但必须是正确的。科学课程中的知识、活动和过程首先要具有科学上的正确性,再则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启蒙性。
⑵小学科学是综合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专业的课程。
⑶“过程”应成为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但“过程”要有“探究”,要符合小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特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各种思维技能,还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2、对课程教学目标细化的理解与实践。
3、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使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直接生活的环境相结合,教学中注意给孩子们多些机会亲自动手,对生物和非生物、物体和材料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4.什么是语文课程性质
答:(1)前句为两个分句。
前一分句指出“语文”的工具性。后一分句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后句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二者有机统一。下面谈谈对两句逻辑关系之粗浅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
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语文训练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
答:(1)前句为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指出“语文”的工具性。
后一分句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后句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二者有机统一。
下面谈谈对两句逻辑关系之粗浅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
语文训练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
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答: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
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
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
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
5.这几个课程性质用英语怎么说
偶翻的:
“专必”Major & Compulsory
“通选”General & Optional
“实践”Practice
“通必”General & Compulsory
“专基”Major & Basic
“方必”xxxx & Compulsory
“集实”Collective Practice
必修的就是compulsory,选修的就是optional。
楼主方必的“方”是什么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