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茶谱 素材
茶 谱(明)朱权序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
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日卒]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
癯然而酸,兀然而傲, 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
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 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涵虚子[月瞿]仙书。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木贾]、日[艹设]、日茗、日[艹舛]。
一云早取为茶,晚 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
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
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 茶录》二篇。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
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 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
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
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 俗。
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 泉注于瓶而炊之。
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 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
卢[人工]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 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品茶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
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
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 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茶宜[艹弱]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
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艹弱]叶盖其上,以收火器。
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 茶焦。
不入焙者。宜以[艹弱]笼密封之,盛置高处。
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
然收有法,非法 则不宜。点茶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
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
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 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
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
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
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
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茶炉与练丹神鼎同制。
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
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
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茶灶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
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 坐。
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
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 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磨以青礞口为之。取其化谈去故也。
其他石则无益于茶。茶碾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钅生]。
今以青礞石最佳。茶罗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
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茶架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
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茶匙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
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
特取其异 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茶筅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
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茶瓯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
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茶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
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钅生],以黄 金为上,以银次之。
今予以瓷石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项长二寸,嘴长七寸。
凡候汤 不可太过,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煎汤法用炭之有焰者谓之活火。
当使汤无妄沸。初如鱼眼散布,中。
2.《茶谱》饮茶法如何
宁王。自幼聪颖过人,晚年信奉道教,潜心茶道,著有《茶谱》。《茶谱》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正文首先指出茶的功用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朱权认为纷芸众多的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茶之真谛。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因它保存了茶叶自然的色香形味,后人无不欣然改变原来的饮茶之法而以开水冲叶茶了。朱权指出饮茶的最高境界:“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
《茶谱》记载的饮茶器具有炉、灶、磨、碾、罗、架、匙、筅、瓯、瓶等。《茶谱》从品茶、品水、煎汤、点茶四项谈饮茶方法。朱权认为品茶应品谷雨茶,用水当用“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山水”、“扬子江心水”、“庐山康王洞帘水”,煎汤要掌握“三沸之法”,点茶要经“إ盏”、“注汤小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等程序,并认为“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制茶方法有收茶、熏香茶法。 嵘麒茗茶()
3.做茶谱的素材
茶 谱 (明)朱权 序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
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日卒]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
癯然而酸,兀然而傲, 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
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 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涵虚子[月瞿]仙书。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木贾]、日[艹设]、日茗、日[艹舛]。
一云早取为茶,晚 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
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
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 茶录》二篇。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
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 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
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
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 俗。
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 泉注于瓶而炊之。
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 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
卢[人工]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 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品茶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
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
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 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 茶宜[艹弱]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
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艹弱]叶盖其上,以收火器。
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 茶焦。
不入焙者。宜以[艹弱]笼密封之,盛置高处。
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
然收有法,非法 则不宜。 点茶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
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
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 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
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
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
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
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茶炉 与练丹神鼎同制。
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
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
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茶灶 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
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 坐。
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
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 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为之。取其化谈去故也。
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茶碾 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钅生]。
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罗 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
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架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
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
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
特取其异 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 茶筅 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
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茶瓯 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
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
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钅生],以黄 金为上,以银次之。
今予以瓷石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项长二寸,嘴长七寸。
凡候汤 不可太过,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煎汤法 用炭之有焰者谓之活火。
当使汤无妄沸。
4.《茶谱》中记载内容什么
五代十国时蜀人毛文锡所撰《茶谱》中记载,曾经有个和尚久病不愈。
有 个白发老翁告诉他说:“蒙山顶茶可以祛宿疾。”和尚便在山上筑室采茶,“获 一两,服未竟而疾瘥”。
茶成为佛教徒治病疗疾的有效方法。当然,茶作为中 国医药中的要药,更为医家和民间广泛应用。
(一)糖蜜红茶。红茶5克,蜂蜜、红糖适量。
将茶放人温杯中,用沸水浸泡 10分钟,调人适量蜂蜜及红糖,趁热饮,每日3剂,饭前饮用。主治胃、十二指 肠溃疡。
(二)香蕉茶。香蕉50克,去皮研碎入50克茶水中,加糖适量,日服3次,每 次1小杯。
主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 (三)泽兰绿茶。
泽兰叶(干品)1〇克,绿茶1克,共人杯中沸水冲泡加盖。5分 钟后可饮。
适宜于月经提前错后,经血时多时少,气滞血阻,经期小腹胀痛。 (四)川芎糖茶。
川芎6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用清水1碗半煎到1碗,去渣 饮服。 能祛风止痛,主治风寒头痛,血虚头痛等症。
(五)姜茶。茶叶60克,干姜30克,共研磨,每次3 ~ 4克,日服3次,治急性肠 胃炎。
若以茶叶10克,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服热饮,可治感冒咳嗽。 (六)油茶。
茶叶60克,白糖500克,猪油120克,用水熬化成膏,每服3匙, 日服3次。 可治疗哮喘,老年性支气管炎。
(七)艾叶老姜茶。陈茶叶、艾叶各6克,老姜50克,紫皮大蒜2头,食盐少许 (后下)煎汤,一剂分2次用。
若外洗患处,又治神经性皮炎。
5.节气歌是怎么写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另外,还有一首24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