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药的用处
山药是亦食亦药之物,自古就是药食兼备之品j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方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润肺,补肾涩精作用,秋季保健应多吃点山药。 1、健脾止泻 秋季腹泻是常见病,有些是功能性的,与细菌、病毒感染无关,不必使用抗生素之类,这时山药就能发挥作用。
而且对于霉菌性的腹泻也有明显作用,每天煮食山药500克,分二三次吃即可。如果能磨成山药粉,则每次吃15克。
2、补益强身平时体虚之人,应趁秋凉时加紧进补,以备冬天不时之需。山药补而不热,温而不燥,最适合老年人需要,常吃有益无害,每天吃山药100克左右,连续吃1~2个月,以量变求质变,缓而求功。
3、补肺润燥久病虚损的慢性咳嗽,可以吃山药调洽。山药是天然补肺润燥之品,在临床上是治疗肺虚久咳、虚喘的济世良药,每天250克左右,缓以图功。
4、涩精止尿遗精、尿频都是肾虚所致,山药补脾的同时,还能补肾,提前吃点山药,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冬季易加重的上述疾病大有好处。吃法简单,不拘量,常服之。
5、固涩止带妇女白带增多,无色无味者,可常吃山药以冶之。山药有很好的健脾化湿、固涩止带功能,不论是脾虚带下还是肾虚带下,长食山药一定奏效。
6、润肤祛燥山药能生津润燥,有滋养皮肤、毛发的功能,故有美容作用。秋季皮肤极易干燥,使人毛发枯槁,容颜失华,因此多吃山药,能润泽皮肤和毛发。
可以用山药500克煮粥,早晚常喝。 不论男女 山药都是滋补佳品! 山药的模样貌不惊人,土褐色的外皮,外形呈较细的圆柱状,肉白而坚,咀嚼时口感微酸发粘。
不过“药不可貌相”,据古籍记载,多食山药有“聪耳明目”、“不饥延年”的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民间也流传山药对于调理生理能力、病后虚弱体质、妇女产后调养,小孩强健体魄都有显著效果,因而被称为“食物药”。 山药 祖国医学认为,山药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
并且对肺虚咳嗽、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及小便频繁等症,都有一定的疗补作用。而莲藕中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矿物质,所以具有补血、助眠、清凉退火、止血散淤等功效,而且由于莲藕在人体内产生的综合作用,还可以对消除神经疲劳,自律神经失调、更年期障碍失眠等症状的恢复有所帮助。
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山药含有可溶性纤维,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升高。 还能助消化、降血糖。
用于糖尿病脾虚泄泻,小便频数。 控制进食欲望 作为高营养食品,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
其中重要的营养成分薯蓣皂,是合成女性荷尔蒙的先驱物质,有滋阴补阳、增强新陈代谢的功效;而新鲜块茎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质、消化酵素等,可预防心血管脂肪沉积,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 更值得一提的是,山药对于MM们而言,更是一种天然的纤体美食。
它含有足够的纤维,食用后就会产生饱胀感,从而控制进食欲望。其次,山药本身就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可以放心地多加食用而不会有发胖的后顾之忧。
保存并不难 新鲜山药容易跟空气中的氧产生氧化作用,与铁或金属接触也会形成褐化现象,所以切开山药最好用竹刀或塑料刀片,先在皮上画线后,再用手剥开成段。切口处容易氧化,可以先用米酒泡一泡,然后以吹风机吹干,促使伤口愈合,再用餐巾纸包好,外围包几层报纸,放在阴凉墙角处即可。
山药别名又称淮山、山薯、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性味平、甘、无毒,有益肾气、强筋骨、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治泄精健忘等功效,是一种上等的保健食品及中药材料,在东南亚一带自古被广泛地作为医疗食补之材。
========================== 药 名】:山药 【拼 音】:SHANYAO 【英文名】:Common Yam Rhizome Winged Yan Rhizome 【来 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功 效】: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主 治】: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性味归经】: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②《别录》:“平,无毒。”
③《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④《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入肺、脾、肾经。①《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②《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 【药物配伍】: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配黄苓,补中益气、补气生血;配茯苓,健脾益气;配扁豆,补气健脾;配甘草,养阴生津;配牛蒡子,滋阴健脾;配芡实,健脾益胃;配莲子,养心健脾;配女贞子,健脾止泻;配炒白术,燥湿健脾。
【别 名】:薯藇、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儿草(《吴普本草》)、薯(《山海经》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