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设计和执行是测试工作的核心,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任务之一。
测试用例(Test Case)目前没有经典的定义。比较通常的说法是:指对一项特定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内容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并形成文档。
测试用例编写准备
1
从配置管理员处申请软件配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设计说明书》;
2
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设计说明书,详细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并且对软件所实现的功能已经准确理解,然后着手制订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制定的原则
1测试用例要包括欲测试的功能、应输入的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
2测试数据应该选用少量、高效的测试数据进行尽可能完备的测试。
用例覆盖
1正确性测试:输入用户实际数据以验证系统是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测试用 例中的测试点应首先保证要至少覆盖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各项功能,并且正常。
2容错性(健壮性)测试:程序能够接收正确数据输入并且产生正确(预期)的输出, 输入非法数据(非法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溢出数据等),程序应能给出提示 并进行相应处理。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对产品操作一点也不懂的客户,在进行任意操作。
3完整(安全)性测试:对未经授权的人使用软件系统或数据的企图,系统能够控制的程度,程序的数据处理能够保持外部信息(数据库或文件)的完整。
4接口间测试:测试各个模块相互间的协调和通信情况,数据输入输出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5压力测试:输入10条记录运行各个功能,输入30条记录运行,输入50条记录进行测试。
6性能:完成预定的功能,系统的运行时间(主要是针对数据库而言)。
7可理解(操作)性:理解和使用该系统的难易程度(界面友好性)。
8可移植性:在不同操作系统及硬件配置情况下的运行性。
测试方法
1边界值分析法:确定边界情况(刚好等于、稍小于和稍大于和刚刚大于等价类边界值),针对我们的系统在测试过程中主要输入一些合法数据/非法数据,主要在边界值附近选取。
2等价划分:将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有效的和无效的)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
3错误推测:主要是根据测试经验和直觉,参照以往的软件系统出现错误之处。
测试用例的填写
1一个软件系统或项目共用一套完整的测试用例,整个系统测试过程测试完毕,将实际测试结果填写到测试用例中,操作步骤应尽可能的详细,测试结论是指最终的测试结果(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
2.软件测试的测试用例怎么写
● 测试用例编号
◇ 规则:编号具有唯一性、易识别性,由数字和字符组合成的字符串
◇ 约定:
系统测试用例:产品编号-ST-系统测试项名-系统测试子项名-XXX
集成测试用例:产品编号-IT-集成测试项名-集成测试子项名-XXX
单元测试用例:产品编号-UT-单元测试项名-单元测试子项名-XXX
● 测试项目
◇ 规则:当前测试用例所属测试大类、被测需求、被测模块、被测单元等
◇ 约定:
系统测试用例测试项目:软件需求项 如:测试手机在没有SIM卡的情况下,可以拨打紧急电话
集成测试用例测试项目:集成后的模块名或接口名 如:测试模块A提供的文件接口
单元测试用例测试项目:被测试的函数名 如:测试函数int ReadFile(char *pszFileName)
● 测试标题
规则:测试用例的概括简单的描述用例的出发点、关注点,原则上不能重复。
● 重要级别
规则
高:保证系统基本功能、核心业务、重要特性、实际使用频率高的测试用例;
中:重要程度介于高和低之间的测试用例;
低:实际使用频率不高、对系统业务功能影响不大的模块或功能的测试用例。
● 预置条件
规则:执行当前测试用例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后续步骤的先决条件
● 输入
规则:用例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工的外部信息,输入、文件、数据库等
● 操作步骤
规则:执行当前测试用例需要经过的操作步骤,保证操作步骤的完整性。
● 预期输出
规则:当前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结果,包括返回值的内容、界面的响应结果、输出结果的规则符合度等
3.怎么写好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测试执行的指导;是测试执行的实体,是测试方法、测试质量、测试覆盖率的重要依据和表现形式;是团队内部交流以及交叉测试的依据,便于测试工作的跟踪管理,包括测试执行的进度跟踪,测试质量的跟踪,以及测试人员的工作量的跟踪和考核;在测试执行工作开展前完成测试用例的编写,可以避免测试工作开展的盲目性;测试用例是说服用户相信产品质量的最佳依据,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客户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以上可以看出测试用例在整个测试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编写了关于如何写好测试用例的一些个人建议:
1、要参与需求评审,评审需求的过程实际也是熟悉业务需求的过程。只有对业务比较熟悉了,才能更好的,更充分的设计出高质量的测试用例。
2、要多阅读文档,其中包括产品策划书、规格说明书、需求文档,接口文档等,我们可以收集一切相关的文档来帮助理解所要测试的产品需要完成的目标。
3、尽量多参加项目组内的会议。比如需求讨论、设计讨论、计划讨论等会议,这样在讨论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产品的理解。
4、要善于沟通,多和客户、开发、测试人员进行沟通。遇到不明确的问题、有疑问的需求,可以咨询项目负责人或者客户等。这样才能提前解决需求理解偏差等。
5、测试用例名称,也叫测试用例标题,一定要写得简洁、明了,需要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该用例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使得测试人员第一眼看到测试用例名称就能够明白测试用例的目的。用例名称中一般要求不能存在假设性的语句,并且原则上每个用例的名称不能重复。
6、预置条件要明确,包括测试环境、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636333测试数据、测试场景。因为许多BUG只有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下才可以重现。没有正确的前提条件,就无法进行后面的测试步骤或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
7、测试步骤描述要简单、清晰,并且要清楚每一个步骤的描述,我们平常的鼠标和键盘的每一动作都代表一个操作步骤。比如:第一步,输入用户姓名;第二步,输入登录密码;第三步,用户点击登录。步骤写的明确时就利于提高用例的可操作性。
8、用例的预期结果要完整而且清晰,并且要将各个输出的结果写出来,包括:返回值的内容、数据库相关字段的记录、界面的响应结果、输出结果的规则符合度、日志的检查和对其它业务影响的检查。
9、测试用例级别要划分清楚,这样在测试执行时有主次之分。
11、评审用例很关键,因为经过测试用例的评审可以发现:用例设计的结构安排是否清晰、合理;是否覆盖所有的需求功能点;是否存在冗余的用例;是否具有很好的可执行性;是否存在对需求理解上的差异等。评审需要项目经理、需求分析人员、架构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都参与,也需要客户方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
12、召开测试用例评审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可以提问互答,对模糊不清的地方可以进行讨论。这样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站在很多人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下设计用例。
13、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设计用例,以用户的使用逻辑及操作习惯为出发点,从用户实际可能的操作场景考虑,一定要脱离系统提供功能。
14、测试用例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不要认为测试用例的设计是一个阶段,测试用例的设计也需要迭代,在软件开发的不同的阶段都要回来重新审视和完善测试用例。并且需要在测试执行时利用发散思维不断的构造和完善测试用例。
总的来说,写出好的测试用例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和完善,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工作中去总结。写出好的测试用例没有简单的公式或规定可以遵循。即使是多年以来在测试方面感兴趣的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4.如何写测试用例
这边有一些测试用例的一些原则:
1.系统页面必须与照设计文档一致.测试时须检查的地方有:各页面的列名,提示信息等文字描述是否存在错别字.列宽长度是否合适,能否完全显示输入信息.(注意:页面如出现有变量,则须对这些变更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2.测试基础信息录入,必填项必须测试数据录入范围,保证所有的信息能够有效的录入系统。可采用临界值测试法
3.测试与业务有关的功能,必须包证输入金额,日期格式正确,金额方向正确,。可采用先做业务,后做查询的方法验证
4.测试查询功能时必须保证录入查询条件即可查出相应的正确结果.
5.流程测试应保证流程流向能按设计的流程图走,如一个流程结束后才能出下个流程,这时应保证上个流程结束后才能出下个流程,而且上个流程的任务必须是结束状态.测试方法可以用列举法,把所有的情况列举出来后逐步测试.
6.对有可能引起纠纷的业务须重点测试,维护中心形象.(如:余额查询,个人明细查询结息等业务)
7.测试系统性能时应该制定性能测试计划,出具性能测试报告.
5.LED产品测试步骤怎么写
将万用表调到电压档,检测怀疑有问题的电路的某个点的到地电压,比较是否与正常值相似,可以方便的确定问题的范围。
LED显示屏的压降检测法将万用表调到二极管压降检测档,因为所有的ic都是由基本的众多单元件组成,只是小型化了,所以在当它的某引脚上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在引脚上存在电压降。一般同一型号的IC相同引脚上的压降相似,根据引脚上的压降值比较好坏,须在电路断电的情况下操作。
LED显示屏的短路检测法将万用表调到短路检测挡(一般具有报警功能,如导通则发出鸣叫声) ,检测是否有短路的现象出现,发现短路后应马上解决,短路现象也是最常见的LED显示屏模块故障。有的通过观察IC引脚和排针引脚就能发现。
短路检测应在电路断电的情况下操作,避免损坏万用表。这个方法是最常用到的方法,简单、高效。
90%的故障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检测判断。 LED显示屏的电阻检测法将万用表调到电阻档,检测一块正常的电路板的某点的到地电阻值,再检测另一块相同的电路板的同一个点测试与正常的电阻值是否有不同,若不同则就确定了问题的范围。
6.怎么用junit 只测试1个方法
JUnit是由 Erich Gamma 和 Kent Beck 编写的一个回归测试框架(regression testing framework)。
Junit测试是程序员测试,即所谓白盒测试,因为程序员知道被测试的软件如何(How)完成功能和完成什么样(What)的功能。Junit是一套框架,继承TestCase类,就可以用Junit进行自动测试了。
JUnit是一个开发源代码的Java测试框架,用于编写和运行可重复的测试。他是用于单元测试框架体系xUnit的一个实例(用于java语言)。
它包括以下特性: 1、用于测试期望结果的断言(Assertion) 2、用于共享共同测试数据的测试工具 3、用于方便的组织和运行测试的测试套件 4、图形和文本的测试运行器 另外junit是在xp编程和重构(refactor)中被极力推荐使用的工具,因为在实现自动单元测试的情况下可以大大的提高开发的效率,但是实际上编写测试代码也是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那么使用这个东东好处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这样的: 1、对于xp编程而言,要求在编写代码之前先写测试,这样可以强制你在写代码之前好好的思考代码(方法)的功能和逻辑,否则编写的代码很不稳定,那么你需要同时维护测试代码和实际代码,这个工作量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xp编程中,基本过程是这样的:构思-》编写测试代码-》编写代码-》测试,而且编写测试和编写代码都是增量式的,写一点测一点,在编写以后的代码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较块的追踪到问题的原因,减小回归错误的纠错难度。
2、对于重构而言,其好处和xp编程中是类似的,因为重构也是要求改一点测一点,减少回归错误造成的时间消耗。 3、对于非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在开发的时候使用junit写一些适当的测试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一般我们也是需要编写测试的代码的,可能原来不是使用的junit,如果使用junit,而且针对接口(方法)编写测试代码会减少以后的维护工作,例如以后对方法内部的修改(这个就是相当于重构的工作了)。
另外就是因为junit有断言功能,如果测试结果不通过会告诉我们那个测试不通过,为什么,而如果是想以前的一般做法是写一些测试代码看其输出结果,然后再由自己来判断结果使用正确,使用junit的好处就是这个结果是否正确的判断是它来完成的,我们只需要看看它告诉我们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了,在一般情况下会大大提高效率。 安装JUnit 安装很简单,先到以下地址下载一个最新的zip包: /junit/ 下载完以后解压缩到你喜欢的目录下,假设是JUNIT_HOME,然后将JUNIT_HOME 下的junit.jar包加到你的系统的CLASSPATH环境变量中,对于IDE环境,对于需要用到的junit的项目增加到lib中,其设置不同的 IDE有不同的设置,这里不多讲。
如何使用JUnit写测试? 最简单的范例如下: 1、创建一个TestCase的子类 package junitfaq; import java.util.*; import junit.framework.*; public class SimpleTest extends TestCase { public SimpleTest(String name) { super(name); } 2、写一个测试方法断言期望的结果 public void testEmptyCollection() { Collection collection = new ArrayList(); assertTrue(collection.isEmpty()); } 注意:JUnit推荐的做法是以test作为待测试的方法的开头,这样这些方法可以被自动找到并被测试。 3、写一个suite()方法,它会使用反射动态的创建一个包含所有的testXxxx方法的测试套件 public static Test suite() { return new TestSuite(SimpleTest.class); } 4、写一个main()方法以文本运行器的方式方便的运行测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unit.textui.TestRunner.run(suite()); } } 5、运行测试 以文本方式运行: java junitfaq.SimpleTest 通过的测试结果是: . Time: 0 OK (1 tests) Time上的小点表示测试个数,如果测试通过则显示OK。
否则在小点的后边标上F,表示该测试失败。 每次的测试结果都应该是OK的,这样才能说明测试是成功的,如果不成功就要马上根据提示信息进行修正了。
如果JUnit报告了测试没有成功,它会区分失败(failures)和错误(errors)。失败是你的代码中的assert方法失败引起的;而错误则是代码异常引起的,例如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以图形方式运行: java junit.swingui.TestRunner junitfaq.SimpleTest 通过的测试结果在图形界面的绿色条部分。 以上是最简单的测试样例,在实际的测试中我们测试某个类的功能是常常需要执行一些共同的操作,完成以后需要销毁所占用的资源(例如网络连接、数据库连接,关闭打开的文件等),TestCase类给我们提供了setUp方法和tearDown方法,setUp方法的内容在测试你编写的TestCase子类的每个testXxxx方法之前都会运行,而tearDown方法的内容在每个 testXxxx方法结束以后都会执行。
这个既共享了初始化代码,又消除了各个测试代码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JUnit最佳实践 Martin Fowler说过:“当你试图打印输出一些信息或调试一个表达式时,写一些测试代码来替代那些传统的方法。”
一开始,你会发现你总是要创建一些新的 Fixture,而且测试似乎使你的编程速度慢了下来。然而不久之后,你会发现你重复使用相同的Fixture,而且新的测试通常只涉及添。
7.如何写一份漂亮的测试用例
我一直在想,作为测试人员应该用脑袋去测试,也就是说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把自己的发现应用到测试中去,这样你才能有真正的提高,你所具备的理论和能力才有竞争力。
回到测试用例中来,我觉得做好以下三点就是一个好的用例。
第一:依据分明
众所周知,一个项目首先立项,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到了需求分析,昨晚需求分析后,测试就可以做测试需求,然后就可以写测试用例了。所以写测试用例的依据就是需求。这么说太笼统,举一个例子。一个系统经过前期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模块设计等一系列的动作,最后生成了详细的需求说明和详细设计文档等等,在这些文档中,已经很详细的描述了所有的需求点和功能点,也有较详细的技术说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么把这些功能点和需求点变成测试点,这就需要做好测试需求分析和测试方案工作,生成一个个可测试的测试点。这也是需求必须可测的一个体现。
假设经过上一步工作,分析出这个系统有5个模块,50个大的功能点,500个具体需求点,最后生成了5000个测试点。那么 ok,我们就要写5000个测试用例。还是那句话,一个测试用例只能对应一个测试点,测试点和用例是1对1的关系;一个需求点可以对应多个用例,需求点和用例是1对多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在统计中讲。
第二:目的明确
用例都有个测试目的,这就是要目的明确,并且也只能有一个目的。前面无论多少步骤,都是为了找到这个目的途径。功能从大到小有层次的划分,我们做测试用例也是有层次的,不然你怎么定义用例的优先级呢?等到测试最小的功能点是,支持这个功能点的其他上层功能点,我们都默认正确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预期,所以在测试步骤中不用对上层的功能专门考虑测试数据,只把他当成一个正确的找到目前的功能点的途径就行。换句话说,你要测试的功能点需要点10个连接才能找到,那么前9个连接我们再以前就应该设计了用例,在第10个连接中默认他们正确就ok,这个用例的前9步,只是告诉你如何找到第10步。就是这样。
第三:便于统计
测试用例对整个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做测试需求覆盖分析。这样如果一个用例写几个测试点,那么就无法完成需求覆盖分析工作,至少是不符合规则的。
你还可以通过模块划分,来分析哪个模块存在的问题较多,还有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应为程序员不同,能力就不同,缺陷喜欢扎堆分布,这个大家都知道),存在问题较多的模块需要做进一步的测试或者下一次作为测试重点。如果你统计的数据不准确,会误导结果的。
三,做缺陷分析。用例失败了,就生成一个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