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技术价格的构成
技术价格的构成 在明确了技术商品的特点之后,很自然就可以了解技术价格的构成了。
1、技术开发的成本 包括材料费、设备费、科研人员工资、资料费、外协费、咨询费、培训费、差旅费、其它费用和管理费、折旧费、摊派费用等。由于技术成果可以多次转让,上述费用不应由技术买方一家支付,而只支付其一部分。
由于技术发明中智力因素和创新思路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这些作用又难以测量和定价,因此无法包括在上述费用中。 技术开发可能遇到多次失败,有些成功的技术转让不出去也照样得不到回报。
技术开发单位为维持正常的运作,必须把上述成本也摊入转让费之中。 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服务洽谈,有时需要列出开发成本清单;申请科技开发任务、科技开发货款或拨款也要附上开发成本清单。
但是技术转让项目的洽谈则较少涉及开发成本。 技术开发单位很难把某种技术的开发成本逐一记录得很详细,计算的很清楚。
当多项技术同时开发时,也很难准确地把费用摊派到某一项技术上。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事,要求技术买方理解和信服就更难了。
技术卖方通常有夸大和强调开发成本的倾向,而技术买方又承认它们是合理的成本,至少不接受卖方的估值。因此,技术开发的成本的内涵和数额在技术价格谈判中是一个模糊问题。
2、技术转让成本 是指技术卖方为转让技术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技术资料费(设计资料、图纸、说明书、维修手册等)、技术交易费(广告、差旅、公证、场租等)和其它费用。
相比之下,技术转让成本,比较容易确定,也比较容易被技术买方接受。这部分费用在技术商品价格中占10%左右。
3、技术服务费 技术商品是一种系统的知识,技术商品的交易不仅是商品交换过程,而且是一个传播、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因此也是技术买卖双方长期合作的过程。技术卖方在技术的实施和运用过程中还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派人到现场安装调试、技术指导、培训人员、开拓市场,甚至承担“交钥匙”责任,拿出合格产品,交付成套的正常运转的生产线。
这种技术服务和工程实施劳务的费用,大约占技术价格的1/4。 4、机会成本 因技术转让使技术卖方的产品可能失去了某地区全部或部分销售机会,从而可能给卖方造成损失。
技术卖方要求在转让费里给予一定的补偿,这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很难准确估算。
有的卖方很看重机会成本,甚至在自己的产品上市初期,只卖产品而不转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价格中机会成本的比重比较高。
但是如果卖方是纯技术转让,自己没有产品,而且也不打算生产这种产品,那么卖方的机会成本为零,不会影响转让价格。 5、新增利润的分成 一项新技术的实施会给技术买方带来新增利润,新增利润可表现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或性能,提高销售价值;增加销售量等3种方式。
新增利润可以依据生产规模、合同期限和单位产品利润变化计算出来。 (1)、由降低成本而产生的新增利润=成本降幅*年产量*合同期限 例如一家无线电厂利用引进的生产线技术使计算器的单位成本由10元降为6元,该计算器年产50万台,技术合同期为5年,则这项技术带来的新增利润为: (10-6)*50万*5=1000万元 应当说明,财务估算和经济可行性分析要求把未来的利润折成价值,即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里没有折现,是一种粗略的测算(下同)。
企业新增总利润实际小于1000万元。 (2)、由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增加的利润=(价格增幅-成本增幅)*年产量*合同期限 例如,一家灯具厂引进一种灯泡制造新技术,使灯泡寿命延长3倍,节电1/3,售价由3元/个提高到8元/个;生产成本由2元增加到4元;年产量500万个,技术合同期为5年,则该技术带来新增利润为: [(8-3)-(4-2)]*500万*5=7500万元 (3)、由销售额增加带来的新增利润=销售增量*单位新增利润*合同期限 有的技术对于产品的成本和售价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由于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会增加销售额。
例如,捷克的“斯柯达”牌轿车,自从该厂被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收购后,车型和性能没变,喷漆和内装饰略有改进,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增加,销售量也显著增加了,当然厂家的利润就增加了。 新增利润应有多大比例计入技术价格而归属技术卖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项目有很大区别。
按国际惯例在20~30%之间,这种做法叫做利润分成法,是技术转让的普遍做法。 上述价格的构成是理论性的,也是预期的。
因为最关键的新增利润部分要在技术转让实施之后,逐步实现,是一个预期值。约大多数情况下技术买方不可能按此一次付清。
那么成交的价格是多少,付款方式如何,还要进一步落实。在实际成交价格中,上述第一、四项构成了技术价格的主要部分,通常占技术总价的2/3。
技术买方很少能弄清技术卖方的成本和“赚头”,而主要关心的是购买技术后能够实现多少新增利润,即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新增利润与技术购入价格之比越大,技术买方的购买欲望就越强。
技术卖方也盯着这块“新增利润”,认为这是技术作用于买方生产和销售条件的结果,体现了技术的使用价值,就应该反馈到技术的价格上。一项技术可能产生的经济。
2.到底什么是 Price Formation (价格构成)
价格构成又称“价格结构”或“价格组成”。是形成价格中的各个因素及其在价格中所占比重,指组成商品价格的要素(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等)以及各要素在价格中的相互关系.生产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的基本因素,通常也是商品价格最大的构成部分
通俗点说,它是这样一个等式,价格=价值+利润+税金+其他操作产生费用
价值=活化劳动+物化劳动
呵呵,虽然不是很准确,希望能在你脑海里构成一个最初的印象~说的云山雾绕的也没用,全是套话,基本框架就是这些~
3.价格调查报告怎么写
关于杭州私家车主构成的独立调查 在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汽车消费热潮中,数以万计的杭州百姓人家圆了汽车梦。
据统计,杭州私家车拥有量已从去年年底的每100户家庭2.5辆上升到3.1辆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杭州将成为我国轿车发展最快的城市。
那么是哪些人推动了杭州私家车消费的狂潮?杭州车市有那些明显的特征?这些问题无疑是很多业内人士和有车族关注的焦点。近日,我们在一些酒店、写字楼、停车场、生活小区等地通过当面访问以及电话采访、网上调查等方式,对杭州私家车情况做了一次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3份。 年轻车主崛起 在外贸公司工作的王小姐说,普通的交通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需要。
现在的年轻人张扬个性,事事都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同时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促使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更快捷的交通工具来实现工作的高效率。
调查结果显示,中年车主仍然是私家车主的主流群体,占了调查人数的63.3%。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年轻车主正在崛起,占总人数的26.5%。
这部分车主的年龄大致在20~30岁左右,大多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以及较好的职业,年收入在5万~10万元左右,而且50%以上由自己独立出资购车。 这部分车主最为敏感的是轿车的价格,占了37%,另外,油耗、安全性、品牌以及外观也是他们所关注的主要因素。
他们选择的车型、颜色一般比较时尚,驾龄一般与购车时间同步,大多集中在近3年内。 个体业主是主力 个体私营者陈先生拥有一辆别克商务车,他说自己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都购买了商务车。
从职业角度考虑,商务车拥有开阔的内部空间,为他们提供了随时接待客户、洽谈商贸的场所。另外,也使企业形象和个人身份得到了提升。
在调查中,个体私营者仍是私家车主的主流,占总数的26.5%,令人惊喜的是,私家车主的职业构成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公务员、教师、普通职员成为壮大最快的购车队伍。 这类车主购车主要用于上下班代步,同时方便周末出游。
选择的价位基本在5万~15万元之间。公务员方先生买了一辆威驰,平时工作日顺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和妻子上下班。
到了周末,则载着家人开车到周边风景区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他感慨地说,有车后,生活半径扩大了不少,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买家愿付全款 一个月前,在杭州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朱先生参加团购,买了一辆赛欧两厢srv,7.28万元的车价加上其他费用,他一次性支付了8万多元,将车子开回了家。 同样的问题居然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网上调查显示,购车方式选择银行按揭的高达71%;而在当面访问和电话采访中,选择一次性现金交付的占了80%以上。
仔细分析发现,选择银行按揭的车主大多已有2年以上的有车生活,而选择全额购车的车主,基本都是在近两年内新购的车。 元通汽车公司王先生解释说:银行按揭骤然降温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信贷的收紧,办贷手续的繁琐;与一年前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市场浓厚的消费信贷气氛相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全额购车。
而收入的提高和车价的持续下降也是许多人选择全额购车的一个原因。另外,现在购车以家庭为主,人们普遍心态是求稳,尽量避免超前消费,等家里存够钱再买不迟。
汽车网站受青睐 罗先生在三年前就想为自己购买一款当时风靡的车,但自打他在销售公司下订单半年来,对方一直没有消息。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这次购车计划。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找到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正在出售那款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下了一份电子订单。没想到,一个月后就拿到了车。
近年来消费者在获得购车信息渠道方面出现了多样化趋势。除了看报纸、杂志、电视上的汽车广告和汽车新闻,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世界。
调查表明:杭城有22.4%的购车族倾向于浏览互联网上的汽车网站,因为他们更看重网上全面、丰富、深入的汽车信息,购车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大品牌车的最新动态,一些制作精良的网站还能带消费者领略试坐感受、汽车构造和部件性能。在日趋完善的网络世界,甚至实现了网上购车。
车主倾向5年换车。 几年前,国产轿车市场还是洋品牌一手遮天,国内汽车品牌比较少,一辆轿车的身价往往令人咋舌,许多人还抱着“一车终生制”的观念。
随着国内中低档家用轿车的开拓和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抛弃了这种观念。 调查发现:经济型家庭轿车市场份额遥遥领先,86%的人购买的第一辆车价格低于15万元;另外,44.9%的车主表示平均5年会换一辆新车。
特别是国内汽车生产、经销市场新陈代谢加速,各家新款车层出不穷,售后服务的不断完善加之低价位的营销战略,不仅让普通工薪阶层圆了购车梦,更让囊中鼓鼓、喜欢体验不同驾驶感觉的人过足了车瘾。 (这个有点点长,不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