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的行书怎么写
“到”的行书写法有很多种,具体如下:
基本解释:
拼音: dào
部首:刂
笔画: 8
五笔: GCFJ
基本释义:
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期。迟~。火车~站了。从星期三~星期五。
2.往:~郊外去。~群众中去。
3.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办得~。说~一定要做~。想不~你来了。
4.周到:想得很~。有不~的地方请原谅。
5.姓。
笔画顺序:
扩展资料
写好行书的技巧:
1、摆脱楷书的法则
练习楷书时,要做到起笔藏锋,转折处要有提按的变化,钩的笔画要先顿笔再挑出等等,这些要领在写行书是要尽量摆脱和忘记。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武术套路的话,那么行书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从头开始,讲究的是流畅。
2、认真的临摹
练好行书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摩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在临摹时,要给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练毛笔字,也可以缩小复印了练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家卢中南、丁永康、吴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临写。
3、勤于练习
练习行书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在写不好的时候觉得没面子,没关系,可以在笔记本上练习,也可以在写日记的时候,练习用行书写给自己看。熟能生巧,从一个字到一段字,从几个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渐掌握行书的规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属于你自己的行书风格。
2.整的行书怎么写
“整”字的行书
首先写行书一定要有比较好的正书基础 。熟悉笔性 ,当你对结构、笔画 、空白、造型都可以很好的掌握之后, 就有了条件了。 练行书时, 首先是临帖。不要写,先看,把一个字看透。就从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看,看好了,就丢开字帖,一气合成。注意,这里就关系的写行书最重要的东西了。就是连贯的气运 ,每个笔画一定要靠气运联系在一起,一个字才能很好的成为一个整体。 不要停, 不要填,还有就是 ,笔触一定要”跳起来”。 行书字才显的活 ,不然回很死板 ,可以从两个对称的点开始练, 用弹跳的笔触练 。找到感觉后开始写 。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空白(重中之重) ,气运 。这两点做好了 ,其他的东西比如如何造型 、笔画的连接都是比较灵活的 。可以自己设计 ,单但毕竟写出来的一定还是字啊 。
不过练习时可以当作画来'画”, 主要是练习笔画之间的关系 。
行书是在 楷书 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 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 草法 的叫“ 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 行草 ”。据 张怀 《书断》 说:“行书者,乃后汉 颍川 刘德升 所造,即 正书 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 隶书 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 正体字 ”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 书体 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 八分书 写得同其他 书法 流走 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 晋朝 王羲之 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3.绿的行书怎么写
行书的书写要点: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 以欤侧代替平整;
3. 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 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 以圆转代替方折;
6.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4."的"字用行书怎么写
“的”字用行书如上图。
的dí,dì,de:
1. [ dí ]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
2. [ dì ] 箭靶的中心:中(zhòng )~。有~放矢。众矢之~。目~(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3. [ de ] 1.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3.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衣服。4.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5.副词尾,同“地2”。
的
〈助〉
4.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5.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6. 〈代〉pron.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7.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8.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9.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10.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11.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12.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3.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4.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5. 同“地”(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6. 另见dí;dì
的
〈名〉
17.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18.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19.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20. 另见de,dí
的
〈副〉
2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23. 必定;一定。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24. 另见de;d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