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的语言的 方法有哪些
怎样有效地提高写作语言的水平呢? 第一,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自己的语言功底。
准确掌握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尽可能掌握更为丰富的词汇,写作中力求消灭病句,这就是“基本功”。要做到这些,经常翻查字典、词典是非常必要的。
去年9月,《北京晚报》出现一个通栏标题:国庆节恰逢重阳节,九九那个艳阳天。这里出现了一个常识的错误,此“九九”(秋季的九月初九)不是彼“九九”(冬春“数九”),词典上明明写着“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我们的编辑同志怎么不去查一查? 第二,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
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老舍《茶馆》中一句台词“如今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凝聚了多少老年人的心酸,又促使多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一位初中学生习作中写:“闪电是天公画在天幕上的一个符号,他怕人们看不懂,便用雷鸣的吼声警醒世人。”
想象奇特,出语惊人。 第三,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十年前,老作家、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听说一位同事丢了一千元钱时,毅然从自己本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送给那位同事,并说:“只当是你丢五百,我丢五百。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承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温馨、幽默的慰语源于长者高尚的品格。
听说九寨沟要“规划”、“打造精品景区”,并把门票提高数倍,我们的婧怡同学忧心忡忡地写道:“我真担心,这个所谓的'高档精品战略规划'要把一个美丽羞涩的少女硬生生地打扮成一个回眸一笑值千金的贵妇。难道只因我们拥有了某些可以主宰世界的能力,便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吗?”--清丽、明哲的俊语源于少年对环境保护的忧思。
第四,善于向高手,尤其是作家学习语言。同学中、考生中有高手,他们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语文课文都是名家的名篇,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的阅读文大都出自作家或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手,这些文章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课外阅读古今文学名著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我在这里着重强调一下模仿的重要性。写大字要模仿颜、柳、欧、苏、赵,绘画要模仿悲鸿、白石、张大千,唱歌要模仿歌星,演戏要模仿名角儿……写作要模仿作家! 不言而喻:模仿不是学习的全部,模仿也不是学习的归宿;但模仿是学习的起步,模仿是学习的捷途,模仿是创新的积贮! 一位“高手”写了这样一段话: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我们的同学“仿写”了这样一段话: 信任,也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
这储蓄,是流言袭来时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的一盏心灯。 模仿之外,这里不是也有创新吗? 高中三年级语文课本里选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威尼斯》。
其中"运河夜曲"是这样写的: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
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
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言据说最纯粹,最清朗。
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
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我请同学来模仿,郭蕊同学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北京的烤鸭是很著名的。其中以全聚德为最,毕意是老字号也最为正宗。
其次,像鸭王这样的餐馆的烤鸭也颇有口碑,但因为鸭王中除了鸭子外其它的菜量少价高,我没去吃。还有一些餐馆、饭店的菜单上也有烤鸭,但大部分也只能算作二三流水平。
烤鸭从选料到装盘,步步都十分讲究。每只鸭子的大小要适中。
挂炉后,火候是烤鸭的关键,必须用中火烤足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最后一道工序便是把烤好的鸭子拿到客人面前,切成118片,片片均带鸭皮。
这时的烤鸭用筷子夹起一片,见鸭油从皮里挤出,挂在外面,而不掉下,香气扑鼻,放到嘴里后不油不腻。若用薄饼卷一些鸭肉,放上点葱丝,粘上甜面酱,再放入嘴中,那则可减一些油腻感,多一些清凉,味道也决是你终生难忘的。
最后还有一道鸭汤,是用鸭子剩下的骨架熬成的,加几片大片的蒜、姜,用小火慢炖成乳白色。盛的时候,最好盛一块鸭肉,喝过此汤,那留在嘴里的油脂会被完全去除。
也许,口清的南方人不适应这样吃法,但对于北京人来说,这确实是难得的佳口。但也不可多吃,尤其血压高。
2.作文如何写具体,语言如何优美
一、巧用修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
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注: 1.排比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如在一篇谈个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 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比喻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
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3.引用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好途径。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在《思想的芦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悠悠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玢影的女子步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兼葭苍苍,白露如霜”遂成千古绝唱。
泗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这段文字,把古代诗文巧妙地引用、化用,使芋芋芦苇和美丽的诗行和谐交融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
当然,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然而在许多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通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读来枯燥无味,兴趣顿减。
殊不知一块布料裹在身上是毫无美感的。所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炼字炼句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炼字炼句时大体可注意以下三项: 1.求准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皆是,不再列举。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这可谓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味道就迥然不同了。不仅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与否,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
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
这样一经改动,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2.求简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
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
依我看来,好得很。”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可卒读。
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这时,要求得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
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3.求新创新的文字永远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语言是否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点切不可以等闲视之。
如果我们翻开作文本,发现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谈到爱因斯坦、爱迪生……,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读来都有那么一点“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年味道。这时,看一篇两篇倒罢,看多了,就不由得会出现阅读疲劳,或者说是审美疲劳。
在写作时,只有对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编织,努力提高文字的质量,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就像“浓绿万枝红一点”,也会让人眼前蓦然闪出一抹。
3.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生动 作文语言怎么写
平时,我们写作文时,总是感到平淡乏味,干巴巴的。而老师讲评的范文则总是那样新鲜活泼,生动感人。这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呢?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吸引人呢?
构思奇特,立意新颖。如:《梯子》一文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一对父子放风筝,不小心把风筝挂在了墙上。父亲搬来梯子让儿子去取。当儿子拿到风筝欲下时,父亲却把梯子抽去了,并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父子放风筝……儿子去取落在墙上的风筝时,父亲把梯子抽去了。他告诉儿子,他会用双手接着儿子的,但结果骗了儿子,儿子摔得大哭。后来父亲告诉儿子一句话:‘不要相信任何人,即使是父亲。’”当父亲讲完这个故事后,也对儿子说:“往下跳吧,我会用怀抱接住你的。”儿子犹豫不定,最终眼含泪花跳了下去,没料到迎接儿子的却是父亲温暖的胸膛。此时,父亲深情地对儿子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可信啊!”
本文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同样发生在父子之间,设置一样结果却不一样,教导也不同。虽是老题材旧故事,但经过巧妙构思,新颖的立意,同样使文章生动吸引人。
4.写作文怎么做到语言简练
简练,就是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就是做到惜字如金,能够用三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四个字、五个字;明了,就是表达明白,让人一看就懂。语言简练、明了,这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别人才容易读懂,才爱读。语言简练、明了,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第 28 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人问他:“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答:“两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一份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不用准备,马上就讲。”威尔逊的话表明:语言精练、明了的程度越高,花费的思考时间就越长。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简练、明了,又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最高追求目标。
怎样才能做到把语言写简练、明了呢?
首先,就是作文时不说废话,即不说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无关的话。这一点,前面在讲“依据中心裁剪材料”时已提到。
第二,就是作文时不说啰嗦话,即不说没有必要重复的话。语言啰嗦,不但会“淹没”中心思想,而且会引起读者厌烦。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不啰嗦呢?具体讲,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止语言重复。即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就决不用两句、三句。例如: ①这次跳绳比赛真令人失望,令人遗憾,令人难忘。 ②我坐在鱼缸旁。我睁大眼睛。我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③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和李华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李华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李华从地上爬起来。李华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和李华同时大笑起来。 ④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你把车票退掉了吗?”我说:“我把车票已经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车票的钱。”妈妈说:“把退车票的钱给我吧!”我说:“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例1,粗略一看,似乎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令人”一词间隔出现了三次。但细一推敲,“失望”、“遗憾”、“难忘”三个词罗列了对这次跳绳比赛的三种大同小异的心理,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应删去两个。 例2的毛病是句子中做动作的人重复。同一个人或物连续做几个动作,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做动作的人或物(主语)只需要在句首出现一次,后面的可以省略。因此,这三句话可以改为:我坐在鱼缸旁,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例3的毛病是没有恰当使用人称代词。文中只有“我”和“李华”两个人,用“他”代表“李华”,用“我们”代表“我和李华”,有的地方还可以省略做动作的人物,这样就简明了。这段话可以改为: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们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他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俩同时大笑起来。 例4的毛病是对话啰嗦。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使用省略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言而喻的部分省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段话可以改为: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退票啦?”“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的钱!”“把钱给我吧!”“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2)防止词语堆砌。要敢于用词,追求语言生动形象,这是没错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堆积华丽的词藻。能用一个词表达明白的,就决不能用两个词,三个词。词藻堆叠,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高兴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②你看,柜台里那一块块璀璨夺目、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1中,“兴高采烈地”与“高高兴兴地”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2堆砌了不少漂亮的词语,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因此选中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5.如何锤炼写作的语言
浅谈写作中语言的锤炼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赵素英 添加时间:2006-1-16 17:27:00 古往今来,许多语言大师,莫不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工夫。
皮日休曾提出:“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最初发表时有一句是:“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
后来再出版《叶圣陶文集》时,作者将这句话中的“掷”字改成了“扔”字。用“掷”字本来也讲的通,但不够好,因为被掷的东西通常较大较重,“掷”的方向也比较明确;被扔的东西往往较小较轻,这种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对“香烟屁股”用“扔”字就更为贴切、合适。
鲁迅先生写作很少一挥而就,即使是一首短诗,他也要反复吟咏,细心推敲。比如他的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忍看”原是“眼看”,“刀丛”原是“刀边”。
虽是两字的改动,但“忍看”,就把反动派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这层意思更突出了;“刀边”是指一把刀,“刀丛”是一片刀,这样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揭露就更有力,也更能表现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 这些例子都极好地说明了锤炼词句的重要性。
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在炼字、炼词、炼句上下功夫。 一、准确贴切。
要做到用词准确贴切,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注意分辨语言在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中,有人报告斯大林说:“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一词之差,有力的表现了斯大林对于胜利的自豪感,揭露了英军的狼狈相。
二、简炼精粹。语言简炼精粹,就是要求没有多余的词句,用最少的词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这就是古人所谈的“文贵简”,“文约而事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言简意赅”。 三、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指所用语言不死板、不平淡,活泼、新颖,给人印象鲜明、活脱。比如鲁迅《故乡》中“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普通的“飞”字写出了儿童的欢快。
再有,还可巧妙的活用词语。此外,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总之,锤炼语言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更确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徐水二中) 北 京 四 中 编稿老师:徐克兴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徐冬杰 作文指导--谈谈写作的语言(下) 怎样有效地提高写作语言的水平呢? 第一,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自己的语言功底。
准确掌握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尽可能掌握更为丰富的词汇,写作中力求消灭病句,这就是“基本功”。要做到这些,经常翻查字典、词典是非常必要的。
去年9月,《北京晚报》出现一个通栏标题:国庆节恰逢重阳节,九九那个艳阳天。这里出现了一个常识的错误,此“九九”(秋季的九月初九)不是彼“九九”(冬春“数九”),词典上明明写着“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我们的编辑同志怎么不去查一查? 第二,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
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老舍《茶馆》中一句台词“如今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凝聚了多少老年人的心酸,又促使多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一位初中学生习作中写:“闪电是天公画在天幕上的一个符号,他怕人们看不懂,便用雷鸣的吼声警醒世人。”
想象奇特,出语惊人。 第三,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十年前,老作家、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听说一位同事丢了一千元钱时,毅然从自己本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送给那位同事,并说:“只当是你丢五百,我丢五百。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承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温馨、幽默的慰语源于长者高尚的品格。
听说九寨沟要“规划”、“打造精品景区”,并把门票提高数倍,我们的婧怡同学忧心忡忡地写道:“我真担心,这个所谓的'高档精品战略规划'要把一个美丽羞涩的少女硬生生地打扮成一个回眸一笑值千金的贵妇。难道只因我们拥有了某些可以主宰世界的能力,便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吗?”--清丽、明哲的俊语源于少年对环境保护的忧思。
第四,善于向高手,尤其是作家学习语言。同学中、考生中有高手,他们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语文课文都是名家的名篇,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的阅读文大都出自作家或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手,这些文章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课外阅读古今文学名著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我在这里着重强调一下模仿的重要性。写大字要模仿颜、柳、欧、苏、赵,绘画要模仿悲鸿、白石、张大千,唱歌要模仿歌星,演戏要模仿名角儿……写作要模仿作家! 不言而喻:模仿不是学习的全部,模仿也不是学习的归宿;但模仿是学习的起步,模仿是学习的捷途,模仿是创新的积贮! 一位“高手”写了这样一段话: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我们的同学“仿写”了这样一段话: 信任,也是人。
6.如何写好作文和语言表达
快速写好作文 突出主题,安排材料:不管是写什么,得先打定主意;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道理。
道理不要多,初学写作的最好是抱定一个道理来说,切勿贪多。安排材料就为的是突出主题。
二.写透一件事:(一)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二)围绕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
(三)能抓住问题就不至于千篇一律了。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三.多改多念:文章必须修改。先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测去,像农人锄草那样。
然后再细细修改字句。然后再加工,教重要的句子有力量,带感情。
修改时,多念自己的文章,这里所说的“念”是朗读的意思。念给别人听,还要多念别人的作品。
四.不怕,不慌:写大白话就好。先好好地想一想,想一想要写什么,和怎样写。
先写提纲,安排好头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有了底,写起来就能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就省事了。
另外,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到“四勤”: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写勤练。 心作文网 :吴迪 有人曾预言:下一代将普遍需要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需要那种下笔千言,一气呵成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尽可能的在短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它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在近几个月的网上调查中却发现,现在的学校的作文教学却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作文网——中小学作文交流空间调查结果 你对所在学校的作文教学满意吗? 1.很满意。
老师讲课生动有趣。: 681人 23% 2.比较满意。
老师讲课很真,同学能接受: 555人 18% 3.感觉一般。老师讲课无新意。
: 522人 17% 4.不满意。老师讲课无聊,没意思。
: 379人 13% 5.很不满意。非常讨厌写作文。
: 876人 29% 共有【3013】人参加调查 调查时间 : 2003年10月 调查对象:全国的中小学生 不管是面对目前的小升初考试还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学生现在的作文学习都是令人担忧的。对于北京市即将升初中的小学生来讲,一部分学生要参加择校考试,另一部分学生必须参加升学分班考试。
语文测试中考试作文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而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我们的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以下写作文的基本能力呢? 1. 书写工整 ;2.卷面干净,整洁;3.快速审题,快速构思;4.快速行文,40分钟写500字以上作文 。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基本能力,因为它将直接决定学生作文的等级水平,如果学生写的作文不能达到前两项标准,那么文章基本上没有进入一,二类文的可能。为使么强调前两项呢?因为这是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
另外我们对作文网2004年小升初寒假“小才子作文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个共同问题:1.不太喜欢写作文,不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2 . 写作文速度慢,家长普遍反映学生在家写500字作文需要1.5—2小时;3 .卷面写错字,习惯用修正液,修正带涂改;4. 字体不够工整;5.口语表达能力一般,不敢上讲台讲话。 针对于这样的小学毕业生,我们老师与家长首先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要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要进行基本功训练 首先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进行写作目的教育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欣赏学生写的作文,让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体验。
另外,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 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
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速度就越快。
还有要丰富写作语言。 丰富写作语言的方法之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有文采 。
训练书写能力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 规范、工整。
我们把这些措施归纳为四项每日必练 每天必练60分钟 a 摘抄佳句名段 200字左右 10 分钟 练字,练速度,积累词汇。 b 朗读名段名篇 1000字左右 5 分钟 培养语感 c 讲故事 600字左右 5分钟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d 课外阅读 12000字左右 40分钟 丰富知识,开阔思路 第二 提高写作水平与应试能力 对于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而言,其基本做法首先就是严格要求,限时作文。
为了提高速度,每次作文都只能安排一个课时即45分钟,一定要严格要求,当堂完卷。要求学生做到快速审题,快速立意,快速布局谋篇,快速写作,快速。
7.作文语言如何出彩
作文语言如何出彩 精心锤炼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讲究锤炼语言,因而所写的名句才千古流传而依然魅力无穷、熠熠生辉:“春风又绿江南岸”,用一“绿”字,化静为动,使春风拂绿江南之景境界全出;“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今传为美谈;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见大诗人创作之严谨。
只有用心的砧去锤打语言,才能够让你的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文采。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要想做到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充满灵气与文采,锤炼的功夫必须具备,那么,如何才能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呢? 1、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
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还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
“红杏枝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个“鸣”字就起到了 动静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风又绿江南”和“推敲”的故事,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朱自清更是运用动词的现代语言大师,他在中这样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缓和地流动;而“浮”“洗”“笼”字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2、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
还是朱自清,还是,有这样精彩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其中,“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甜甜、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
余光中中“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则是绘声的极致。在现当代作家中,老舍、孙犁等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我们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3、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
李乐薇的便是运用比喻修辞的范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
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 的热爱。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 的美感。
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 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这样写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而朱自清则在中样写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极细切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排比从来都是一种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一种修辞。"高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渝;高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悔。
为了一睹版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了感受成功的喜悦,高三的少年包好伤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