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字的小篆怎么写
朝字小篆写法如下:朝,cháo,zhāo,朝之义主谓日出地时也。
旦也。从倝、舟声。
——《说文》朝,早也。——《尔雅·释诂》崇朝其雨。
——《诗·鄘风》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
——《传》(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
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 zhāo)本义:早晨。
(2) 早晨省亲,子、媳向父母、公婆请安。多音字,既可念做zhāo,也可念做cháo。
1. 早晨:~阳。~晖。
~暮。~霞。
~气。~思暮想。
~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袁可立)于斯。”2. 日,天:今~。
明~。
2.韧字用欧楷怎么写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广义上说,篆书应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书、简帛文字、玺印文字、钱币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汉的篆书碑及碑额、金文,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混乱的六国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称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与《琅邪台刻石》为典范。《泰山刻石》文字结体肃穆严整,《琅邪台刻石》则稍生动而磨泐过甚。《峄山刻石》原石已佚,现拓本为宋代复刻,篆法多唐代李阳冰笔意,不及秦原刻苍厚。《秦诏版》因制作时间紧迫而匆匆凿就,故文字大小错落,笔法瘦劲,甚具跌荡生动之致,汉代之金文、碑额等均是其风之延续,为后世学者开一新境。到了汉代,隶书以其方折简便的写法取代篆书而成为通行文字。但篆书仍在许多场合应用,并留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又极丰富而饶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汉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阙铭》为代表。《袁安碑》继承秦篆而有所发展,作风圆劲清朗,后世对其评价甚高。《祀三公山碑》许多文字漶漫不清,从可辨文字来看,其篆法是很特殊的。《少室石阙铭》篆法轻松自如。三种石刻字数较多,便于学习者把握其风格。汉碑额作风多样,以《张迁碑》篆额为最有特色,其结体宽扁,布局密集穿插,颇有法无定法之感。汉代金文定要称为[汉金文],以区别于商周金文,文字较多者是新莽时期的《嘉量铭文》,其紧缩中宫而伸长垂笔之文字结体,与清代邓派小篆不谋而合。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说是篆书的衰落时期,通用文字已发展为比隶书实用性更强的楷书与行书。篆书早巳不被一般人所熟悉。虽然唐代出现了大篆书家李阳冰,元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等亦擅篆书,但毕竟如凤毛麟角,没有大兵团,尖子的水平也不可能与篆书流行的时代抗衡。隶 书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隶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过去记载上说,隶书是秦徒隶用的俗体字,这种俗体字是由秦狱吏程邈所创造。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都具有其社会以及政治的根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并非某个人的创造发明。但这一记载却可说明这种俗体字——隶书,在秦时已在徒隶中流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度量衡。官方用的书体是篆书,遗存至今的琅琊台刻、秦山刻石就是当时的标准书体。秦始皇时各种量器都刻有诏书,由于书刻时间紧迫,不能拘泥于篆书圆转的笔划、谨严的体势,于是利用了趋向横直方拆、便于写刻的笔划。这种变圆为方,变弧线为直线,在转变处采取折笔,不用篆书的转笔,的确比篆书的写刻要快捷、方便得多。可见当时即使是统治阶级的诏书,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采用方便、快捷的书法。其实这种新书体早就在民间产生和流行,只是还不曾被最高统治者所承认罢了。汉代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西汉前期,农业经济的逐渐恢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各地交通的发展,都促成文字书写的相应发展。这样,隶书的应用广泛了,逐渐取代篆书的地位。隶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仅体势变圆为方,笔划也简化得多。但严格地说,这还不是典型的隶书,应该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楷 书 楷书自汉末发轫,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达到了成熟,在书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结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归到了统一。从大业年间开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书法(主要是楷书)成了取士标准之一。时尚所崇,必然成为世人争相趋求的目标。于是对楷书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怎样为好字,如何才能写得发,就成了研究的课题。李渊建立唐朝仅仅十年之后,唐太宗便开始了贞观之治,偃武修文,励精图治,一切方面都走上了正轨,在用人上承袭了隋的科举制度,并且尽可能地把它完善起来,制定了相当完备、最大限度杜绝弊病的法规章程。在书法艺术上自然也以此为圭臬,便形成了[唐人尚法]的时代风尚。当时最有建树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们有许多名碑传世,足为法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信行禅师碑》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一直垂范至今而成为法本。其他如殷令名、赵模、敬客、王知敬、李玄植、诸葛思桢、裴守真、王行满、欧阳通、高正臣等皆是一代的名家。而后的殷玄祚、魏栖梧、颜真卿、吕秀岩也都留有许多书迹,其中颜真卿的贡献更为突出。就他所留碑铭来看,在大体风格统一之下,各时期、各碑刻又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可见他追求不已的
/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3.什么是隶变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简介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芫莛补充——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快写,由篆书变为隶书,前任称之为“隶变”。
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的资料上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在秦孝公时代的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俗体并存的情况,秦孝公以后,随着书写的频繁,俗体也随着越来越流行,在铜器铭文、漆器铭文、以至印文、陶文中都可以看到俗体字。
这些字体,改变了正规的篆文圆转的笔道而带有着隶书的意味。从现有的秦简文字材料看,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基本形成。
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3.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4.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5.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隶书的创立时代,在秦汉简牍尚未大量出土之前,有种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隶书即为徒隶之书。
据《汉书·艺文志》:隶书“起于秦时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文解字,序》中进一步发展,把隶书指为程邈所作: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
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的说法与羊欣类似:“崇隶书者,秦下郢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在没有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它的产生之时,人们也无法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只有假论为某人所创,这正如指仓颉造字、蔡伦造纸实不可信一样。 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
见《水经注》:“临溜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处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之字是古、余同今书。
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郭沫若先生认为隶书起于周代证据不足信:“两周中叶的胡公,是齐国的统治者。
他的棺铭不可能使用草篆,更不可能便是‘隶字’。” 关于定名隶书的义理,我们可以从“隶”的本义上作解释。
吴白甸先生说:“《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昔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
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这样的说法是有争议的。
在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繁化和简化这两种对立的矛盾一直存在着。总的来说,人们写字总是往着简化的方向发展。
当一种字体基本定型之后,它便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加规整的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加草化的方向发展。规整化的结果使得这种字体得以完全确立,卓化的结果便是产生新的字体。
而隶书起初是所谓的“辅助性字体”,实际上它便是篆书(是大篆而不是小篆。一般地说来,草化先于正规化,小篆是对大篆的规整,而隶书则是大篆的草化,它的产生应先于小篆)的草写。
事实也是如此。早在产生秦小篆以前的时代,篆书的一种便于书写的简体——古隶(草篆)便已产生。
根据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时期的刻有“冷贤”两字的玉印、战国中期的《楚帛书》和战国后期秦国的“高奴禾石铜权”铭文的字样,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便已有了和秦诏版相近的书体即草篆——隶书的萌芽书体,亦即后人称为古隶的书体存在。近年来出土的天水秦简,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为我们追溯隶书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确实的证据。
秦小篆产生之前的隶变 近年来出土的四川青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渡性字体。青川木牍早于云梦睡虎地秦简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