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籍字组什么词
古籍 书籍 经籍 典籍 籍图(文籍图书)
籍贯 户籍 国籍 学籍 军籍 党籍 外籍 客籍 团籍 队籍
狼籍 籍籍
人声籍籍 (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尸骨籍籍(纵横交错)籍籍声名(形容名声盛大)
回籍 原籍 籍没(mò) 籍吏民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籍田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籍税(征收租税) 籍赋(赋税) 籍敛(征收田税) 籍求(敛取) 籍取(敛取;征收) 籍兵(征集兵士)
籍口(户口) 籍戎(编入军籍) 籍地(官宦门第) 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 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2.籍籍无名中的籍如何理解
“籍籍”二字在《汉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籍籍 jíjí (1) [indiscriminate]∶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 人声籍籍 (2) [intricate]∶纵横交错 尸骨籍籍 (3) [great reputation]∶形容名声盛大 籍籍声名 我在网页上看到一个网站上关于“籍籍无名”一词的解答,感觉甚是有理,能过以上释义,个人也感觉这个词用的也不是很对,下面引用一下原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下午看到有网友问,“籍籍无名”、“藉藉无名”、“寂寂无名”哪一个是对的。 这几个词在工具书上查不到。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上海辞书版《成语大辞典》均无。 有网友在香港某网站上找到了解答:“籍籍无名:虽可解作「每本书也没有他的名字」,不过古时并没有这句说话。
藉藉无名:古书只有「无藉藉名」一词,解作「没有大名」。寂寂无名:沉寂,没有人识得,用作形容没有知名度、不为人知的人。”
看来,“籍籍无名”无据,“藉藉无名”也不对,或者当为“无藉藉名”。似乎只有“寂寂无名”才是对的。
果真如此吗? 过去看到过“藉藉无名”的用法,在港台武侠小说中也见过“在江湖上无籍籍之名”的说法。究竟哪一个是对的? 先来看看“籍籍”(或“藉藉”)是什么意思。
在古籍中“籍”“藉”两字常常互用的。 “籍籍”,原来指众多、纷乱。
司马相如《上林赋》:“它它籍籍,填坑满谷。”指杂乱众多。
《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颜师古注:“籍籍,喧聒之意。”
形容众口喧腾。 那么“籍籍”与声名有什么关系呢?除了由众口喧腾喧腾演变而来,恐怕还与“籍甚”一词有关。
《汉书·陆贾传》:“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言:“籍甚,《史记》作‘藉甚’,盖‘籍’即‘藉’,用白茅之藉,言声名得所藉而益盛也。”
何谓“白茅之藉”?《易·大过》:“藉用白茅。”藉是以物垫衬的意思。
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苏轼《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籍籍”皆用来称赞对方的名声。 “籍籍”指有名,“无籍籍名”当然是指没有什么名声了,“籍籍无名”当为“无籍籍名”之误。
如果说“无籍籍名”因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为“籍籍无名”,我以为不妥。“籍籍”既形容有名,又怎能形容无名呢?既不合情理,也不合语法,不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
不能认可,只能判为误用。 至于“寂寂无名”,或许是有人见“籍籍无名”于理不合,遂改为“寂寂”,差强可解。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34 下面是关于籍字的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籍 jí 〈名〉 (1) (形声。从竹,藉( jí)声。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2) 同本义 [book;register] 籍,簿书也。
——《说文》 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大司马》 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周礼·小行人》。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4303061:“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 宫观之籍。——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4)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book]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谈·活板》 由是文籍生焉。
——萧统《文选序》 (5)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 (6) 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membership]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7)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 (8) 籍贯 [native place] 顷小儿回籍应举。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9) 又如:回籍;原籍 (10)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taxes] 实亩实籍。
——《诗·大雅·韩奕》 (11)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 (12)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card]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 (13) 又 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 词性变化 -------------------------------------------------------------------------------- ◎ 籍 jí 〈动〉 (1) 登记 [register] 籍吏民。(籍,登记。
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
古代天子亲耕之田。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 (3) 没收入官 [confiscate]。
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4) 假借。通“借” [use as a pretext; make use of]。
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 籍 jí 〈形〉 杂乱 [in disorder]。如:狼籍。
3.狼籍和狼藉有什么区别
狼籍和狼藉是近义词,表示杂乱不堪,乱七八糟。古文中籍与藉是可以通用的,所以两个都是正确的写法。
例如:
1、表示纵横散乱的样子。
《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唐·元稹 《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牀。”
2、指多而散乱堆积。
唐·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一虏为盗,恐成大忧。”
清·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
3、比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
《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杜太尉狼籍,为朝廷深耻。”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
宋·司马光 《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
清·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籍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糟蹋。
明·王衡 《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王阳气力。”
《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欲,也不敢狼籍天物。”
扩展资料
成语
1、杯盘狼藉 [ bēi pán láng jí ] 形容宴饮将毕或已毕,桌上杯盘碗筷等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jí):杂乱的样子。
出 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这桌子微醺;那桌子半酣;杯盘狼藉;言语喧哗。”
2、声名狼藉 [ shēng míng láng jí ] 用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狼藉(jí):乱七八糟。
出 处:清·黄小配《 廿载繁华梦》:“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
3、名声狼藉 [ míng shēng láng jí ] 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
出 处:《史记·卷九十七》
4、血肉狼藉 [ xuè ròu láng jí ] 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
出 处:《宋史·五行志》
5、贪污狼藉 [ tān wū láng jí ] 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
出 处:《晋书·何充传》:“敦(王敦)兄 含 时为 庐江郡,贪污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