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的草书怎么写
知的草书如下图会意。
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扩展资料知,zhī,从矢从口。
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动】 (会意。
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知,识也。
——《玉篇》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史记·留侯世家》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沈帅百口保其无他。
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无他。”──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参考资料草书_百度百科中国书法史_百度百科。
2.怎样识读草书
而且,据说能否辨草、识草也是体现书家层次的一个标准。
所以,我把我个人对草书的识读心得奉献给大家。当然,作为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介绍,也主要针对多数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我将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和介绍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在书法作品中,草书极富艺术性,最能发挥、宣泄书家感情,所以,草书使很多人喜欢。但是,草书因其笔画的省简、符号化,字形夸张、变形、变异及笔势连绵、映带,这就使没有草书知识的人不易识读,就是学过草书的人也不一定对每个草字都一眼就认识,有的字还要通过对句子、语境、上下文意思的理解才能辨识。
这样,也因此影响了作品韵味和作品精神内涵的更好传达。了解草书的人都知道,在书法诸体中,最难的莫过草书,难写难认。
其实,草书并非任意的“弯弯绕”乱画一通,而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法度,规律。了解这些法度和规律,对不识草书的人有着很好的帮助。
先谈谈其法度规律及识读草书的简单方法:一是符号化。很多部首演变成“草符”,如草头成了两点一横,三点水成了一点一挑,单人旁、双人旁,言旁等偏旁成了一竖挑,寸、刀、口等部首成了一弯,右耳刀,月字旁成了两弯一点,左耳旁、贝旁成了一折竖提,而相对的两点能代口旁或其他偏旁等等。
还有一些整个字草化变异的,如书、乐、为、发、东等字,大家在日常书写中都已习惯,这些字认起来不难;但对一些日常不常用或很少看见的一类整字变异或草化的如:真、幸、甚、等、欲、敢、听、叔等字及一些难“认”的草符,这相对于我们日常见惯的楷、行等书体那变异是很大的。二是省简。
古人对草书定性是“略举大较,仿佛若斯”,这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说的省简。东汉人赵壹在其《非草书》中说:“(草书是)删难省繁,损复为草,务取易为易知,临时从宜”的。
可见当时草书还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较简略,(否则,恐怕难以流传)试想,如不“删难省繁”岂能“易为易知”?所以,草书结字还要强调“省简”,一是省简偏旁部首。如前所说,原来四画的“草头”,简为两点一短横,左耳或贝字简为一个反写的丁字(折竖提),口字旁省为两个相对的横点,而字、雨字、南字等省了或变异了左竖或中心笔画,常字省了中心的口和竖,四横点省为一横等等多种多样的省简。
再就是省简笔画,如天字,省成了有弯折的三小横,使字差不多省简了人旁和其中的口。业(本文举例,都是指现在所说的繁体)顶上变成了三点,中部省了两点,省简笔画的字是很多的。
而且,很多字不仅省简了笔画,部首,而且省简演化成了固定符号,如言符、水符、口符等。(要注意,本文提到的横、竖笔画,如无特别说明的,一般都指草书笔画,并非横平竖直的楷书笔画) 三是连绵,草书的笔画或字与字之间是用牵丝(牵连映带)来连接的,除去这些牵连,(映带没有实笔,只有气势呼应。)
就能看出笔画了。另外要注意,有很多笔画还变化为弯折、圆转、连接,上画带下代下画等,而并非一律的牵丝映带。
但一般说牵丝比笔画要细,要轻,更虚。在笔画与笔画和字与字间都有大量的牵连现象,有的会偶尔断开,有的一连就是几个字甚至一行一连到底。
这些都应在观看或学习中认真逐步体会。至于“代”,其实这不用严格划分出来,符号化其实就是“代”,所以这“代“也应包含在”变“中。
比如,上面说的固定符号,(一般通称草符)言符、水符、口符及包耳符、邑符,月符、立刀符、草头符……以及一横代四点,两点代口等,这些草符都是以符号代偏旁部首、代整字,甚至一符代多种,如“挑”既代言旁,也代单人,双人等,至于整体变异草化的,就是一个符号代一个字了。对这些草化变异,省简,牵连,代替的方法和形态有所认识了解,要“认”草书也就不是难事了。
还有一种简便的“认”草书的方法,这就是运用对古典诗词的熟悉和了解。因为,一般书法作品都喜欢采用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为内容,你不要烦也不要怕那看着如一团乱麻的“天书”,只要有耐心地逐行逐字循迹辩认,就会发现不管怎样草,总是有迹可寻的。
这样去“认”一件草书作品,只要你能认得其中一字或几字,就能试着读通一句,推而广之,就能“认”完全篇。比如,你对“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的山、新、后等字认得,(因这几字在草书中变化不大或草法常见)这就能“认”出空、雨二字,“认”得了“空山新雨后”就能“认”出后面那句“天气晚来秋”,在这句中除了天字草化大些,其他都不难。
虽然,在实际的草书作品中,远比这复杂,但你运用自己了解的一些草书规律和知识,结合对古典诗词的熟悉了解,那就远远胜过盲人摸象,由此,逐渐地“认”完整首诗词或全篇就变得容易多了。要是能多看多读,久而久之,这样,能认得的草体字就越积累越多,识读草书这道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当然,一种书体的形成是长期的,草书历史已有千多年,历代写草书的人也多,这就同其他艺术一样,也有多种流派,写法;而且草书是一门竭力夸张,甚至随作者兴致、才情发挥的艺术,或因书写者文化素质的不同以及书写习惯,再则书家也因追求变化和避免雷同,也就会出现。
3.以的草书怎么写
以的草书写法如下: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以:[ yǐ ]
部首:人 笔画:4
基本解释
1. 用,拿,把,将 :以一当十。
2. 依然,顺,按照 :物以类聚。
3. 因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
4. 在,于(指时日)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 :以待时机。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 :梦寐以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 :以前。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可以。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相关词汇:
1、以前[yǐ qián]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以前。
2、以为[yǐ wéi]
认为:这部电影我以为很有教育意义。
3、以往[yǐ wǎng]
从前;以前:产品的质量比以往大有提高。
4、以后[yǐ hòu]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以往。
5、以免[yǐ miǎn]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安全措施,以免发生工伤事故。
4.教你如何写草书
——给书法学校同学简谈写草书问题篆、隶、楷、行、草,草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
我国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不断演变,产生了今草书,草书体则达到了线条美的极致。草书之难,在于草书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却又不可得见端倪。
对此,刘熙载说得好:“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移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之难,又在于点划与点划、结体与结体、此行与他行有着连绵不断地紧密呼应关系,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之难,还在于一字数体,或同体异字,其变化“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有着严格变化的限度。如“知、去”等。
草书之最难者,还是在于通过线条所组成的形体,表达书者的素养、人品、气质、阅历和思想感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表达的越深刻、越强烈,艺术的境界就愈高。
草书之难甚多,蔡希综《法书论》中说草书尤难。包世臣曾“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惟草书至难”。
草书自身正其律,篆书备其骨,楷书规其法,还要做学问、立人品,确实很难。面对这些尤难、至难,我们是退避三舍?还是知难勇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只要肯于、敢于、恒于实践和探索,一定会达到理想的黄金彼岸。
今天不打算深谈学术方面的理论,只想就我们初学草书一些实际问题和简括知识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欲学草书,应先识草书。
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成的。
章草和今草各有着自身的规律。今天主要讲讲今草。
今草(包括狂草)有两个基本要领①楷书的法度。②草书的自身规律。
楷书的法度,简说之,就是依照楷书的点划结体意识去写草书,把简化了的草书点线笔笔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点一线既相互连带,又各自独立的形状。草书的自身规律,一是线条长使转盘旋幅度大,有独立之字,有连绵之字,有的甚至数字相连。
二是“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严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有的运用符号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
草书规矩只准竖连,不准横连等等。如果不先摸清这一规律,匆忙落笔,超出规范,便成天书。
盘旋使转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为另外之字,如“知、去”。“鹭影不来秋瑟ワ,苇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号,这些符号可写成“ワ、ン、゛”。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其书字符号的两点之末,便被“不”借为开始。
“旋转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则完成,便会写成‘心’字。类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说过:“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二三年间,可以执笔”。今日我们可以借鉴此法,更以边学边识,边学边记,找出规律,熟悉面貌,谨记法度,乃为学草者第一要务。
怎样识。①先将所临之帖的字去识。
②识所临范本的文词大意,了解他书写时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怀和艺术构思。③识使转大小,收与放的程度。
如果临前不识,就会像孙过庭所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二、欲学草书,先背草帖。
草书特点是笔意连绵,一气呵成,使干、湿、浓、淡合理分布,揖让有度,顾盼生情,萦绕盘旋,气韵贯通,下笔果断,才能神生纸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们临写时宜得如是安排,才能达到入帖手段。
临习草书与临习其它书体不尽同者,章法与点划结体是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草书连绵不断,迂回曲折,变化多端,意到笔随所决定的,它有着易见的整体感。
由于这些点、线的忽长忽短,骤提骤按,急转又折,方虚即实的瞬间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态势,一着笔便要果敢进行,不允许片刻思考,若不先读熟记内容及这些变化,怎能落笔果敢,进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背什么?①背内容。②背字的态势和字与字牵连的摇摆动势,将其体察所得,默记在心,把范本上‘静’的笔划,演练成动的形质。
③既背墨划的使转成字,也要背这些墨划之间所呈现的空白。使转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这个书家的面貌。
古人所说的“细玩熟观”、“学而思,思而学”的经验是可取的。力求从字间、行间、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可获四美:即线条美、结体美、节奏美、意境美。
清代姚孟起说:“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是临帖可贵的经验谈。
三、写草书要乍徐忽疾,骤提即顿的互换用笔。草书要先立大调子,强调韵律和节奏感。
在一幅字内,其跃动现象,时而如大海波涛,时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笔上就不能像其它书体用力均匀。有时则须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时则轻提出笔偶相带过。
有的则速到迅雷不及掩耳连绵不绝。如张旭《古诗四帖》中“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有的则缓以会心,笔断意连。如“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
乍徐忽疾,瞬间即换的用笔同时,还要骤提即顿的迅速交替,方能达到体意连绵,笔意奔放,有旋律和节奏的特色来,如果提高到创作上来说,才能使你的笔墨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怀,表达个性。疾徐的交替和提顿的转是随着字的态势和连绵起伏的气势以及感情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的,只能意。
5.草书怎么写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一,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三,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现今,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