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隶书的起笔和收笔该怎么写,怎么才能既拙又秀
隶书的起笔和收笔要遵循蚕头雁尾,笔必三折的原则,才能写得方劲古拙,既拙又秀。
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形状如蚕虫之头,随即将笔稍为提起,使笔毫平铺向右运行,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收住的处理。
写挑脚时还要注意,应釆用提引的写法,这样,笔势就舒展自然;不要扭甩出去,扭甩则摇摆、轻浮,有做作感。 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
藏锋逆入、迸入平出是隶书用笔的基本方法,而各种笔画收笔时则有不同写法,有的用露锋,有的用回锋,有的用停驻。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这是说的是在隶书的一字之内,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
假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做雁不双飞,如果把横画多的字每笔都成波横,不止是双飞,而是一路飘飞了,这样既破坏了字的重心,又损伤了字的结体特点,初学者尤其要注意克服这个容易出现的弊病。
与雁不双飞类似的还有一种称为字无二捺的处理,既凡属隶书的捺笔,一般在字中不要重复出现,捺和波横也应同时在一字使用。
但在很多碑帖中,双飞、二捺会偶有出现,如果必须双飞时,两笔写法不要粗细雷同,要注意长短、肥瘦、轻重、大小的变化。
2.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二、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3、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3.隶书在字怎么写
隶书个字
书写样式
为您推荐
4.隶书的之字怎么写
“之”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之[ zhī ]
基本解释
1. 助词,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总之,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钱塘江下游闻家堰 至 闸口一段即有此称。
5、加之[jiā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加之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5.钢笔写隶书横的起笔和收笔应该怎么写
隶书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美化装饰特点.是次于行书的常用书体,特别是钢笔隶书,平直中有变化,风格多样,千姿百态,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所喜爱。学习钢笔隶书,除了认真临池,反复读帖外,还应从整体上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八分取势。隶书的最大特点是取横势,左右舒展,“八分”取势,所以又称为“八分书”。在书写时,首先要设计好扁方格,为“八分”取势创造好条件。写时要注意基本笔画的“平”,且平中略有斜势,修长而舒展,飘逸而
流美。不要过于拘束,取势要宽,收放自如。如下图所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隶字都取横势,亦有取纵势的,临帖时,应该区别对待.处理恰当。如下图所示:
二、主次分明。每个字都有主笔和副笔,练习时一定要处理好主次关系,重点要突出,主次应分明。常言道:“蚕无二头,雁不双飞”。即每个字中只能夸张主笔,写成蚕头雁(或称磔)尾,其次的横画要写成不带波磔的平横。如图所示:
三.辨析文字。汉碑中有许多字通过简省、挪移、异化、繁写等方法表现,和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字有较大差距。这也正是汉碑之所长,变化丰富,千姿百态。我们在临帖习字时,一方面要认真辨认分析,集字或创作时,不要用错。如下图的:灵、定、泽、谷、其、秦、以、路、永、年、渊、源、尾、空、导(同道)、毒、霜、截、苗、者、知、执、深、议、凉、原、本、勒、必、节等字。
6.隶书字体怎么写
篆刻篆体字库在线查询 篆书爱好者的篆体字字典;
(篆体)
(更多字体)
马上可以把你输入的字变成篆体字图,然后下载保存就可以了。
在线的篆字典是方便,不足之外好象只给出一个写法。事实上,每一个字一般都有好多种写法。百“福”百“寿”见过吧?
甲骨文,可能难找点。如果在网上找不到,建议到书店或者图书馆翻阅字 书(字体工具书)----更重要的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法的字。
主要的有:
1、查小篆的: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2)段玉载《说文解字注》
(3)《篆隶大字典》,西冷印社翻印。
(4)《正草隶篆四体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查汉篆的:
(1)《汉印分韵合编》,上海入籍书店将清代袁日省编集的《汉印分韵》、谢景卿续编、近人盂昭鸿)续等三书合编而成。是学习汉印的重要参考资料。
(2)《汉印文字证》,罗福颐著,一九七八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3)《汉印文字补巡》。
3、查大篆的:
(1)《古玺文编》,罗础颐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春秋战国时期官私玺上所用的文字,是学习古玺的重要参考资料。
(2)《古籀汇编》,徐文镜编符,一九八三年有”翻版。
(3)《金义编》,容庚编著。:中华书局出版。
(4)《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出版。
4、查甲骨文的:
(1)《甲骨文编》,孙海波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是目前查阅甲骨文字最好的一本工具书。
其他尚有综合性的,如《金石大字典》、《书法字典》等等,可酌情添置。有《六书通》一类的书,选用要慎重,因其中有不少字是以讹传讹,不足为取。印谱、字书而外,如有条件,也可留心从钟鼎彝器铭辞,权量、诏板、瓦当、砖瓷、钱币、碑濒等文字拓片以及叼清各派或现代名家的篆刻作品中收集资料,以备日后攻习之用。
推荐的组合是:
《篆刻法》+《实用篆刻大字典》+《说文解字》
《篆刻常用字字典》收录6000多个字头,分为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古文多种篆体,是篆刻必备的工具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常用字字帖》有篆书、隶书、草书
7.书法隶书 汉字“我”怎么写
隶书汉字“我”的写法如下图:
拼音:wǒ
部首:戈
笔画:7
五笔:TRNT
笔顺读写: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
四角号码:23550
释义:
1.(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2.自称;自己。
3.自己的 。
4.表示亲密的 。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忘我[wàng wǒ]
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忘掉自己。形容公而忘私:~地劳动。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心情逐着林海的波涛起伏,舒畅辽阔得将要进入忘我的境界。”
2.我们[wǒ men]
人称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巴金 《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 台湾 ,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3.我家[wǒ jiā]
称自己。
《醒世姻缘传》第二回:“ 计氏 说道:‘我家脸丑脚大,称不起和一伙汉子打围,躲在家中,安我过日子的分罢了。’”
4.大我[dà wǒ]
指集体(跟“小我”相对):牺牲小我的利益,服从~的利益。
孙中山 《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个人社会,本大我小我之不同,其理可互相发明,而未可以是非之也。”
5.故我[gù wǒ]
旧日的我:依然~。
郁达夫 《别戴某》诗:“但愿他年再见时,我非故我汝非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