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为什么要给孩子择校——
在考试的季节,看许多家长在纠结。
无论进小学、小升初还是中考,我都为孩子尽力选择了好学校。但择校肯定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我把想法说出来供需要的参考吧。
可能许多人会以为北京的学校都是好学校,实际上和其他地方一样,学校和学校间因为地域、投入和生源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当然,每个人心中好学校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我择校的标准不是完全依据升学率,尽管升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还要和地域(是否交通方便)、生源(避免遇上品质低下的同学)、师资(有较为开放的教学理念和办法)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上学前我真不懂得学校的好坏有什么关系,因为自己一直在一个军工厂的子弟学校读书,那里是工农兵的孩子都混在一起。待到自己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也想着北京的学校不会差,就图方便给送到了门口的小学——而且自以为幸运的是,据说这是附近最好的小学。
让我动了转学念头的绝不是看同事们纷纷把孩子转走,而首先是每天孩子都带回一些要家长签字、听写、检查的作业。想想自己小学只上半天课,真不理解老师白天都在让孩子们做什么,而且每天作业不少。
一次孩子很害怕地告诉我说班主任要我去学校,因为他和另一个同学把墙上的一颗钉子拽掉了,老师说破坏了公共财产,让家长去修。那是我第一次踏进那个学校,才发现数学语文一个人教,每天绝大部分的课程是同一个老师,她完全是村妇形象。
其实这些都并不算重要,而是老师在看到门口另一个家长时的语气让我非常不满——她讥讽那个家长说“您比我还忙……”于是我就没有给她一点笑脸。 拽下根钉子在我的学生时代那根本不能是个事,什么样的同学我周边都曾有过。
更何况我孩子一直极乖,秉性上我看得紧,也从来不耍赖的,老师居然还告诉我说他有暴力倾向,这简直令我有些惊喜!问具体原因,说是因为他喜欢奥特曼,还带领同学打群架!我跟老师说奥特曼在孩子的眼里是宇宙英雄,恰恰给他弥补着期望自己变得勇武的梦想……那根钉子我没有动手修,也不会去修,因为本来就摇摇欲坠地插在墙里。打群架的事回来细问得知,是有个全班都讨厌的同学招惹他,因他个大令对方反摔倒,大家便趁机扑上去解了恨……后来班主任还总要告点状,动不动上纲上线。
听同事劝,我送了她一盒乡土特产,便果然再也没有听到批评声,这却促使我下定决心转学了。 很偶然,孩子去了几年前几个校领导一起进去了的那个学校。
因为家远必须住宿,只好让他“锻炼”一下了。不管怎样,一进门听见有的老师叫孩子们宝贝,立刻感到有人味和爱心。
之后孩子最大的变化是再也不学说脏话,也不要求买动画片里的玩具了;而学校也基本上不给家长留“作业”。住宿老师聊天时还说起孩子特别懂事听话,班主任还安排每个同学轮流做班干,哪怕只是个“水桶官”……我相信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真能决定孩子的秉性甚至未来。
随后还得知这是名校,校长当时是海淀教改的先锋和模范……学校数学和外语抓的比较紧,老师们还懂得训练孩子的做题速度。到孩子小学毕业时,我才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他是年纪前几名;而且班主任很年轻,相当辛苦……尽管费用贵不少,短短几年还看到老师们逐渐开车上班,我却很赞同这样的老师和学校能多挣些钱。
……几年后据说该校领导们因为将一笔资金放在校外便进去了,我相信一定还因为他们走得太快锋芒太利,无法处理好一些关系。 在此顺便说一下小升初时的准备。
孩子六年级时我也想给他报人大附之类,却突然发现没有考试资格,打电话问老师,说原因是没有学华数(和奥数一回事),对考试题是根本没有思路的。于是赶紧四处打听,碰巧跟上一个三人小班(本来是某领导的孩子找了老师在家补课),利用春节后几个月的周末每次上1-2个小时的课——老师只让买一本小薄册,讲些例题并带着做题,一边四处考试一边学——开始考试时因为没学到就考不过,后来的学校都考过了。
由此我发现奥数没想象的那么讨厌,就是提前学了点初中的解题方法,而且有一些固定模式,知道就很管用。学几十个课时足矣。
有的学校在招生宣讲时号称不考奥数,可最后那几道题必需拉开差距,不考难些就拔不出人。当然,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实际上只是学生早学晚学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会一直存在于大学前的教育过程中。 小升还很重视英语,这部分我意外发现孩子玩原版电脑游戏的好处——词汇量很大、发音也很准。
其实孩子只有每周末回家玩一会,只是玩得很用心;所在学校也在课余开了个英语班,我在窗外曾看见他一边念一边哈哈大笑,在里面傻玩,就算是一种复习吧。 小升初择校其实没那么困难,因为哪个学校都想要成绩最好的孩子,哪怕你是外地的。
最好是早点进入目标学校办的补习班。此外只要你是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拿着成绩单去问就好。
当然落后区学籍的孩子去先进区较困难。有个学校曾一听孩子是海淀的学籍,就很痛快地收入补习班。
为了不让孩子再寄宿,交通又要相对方便,孩子最终考进了西城长安街边上的一所全市排名很靠前的中学。我的想法是中学时处于孩子成长关键期——青春期也是思想成型期,如果家长比较明白的话,孩子要经。
2.我为什么要给孩子择校——
在考试的季节,看许多家长在纠结。
无论进小学、小升初还是中考,我都为孩子尽力选择了好学校。但择校肯定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我把想法说出来供需要的参考吧。
可能许多人会以为北京的学校都是好学校,实际上和其他地方一样,学校和学校间因为地域、投入和生源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当然,每个人心中好学校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我择校的标准不是完全依据升学率,尽管升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还要和地域(是否交通方便)、生源(避免遇上品质低下的同学)、师资(有较为开放的教学理念和办法)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上学前我真不懂得学校的好坏有什么关系,因为自己一直在一个军工厂的子弟学校读书,那里是工农兵的孩子都混在一起。待到自己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也想着北京的学校不会差,就图方便给送到了门口的小学——而且自以为幸运的是,据说这是附近最好的小学。
让我动了转学念头的绝不是看同事们纷纷把孩子转走,而首先是每天孩子都带回一些要家长签字、听写、检查的作业。想想自己小学只上半天课,真不理解老师白天都在让孩子们做什么,而且每天作业不少。
一次孩子很害怕地告诉我说班主任要我去学校,因为他和另一个同学把墙上的一颗钉子拽掉了,老师说破坏了公共财产,让家长去修。那是我第一次踏进那个学校,才发现数学语文一个人教,每天绝大部分的课程是同一个老师,她完全是村妇形象。
其实这些都并不算重要,而是老师在看到门口另一个家长时的语气让我非常不满——她讥讽那个家长说“您比我还忙……”于是我就没有给她一点笑脸。 拽下根钉子在我的学生时代那根本不能是个事,什么样的同学我周边都曾有过。
更何况我孩子一直极乖,秉性上我看得紧,也从来不耍赖的,老师居然还告诉我说他有暴力倾向,这简直令我有些惊喜!问具体原因,说是因为他喜欢奥特曼,还带领同学打群架!我跟老师说奥特曼在孩子的眼里是宇宙英雄,恰恰给他弥补着期望自己变得勇武的梦想……那根钉子我没有动手修,也不会去修,因为本来就摇摇欲坠地插在墙里。打群架的事回来细问得知,是有个全班都讨厌的同学招惹他,因他个大令对方反摔倒,大家便趁机扑上去解了恨……后来班主任还总要告点状,动不动上纲上线。
听同事劝,我送了她一盒乡土特产,便果然再也没有听到批评声,这却促使我下定决心转学了。 很偶然,孩子去了几年前几个校领导一起进去了的那个学校。
因为家远必须住宿,只好让他“锻炼”一下了。不管怎样,一进门听见有的老师叫孩子们宝贝,立刻感到有人味和爱心。
之后孩子最大的变化是再也不学说脏话,也不要求买动画片里的玩具了;而学校也基本上不给家长留“作业”。住宿老师聊天时还说起孩子特别懂事听话,班主任还安排每个同学轮流做班干,哪怕只是个“水桶官”……我相信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真能决定孩子的秉性甚至未来。
随后还得知这是名校,校长当时是海淀教改的先锋和模范……学校数学和外语抓的比较紧,老师们还懂得训练孩子的做题速度。到孩子小学毕业时,我才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他是年纪前几名;而且班主任很年轻,相当辛苦……尽管费用贵不少,短短几年还看到老师们逐渐开车上班,我却很赞同这样的老师和学校能多挣些钱。
……几年后据说该校领导们因为将一笔资金放在校外便进去了,我相信一定还因为他们走得太快锋芒太利,无法处理好一些关系。 在此顺便说一下小升初时的准备。
孩子六年级时我也想给他报人大附之类,却突然发现没有考试资格,打电话问老师,说原因是没有学华数(和奥数一回事),对考试题是根本没有思路的。于是赶紧四处打听,碰巧跟上一个三人小班(本来是某领导的孩子找了老师在家补课),利用春节后几个月的周末每次上1-2个小时的课——老师只让买一本小薄册,讲些例题并带着做题,一边四处考试一边学——开始考试时因为没学到就考不过,后来的学校都考过了。
由此我发现奥数没想象的那么讨厌,就是提前学了点初中的解题方法,而且有一些固定模式,知道就很管用。学几十个课时足矣。
有的学校在招生宣讲时号称不考奥数,可最后那几道题必需拉开差距,不考难些就拔不出人。当然,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实际上只是学生早学晚学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会一直存在于大学前的教育过程中。 小升还很重视英语,这部分我意外发现孩子玩原版电脑游戏的好处——词汇量很大、发音也很准。
其实孩子只有每周末回家玩一会,只是玩得很用心;所在学校也在课余开了个英语班,我在窗外曾看见他一边念一边哈哈大笑,在里面傻玩,就算是一种复习吧。 小升初择校其实没那么困难,因为哪个学校都想要成绩最好的孩子,哪怕你是外地的。
最好是早点进入目标学校办的补习班。此外只要你是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拿着成绩单去问就好。
当然落后区学籍的孩子去先进区较困难。有个学校曾一听孩子是海淀的学籍,就很痛快地收入补习班。
为了不让孩子再寄宿,交通又要相对方便,孩子最终考进了西城长安街边上的一所全市排名很靠前的中学。我的想法是中学时处于孩子成长关键期——青春期也是思想成型期,如果家长比较明白的话,孩子要经。
3.通常择校面试中,会问什么问题呢
案例一:蝴蝶是怎样生成的? 王彦宇小朋友去年去一所学校面试时,老师给了他6张图片,让他给这些图片排序,告诉大家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
他正好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蝴蝶展览,于是他凭着记忆来演绎蝴蝶宝宝的诞生记。 案例二:3-15=? 孙宵亮在面试一家著名的学校时遭遇了原先从来都没有遇到的负数计算。
虽然他曾学到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面对负数计算,小小的孙霄亮还是有点不知所措。不过他记起在幼儿园学到的礼仪风范,他很有礼貌地告诉教师:“对不起,这道题目我没有学过,不过我回家后会去查资料把答案写出来。”
孙宵亮后来因为他的礼貌、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得了这所学校的青睐。 案例三:美人鱼在哪里诞生的? 周荔在考初中预备班时遇到了一道常识题。
当时她准备的都是一些文学常识,也背了不少古诗词,可遇到这道题目她却卡壳了。她知道的美人鱼是童话中的角色,美人鱼诞生在丹麦?还是诞生在海底?周荔只能对老师说声抱歉。
幸好其他部分她答得不错,终于还是进入了这所中学。 六、进入中学后,你愿意当班干部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孩子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交际应变能力还有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自信心等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考察,相信大家都知道,当班干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机会,特别是交际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在面试时,我们一般鼓励做肯定回答,然后说明原因的时候,可以说明通过这样你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对班级对同学有什么好处等等,随机应变,实事求是。
七、对自己优点确定的认识。 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这个问题是一般面试中都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清楚的认识自己,更何况是一个孩子。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回答才好呢?还是那句话,实事求是,有哪些优点就说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就说哪些缺点(但也不要太老实,全说哦,说一两点就好了),缺点说完之后还可以对怎么改正或者提高做些一些补充说明。
其实,面试老师想认识你,考考你,所以态度很重要,一定要诚实,不要让老师觉得虚伪就好了。 八、你有什么理想。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般就近说,不要说什么远大的理想(长大了要当大老板,要做官等等,不要说这些),要知道,面试的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你的目的是要进入这所学校学习,所以,要与学校、学习有关的,理想应该是你进入这所学校后的理想,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回答,我要考入某所高中等等(名校为什么为名校,不就是升学率高,通过升学率来体现它的教学质量嘛,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升入一个好的学校了),如果老师继续追问的话,再说考入一所好的大学等等,逐级由近至远的说,当然如果老师没问,尽量少说。 九、家庭对你的影响。
很多学校面试的时候也都会问到学生关于家庭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你认为你的爸爸和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曾经有同学被问到这个问题,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回答呢?对于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们可能要下点功夫,因为对小孩子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是可以结合父母的职业,性格特点简单分析,对小孩的教育模式特点,民主型、放任型、管教型,还是溺爱型的教育等做下简单的阐述,还有就是父母的成长与成功经历,可以简单描述(这点也可以不说)。重点在对孩子的影响,可以通过事例说明,可以是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教育,品德上的言传身教等等。
这个问题对小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其实面试老师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所以也不要紧张,面试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孩子的品质的展现,实事求是,简简单单的回答,只要是孩子自己认识的,应该都会有什么问题的。 十、对父母的提问。
在面试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会被提问,问题各式各样的,可能会问到对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长经历等等,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呢,可能是看看父母对小孩的关系程度,或者是了解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模式,又或者更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全面性格。对于这些,相信爸爸妈妈们应该都能够应付的过来吧,嘿嘿。
但是呢,还有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下,以褒为主,以贬为辅,不能全褒,也不能全贬,毕竟没有完美的孩子,优点缺点肯定都有的。该夸赞的要夸赞,不要不好意思,父母对孩子的爱护是天生的,也是无私的,父母给的力量是一个小孩一辈子都引以为豪的财富。
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客观说明,重点是要怎么克服,不要就事论事,提出缺点一定要进而说明已经采取的措施,已经取得的成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还有对于孩子这些缺点父母也要自我检讨一下,其实孩子很多的缺点都是父母惯出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对小孩的坏习惯负直接责任,敢于承担起责任,并努力弥补过失,让面试老师感受到家长的诚意,这一点也很重要)。
4.小学生申请学校报告怎么写
一)说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一般入学申请书在正文开头即开门见山写出自己是为了申请入学才写这封信的。有的还写出 自己是由谁的推荐而想进该校学习的。
(二)介绍自己的情况
介绍个人的情况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另外,应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经济资助情况,写明是否准备申请助学金或奖 学金等。
(三)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该部分可以将自己的具体要求,希望对方给予的帮助写出来。同时也要事先对对方将给予的 帮助表示感谢。
另外,若随信附有个人的学历证件、个人简历、著作摘要、文章或别的推荐信等也要在该部 分写出,并说明附件的总数量。 入学申请书的主要内容
入学申请书的写作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信中所述的内容,应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相符,不能言过其实,个人的学业情况,所做出的 成绩要实事求是。
入学申请书行文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不要太长。文风要自然、流畅。
要严格遵照信的格式去写,信面无论书写或打印均要清晰整洁。签名要用钢笔。
5.如何看待小学生择校
择,挑选。
择校,挑选学校。近年来,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
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择校有那些利与弊呢?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我们不妨进行探讨。一、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初步分析,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人口流动产生择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工作、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原单位解体或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子女随迁,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条件发生变化,要求在新住所附近就学。
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能总是单身一人,有家庭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要受教育,受教育就要找学校,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在借读费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当流动人口,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校的目的。
2.家庭变异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婚姻家庭的关系比较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家另住,不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年轻的夫妻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托付别人照料。
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的双亲(特别是有监护权的母亲)寄希望于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产生择校倾向。住房私有化以后,人们在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附近购买高价房,也是变相择校。
3.生活富裕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大家享受平均的教育福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先富裕的人们不会满足现状,在生活的消费中必然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包括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富裕的人在解决温饱之后要上新层次,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产生择校愿望也是情理之中的。
有人把子女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舍得花钱择校。
4.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在过去,人口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每家生4个以上孩子不嫌多。人口多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
过去,全国文化比较落后,一个乡见不到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周围环境适应,孩子初中毕业就不错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
过去,找工作对文凭的要求不算高,如今,就业对学历的要求悄然上升。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
过去反对过择校的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负责治理择校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也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
二、择校有哪些利与弊呢?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
我认为,择校的利与弊如下:1.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学校也反映了垄断特征。
没有竞争必然导致倒退乃至消亡。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大批转出,特别是尖子学生转出,校长和老师都脸上无光。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2.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办学单位,社会投资较少,学校经费不充裕。
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代价,用高于教育成本的投入赢得入名牌院校的机遇。
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3.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分配靠调令,教师本身没有就业自主权,学校也没有用人权,人员难于流动,收入上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在择校过程中,真正的人才价值得到体现,水平高的教师受到应有的尊重。
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择校也有弊端。主要是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
有人会问,**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怎么保护少数富人的利益呢? 三、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我以为,择校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给孩子寻找一方成长的净土,不惜三迁其家,最后定居在学校附近。
我以为,择校说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去,商品供不应求时,大家排队还担心买不到,很少考虑到选择。
教育也是如此。大家择校,说明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大的发展,人们摆脱了“饥不择食”的贫困,开始走向小康了。
我以为,择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不是我们的过错。大家选择学校,今后还会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宿舍,选择其他条件。
正是择校,才促进政府和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以为,择校是永恒的话题。
社会上的人们收入水平不能一样多,社会地位不可能一样高。社会上的人们消费能力不可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