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秋生造像记》的楷书有什么书法特点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位于洛阳龙门石 窟古阳洞南壁,刻于北魏502年5月27日,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碑文由孟广达撰写,萧显庆书写,全文为楷书,字数总计39个,此碑书犀利刚 劲,宽博朴厚,和《始平公造像》比起来笔法多变,字体方劲峻拔,沉着劲重。笔 法凝练自如。
《杨大眼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500〜508年之间,全文为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造像记》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 为“龙门四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之中将其列为峻健、丰伟之宗。
2.龙门二十品原迹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
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
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
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圆楣拱内刻卷草葡萄纹,主尊为交脚弥勒(已经残破)。
左右二胁侍菩萨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
《郑长猷造像》, 造像记位于佛龛右侧,高50厘米、宽35厘米,记景明二年郑长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陈玉女为亡母徐,各造弥勒像。碑文书法有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重要意义。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
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二十品之一。孟广达文,萧显庆书。
楷书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体方劲峻拔,沉着劲重。
笔法凝练自如。《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
《牛橛造像记》,全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一。高100厘米,宽34厘米,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
造像碑座中间雕刻莲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举状,形象生动逼真。碑文字体端庄整肃。
3.龙门二十品的特征
《龙门二十品》造像记是典型的“魏碑体”,从笔势上看,入笔露锋,横画的书写先竖向下方按再横向右上方运行。
平其凡先生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右手执笔书写的缘故。右手执笔,最佳的线条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直线和呈“S”型的曲线,将这种最适宜右手执笔书写的“S”型曲线压缩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笔形。
在造像记中随处可见方头方尾、呈平行四边形的横画,这应该是受当时刊刻工具的影响。另外,龙门造像题记中,经常出现横画向右上方明显的欹斜,且波磔明显,带有明显的隶意,表现为收笔时按笔并上挑出锋,在“二十品”造像题记中的“点”画大多呈三角形,这是受刻刀影响的缘故。
刀在石上运行较为迟钝、生涩,不如笔在纸上运行流畅、快捷,同时,由于受隶书的影响,魏碑点画有向上挑的波脚;还有些点画为横的写法,把并列的点画横向连为一体。魏碑中长撇的典型特征是头部下笔处斜刻一笔,大约呈45度角,尾部较粗,收尾时末梢微微上扬或沿水平方向运行。
捺画多有波磔,微露锋或不露锋,保留隶意。有的捺画下端水平如直线,完全是刀刻的工艺效果,如《始平公造像记》、《魏灵造像记》中的大部分捺笔方正峻厉,如刀刻一般,更显得锋芒毕露,雄健非凡。
折画的典型特点是右折笔的外轮廓呈三角形,外方内圆。还有的方折笔表现为斜刻刀法,突出右折笔,如《马振拜造像记》、《元祥造像记》、《高太妃造像记》等方圆皆备;《候太妃造像记》已近乎楷书,圆笔占主导地位。
而《慈香造像记》中有圆转一路的折笔,用笔趋向行书,圆笔变得俊爽。竖画多表现为起笔处为方形,收笔处为左边缺失或右边缺失。
提笔在魏书中表现比较突然,明显不同于其它楷书中的提画,“横”的笔意尽失,来得比较直接。这种方法缩短了运笔时间,增加了点画之间的呼应。
勾笔也是楷书特有的笔形。甲骨文、金文中均无勾笔,隶书中只有“长弯勾”,到楷体中才出现了真正的“硬勾”,魏碑中的“勾”已与今天楷书的勾形无别。
一、结字总体特征由于楷法刚刚产生,新的法度尚未形成,“二十品”石刻文字仍保留了浓厚的隶书笔形和结体习惯,转折处方整,横、撇、捺划收尾时出锋上扬,用笔逆入平出,提按较少,隶法尚存,楷势不足,结体稚嫩。这样书写者就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形成了风格多变的结体特征。
(1)结体茂密,粗细均衡。在结字方面,魏碑文字比较密,结构不讲究匀称,字型重心多偏下。
由于各种笔划粗细基本一致,而使整个字排列更加紧密,邓石如形容这类结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使不透风”。在“二十品”中,尤其是横画,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符合北朝人粗犷的性格,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
(2)随意增减笔画,异体众多。北朝石刻文字结体上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书者、刻者随意增减笔划,异体众多。
例如一个“魏”字,就有十几种异写形体,就连出现频率较低的字,如“猷”,仅在《郑长猷造像记》这块碑中,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薨”字我们看到不下几种写法,“将”字大约有15种写法。
另外偏旁的混用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造像记中这类别字连篇、字型纷繁的特点,已经成为共识。
二、字形形状构成中的关系处理(1)覆盖。当字间的笔画接触过于紧密,或上下结构字形有明显差异时,就产生了覆盖现象,覆盖不仅产生笔画间的主次关系,如:《始平公造像记》中的“攀”、“鸾”等字;《孙秋生造像记》中的“云”字,从结构上看都是以上覆下,上部表现为茂密,下部疏朗或凝聚。
形成一种跳跃感觉,使用得当会使作品显得十分活泼。再有字与字间的处理,如《慈香、慧政造像记》中的“美幽”两字。
“美”字的长撇、长捺用笔洒脱开张,而“幽”字则有种收缩感,结字较为平整、方正,藏在“美”字的下部,有种被呵护的感觉,视觉上产生为一种节奏美。这种处理方法必须要注意单字上下结构的处理,或结合前后字的具体结构,“气”与“势”的流动范围来考虑采用,不能过分随意。
(2)承接。如果说覆盖是表明以大盖小,以上覆下的关系,承接则与其相反,显露的是一种下以承上的呼应迹象,其要求与作用和覆盖大同小异。
只是一般说来,处于承接位置的笔画多呈现比较稳定的态势,不然就会产生大厦将倾的感觉。如《贺兰汗造像记》中的“景”、“节”两字;《孙秋生造像记》中的“董”、“雀”两字,都表现为上部结构较小,而下部却显得雄壮有力,大方、稳重。
(3)错位。这是指单字中心轴线不对应的现象,有意或无意将字的笔画动向加以扭曲和移动。
如《郑长猷造像记》中的“长”、“护”、“像”等字,字的重心下移,“长”字的上部拉长,下部压缩,竖钩伸出了字划结构的外部,却是那么的幼稚可爱;又如“护”字,右边结构名显下垂,在底部的塑造又显得那么局促,像没把腿伸开的孩童,稚拙、敦厚。(4)锲入。
错位表现的是一种笔画间的扭结关系,锲入则在其中加进了横向或纵向的切入成分,表现为此一图形冲入彼一图形区界内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一种强行。
4.刘重阳怎么写好看 图片
(刘重阳)字可使用行书或者草书。
(行书)给人自由活泼的感觉。
(草书)给人放荡不羁的感觉。
(刘重阳)蔡云汉简体行书写法和中国龙新草体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