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的繁体字
“活”字并没有繁体字。
活 huó ㄏㄨㄛˊ 1. 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人。~体。
~检。~物。
2. 救活,使人活:~人无数。 3. 在活的状态下:~埋。
4. 逼真地:~脱。~像。
5. 不固定,可移动,或处在进去状态的:~塞(sāi )。~扣。
~页本。耳软心~(没主见)。
6. 生动,不呆板,机灵,有生气:~力。 7. 工作或生产品:~儿。
~计。 组词: 1. 活版 huóbǎn 用活字排成的版。
[例] 又为活板。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例] 活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
2. 活瓣 huóbàn 活动的瓣膜;活门。 3. 活宝 huóbǎo 滑稽可笑的人(一般含贬义)。
4. 活报剧 huóbàojù 反映时事新闻、短小活泼的戏剧。 5. 活蹦乱跳 huóbèng-luàntiào 欢蹦乱跳。
2.毕升是哪个朝代的
北宋 毕升(毕升)(“升”繁体字)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北宋年间,毕升因写得一手好字,被大商贾皮子龙聘请为作坊的写字先生。毕升的养父、老师谢清之将画了大半辈子心血写下的《汜胜之农书纂补》交给他毕升,要他将其刻梓行世。毕升饱偿了侮辱与歧视,仍无钱刻印,于是决定自己刻板印书,大胆首创了活字印刷术。但为国子监提举王天书刻书的失败使王天书万分恼怒,带兵砸了活字版。毕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胶泥活字丁。皮子龙向外国商人高价出售活字印刷术,并与王天书勾结迫害毕升。《农书》被毁,妻子和岳父被杀,毕升绝望地投江自尽
3.我想要繁体字(传统汉字)的历史,越详细越好 起源不要说太多,最好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
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
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
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
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
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
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
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
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