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楷书怎么写,古人告诉你
1、关于整齐平正
唐代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明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2、关于上下平稳
晋代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隐。』
唐代欧阳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上轻顶戴欲其得势。如叠、惊、声之类。八诀所谓如人上称下戴,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唐代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3、关于左右均称
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4、关于轻重平衡
元代陈绎曾:『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在右者亦然。……审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5、关于分布均匀
唐代欧阳询《书法八诀》:『分间布白,调匀点画是也。』
清代蒋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元代陈绎曾:『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6、关于对比调和
晋代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明代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巳。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进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7、关于连续各异
清代包世臣:『原释庐字一例,乃变换之法,如“庐”字之撇,初婉转而次斜硬;“爱”字之撇,初斜硬而次婉转;“逢”字上点下捺;“奏”字上捺下点。又如三四横、三四竖、三四点及诸口、田、又、人之叠用者,俱应变换,不宜相同。』
8、关于反复变化
隋僧智果:『重并仍促:谓吕、昌、爻等字应上小下大;林、棘、丝、羽等字应左促右宽;森、磊、淼等字则应兼用之。』
唐代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晋代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大,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9、关于形象自然
卫夫人论书法:『丶[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丨[竖]画如万岁枯藤;丿[撇]如陆断犀象;丶[捺]画如崩浪雷奔;乙[折]画如百钧弩发;[横折弯钩]画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10、关于气象生动
宋代姜夔《续书谱》中:『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古法;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书以骨干为先);五须高明(英爽之气,有骨而后有气);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瘦也),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11、关于相应连贯
近代丁文隽《书法精论》:『连贯者即一字间的点画……气势连接而不松懈间断之谓也;如人之四肢、百骸、惟赖于筋连骨接,始能运动自如,生气勃勃,否则破碎支离,僵死木偶之不若。』
12、关于格调统一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唐代孙过庭:『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淮。』
明代王世贞:『法成之后,字体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凡此皆学者所当知也。』
2.“出”字行书的写法怎么写
以上为行书的写法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折叠用笔特点黄东雷行书作品集黄东雷行书作品集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chū(1)<动词>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3761~不入兮往不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出来。
《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2)<动词>付出;支付。
《礼·王制》:“量入以为~。”(3)< 动>出发。
《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4)<动词>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
《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5)<动词>离京为官,外放,外迁。
《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6)<动词>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7)<动词>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8)<动词>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
…… 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9)<动词>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10)<名词>花瓣。
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11)< 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
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
《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
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
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
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可谓能自强矣。”
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
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3.隶书曹全碑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扩展资料:《陋室铭》不仅成为古今最美散文之一,被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入《古文观止》里,而且成为了后代文人在生活条件不太理想状态下,用以“安贫乐道”的座右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的风范,也一直为后世所景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禹锡的这首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千古绝唱,竟然是被他当时的顶头上司挤兑出来的!当年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与了“永贞革新”,此革新派的政治主张是极力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
由于势单力薄,保守势力强大,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今属湖南常德一带,后又被迁任为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在安徽和州通判的任上,刘禹锡屡遭挤兑。
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刘禹锡应该住衙门里,并且应有三间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对他不奉承、不送礼,心里很不高兴,存心刁难刘禹锡。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对此遭遇,豁达的刘禹锡并不在意,反而根据住所外的壮阔景色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之门上。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便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更僻远的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成排的杨柳树。
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仍怡然自乐,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别称为历阳)。策知县见刘禹锡仍是悠然自得,就又把他调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间陋室,因知名人士刘禹锡住过,且写出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而走进了历史。
宋代时,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名人故居”了。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
而今,刘禹锡住过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半边街,早已成为吞吐历史烟云的一处名胜了,许多人都慕名前往观瞻。为陋室作铭,并非始于刘禹锡。
据记载历史上最早写《陋室铭》的是唐代的崔沔。据《全唐文纪事》,崔沔在洛阳做分司闲官时,曾著“《陋室铭》以自广”,大历十一年(公元777年),其子崔祐甫把这铭文勒石于洛阳故第。
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2年,被贬谪和州是在长庆四年(824年)到宝历二年(826年),所以,他写《陋室铭》比崔沔晚近五十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