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休"字的行书写法、笔顺
部首:亻
笔画:6
笔顺: 撇、竖、横、竖 撇、捺、
休 [xiū]:意思:1.歇息 :~整。~假。~闲。离~。 2.停止 :~业。 3.完结(多指失败或死亡)。 4.旧指。
举例:
1. 休班,休班儿 [xiūbān,xiūbānr][方言]∶歇班 下周我要休班 .
2. 休兵 [xiūbīng ]∶停战 ∶休息调整过的军队.
3. 休耕地 [xiūgēngdì ]闲置起来以备播种的可耕地的一部分 .
4. 休会 [xiūhuì ]中止会期或会议直到另一时间或无限期地延长 这团体在十点钟前休会了 。
5. 休假 [xiūjià ]离职休息 .获准每年带工资休假两个星期.
6. 休刊 [xiūkān ] 指刊物停止发行 因纸张紧张,暂时休刊 .
7. 休克 [xiūkè ]一种临床综合病症,病因主要是由于疲劳过度,或精神上受到剧烈刺激而抑制中枢神经,导致其他系统的机能紊乱。其症状有血压、体温降低,神志冷漠,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 .
8. 休眠 [xiūmián ]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命活动处于极度低下的状态 细菌孢子的休眠 .
2.行书的体字怎么写
“体”字的行书写法如下:“体”,读音是[ tǐ ] 、[ tī ]。
“体”字的基本字义:1. 人或其他动物的全身。 2. 身体的某部分。
3. 亲身的。 4. 事物的本质形态或主要部分。
5.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6. 一定的制度、体裁或格式。
文字书写的形式。 7. 数学上指立体的形状。
组词:全体、物体、群体、字体、身体、体操、体育、团体、体温、通体、尸体、载体、躯体、体贴、体大思精、体国经野、体态轻盈、体贴入微、体无完肤、体无完皮、体恤入微、称体裁衣、成何体统、赤身露体、赤身裸体、公忠体国、浑然一体、魂不着体、具体而微、量体裁衣、三位一体、身体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同功一体、五体投地、遐迩一体、心广体胖、心宽体胖、衣不蔽体、缘情体物、兹事体大。字形演变:扩展资料“体”字的草书写法如下:文言版《说文解字》:体,緫十二属也。
从骨,豊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体,总括人身十二(所有)部分。
字形采用“骨”作边旁,采用“豊”作声旁。 词语解释:1、团体 [ tuán tǐ ]释义: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
2、身体 [ shēn tǐ ]释义: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有时专指躯干和四肢。3、体大思精 [ tǐ dà sī jīng ]释义:规模宏大,思虑精密(多形容大部头著作)4、五体投地 [ wǔ tǐ tóu dì ]释义: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现多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
5、兹事体大 [ zī shì tǐ dà ]释义: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3.''补"字的行书写法,求图片
“补”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补 [ bǔ ]
基本字义:
1、将破裂、破损的地方修好。
2、添足所缺少的。
3、助益、裨益。
4、补充养分。
组词:
补丁、补助、补充、补救、补贴、校补、补偿、抵补、补色、追补、互补、织补、补苗、无补。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补”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文言版《说文解字》:补,完衣也。从衣,甫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补,缝钉,使破衣服完好。字形采用“衣”作边旁,采用“甫”作声旁。
词语解释:
1、补色 [ bǔ sè ]
释义:
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使人产生白色感觉时,这两种色光的颜色就互为补色。也叫余色。
2、抵补 [ dǐ bǔ ]
释义:补足所缺的部分。
3、补苗 [ bǔ miáo ]
释义:农作物幼苗出土后,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时,用移苗或补种的方法把苗补全。
4、无补 [ wú bǔ ]
释义:没有好处;没有补益。
5、补丁 [ bǔ ding ]
释义:补在破损的衣服或其他物品上面的东西。
4.寻梦用行书字体怎么写
以下为硬笔行书字休:
以上,供参考!
5.“出”字行书的写法怎么写
以上为行书的写法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折叠用笔特点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
chū
(1)<;动词>;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3761~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
(2)<;动词>;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
(3)<; 动>;出发。《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4)<;动词>;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
(5)<;动词>;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6)<;动词>;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7)<;动词>;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8)<;动词>;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9)<;动词>;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
(10)<;名词>;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
(11)<; 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可谓能自强矣。”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6.行书的“正”字怎么写
如图所示:
行书简介:
1.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 行楷和 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 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 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2. “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 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 楷化。
3.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
4. 行书的结构特点为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5.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