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后感常用开头
一、文复述法。
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法。开头用叙述性的语言概括介绍所读作品,然后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
这感受即为文章的观点,属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 例1:《读有感一文,仲永的结局不能不令人深思.方仲永五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
但是,他那惟利是图的父亲却不为他继续学习提供条件,到二十岁时,便“泯然众人矣”。由此,我悟出:一个人即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也很难取得成就。
这就是说,天赋是成材的基本条件,而勤奋是成材的决定因素。 二、单刀直入法。
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抒感受”法,一开始就写了读某作品后的总的感受。 例2:《爱的播种,爱的萌发——读〈祖国在我心中〉》一文的开头一段:读完《祖国在我心中》一书,使我心潮汹涌情思横溢,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这本书语言生动,内容感人,读过之后受到感染、熏陶,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我的心田。 三、引申联想法。
这种开头方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触发作者定向阅读某作品,然后谈真切感受。 例3:《不要人挎颜色好,只留情气满乾坤——读〈党在我心中〉有感》一文开头一段: 常有人如此感喟:“民风日下,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一团糟。”
听得多了,竟也怀疑起曾一度挂在嘴边得“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来。带着问号,我打开了这本书——《党在我心中》,虔诚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思想逐渐明朗了,我的疑虑逐渐消除了。
终于,我又一次肯定了那一句朴实无华地歌词:“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四、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
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 例4:《路——读〈神州吟〉》的开头: 地球上有许多路,究竟有多少条,谁也无法回答。
茫茫平原上有路,群山起伏中有路,辽阔的戈壁滩上有路,浩瀚的大沙漠里有路,荆棘荒草中有路,冰天雪地里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人走过的地方,就留下了路。 《神州吟》这本只66页的书,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其磅礴的气势向人们展示了近代中国走过地艰难之路。
五、置疑深思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在对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联系作品回答疑问,此法能吸引读者,感染力强。
例5:《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读〈祖国在我心中〉》一文开头: 为什么苏武在大雪纷扬中几乎冻僵过去,手中还紧握着那支代表国家尊严的汉节?为什么“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要燃起熊熊烈焰,吞末曹汝霖地老巢赵家楼?为什么有“中国毕加索”之称的韩美林要拒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什么那些漂泊海外地炎黄子孙会对着一杯黄土,面向东方,潸然泪下? 因为——祖国,在他们心中。 六、设境烘托法。
这种开头方法是先设置一个与所读作品表达的感情有关的典型环境,然后阐明自己对所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此法适合于阅读严肃作品之后产生的感想。
例6:《〈红岩〉读后》一文的开头一段: 深夜,周围一片肃静。微风习习,吹拂着握的头发,吹拂着我烧得滚烫的面颊。
我凝视着这和平而又宁静的夜晚,眼前渐渐呈现出一座巨大的浮雕:在一块壮丽、鲜红的岩石上,屹立着高大、魁梧的许云峰,旁边是风华正茂怀抱“监狱之花”的江姐,手握《挺进报》的成岗,……他们那坚毅的目光充满信心地凝视着远方,脸上带着革命者那种特有的视死如归的宁静的微笑。他们憧憬着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远景,他们深信,自己的理想必定会实现。
看吧,他们身上放射出一阵阵奇光异彩,在这美丽的光彩中,现出四个锱金大字——**人。 “文无定法”,以上介绍的六法,意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望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大胆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读后感开头来。 如何写好议论片段 近几年,议论片段的写作在不少地市中考试卷出现过,如1997年扬州市中考试卷中就有这样一道题:“中学生要不要做家务?请你用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结果不少考生游离于所提问题之外空发议论,有的说了不少却不知所云。其实,这种议论片段的写作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只要掌握了方法,是完全呢能够写好的。
首先,摆出观点,就所提的问题或提供的某种现象表明你的观点,态度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闪烁其词。 其次,正反两方面阐明。
分别从正、反面两个角度阐明积极的意义和不良的后果,使读者能够倾向于你的观点。 第三,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以论证。
由于这是片段写作,因而事例当精要典型,为人熟知,道理阐发应紧扣问题或所给现象,并联系实际,不要空发议论,不放无“的”之“矢”。 当然,以上只是一般方法,并不绝对,比如,观点有时也可以最后总结时得出。
为帮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请参看下面一则例文及评点: 中学生要不要做家务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 (评点:开门见山表明态度,观点鲜明) 虽说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并不等于说中学生就不要做家务。做家务本身也是一种劳动锻炼,从劳动中可以学到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为一。
2.写读后感,书的名字太长,写不下怎么办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太长了就换行居中写
书都是很长的,没必要把内容全写一遍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可以把书的主要思想写出来,或者写你读完以后的感想
读后感的格式: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读后感基本就是这么写的.给你一篇例文看看吧
、《老人与海》读后感
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汉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老人费尽心力,把大马林鱼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扑了过来.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3.观后感开头怎么写
和你简单我给你说说: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
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
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
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
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给你看篇人家写的读后感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
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
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
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
4.读后感怎么写
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这个观点句表述的,“读”是“感”的前提,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不“读”则无“感”,可以在篇首,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前后脱节。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有真情实感,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不能搞华而不实,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写作年代,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必须善于联系实际。再者。作为初学者、更有说服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使论点更加突出,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因此,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为观点服务,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初学写作的同学、受到不同的启迪,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基本观点服务、言行、经历、文的具体内容,这就要加以选择。要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要善于灵活掌握,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比如,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文的篇名,而不能盲目联系,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一篇读后感,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100字根本说不清楚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基础。
(2)亮明基本观点,打破“铁饭碗”,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作者。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必须先“读”而后“感”。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所摆事实。如所读书
5.给下列经典阅读后感起名字(能写几个写几个,写好编号,谢谢
读后感起名字
1、读《诗经》,非戏听
2、《韩非子》,读到此
3、《楚辞》读不忍迟
4、曾记否《史记》
5、《唐诗三百首》读后快乐走
6、《宋词三百首》读懂有没有
7、《古文观止》今读不止
8、《资治通鉴》赏识充电
9、红男靓女且看《红楼梦》
10《傅雷家书》谁来看书
11《三国演义》魏蜀吴曹刘
12《理想国》
13《形而上学》
14《圣经》
15《莎士比亚选集》
16《约翰·克利斯多夫》
17《安娜卡列尼娜》
18《简爱》
19《西方的智慧》
20《水浒传》
21《西游记》
22《哈姆雷特》
23《实践论》
24《荀子》
25《老子》
26《中庸》之道有话谈
27《大学》书,人生梦
28孟母三迁,《孟子》三鲜
29周公解梦《周易》
30《孙子兵法》 战场得法
6.读后感怎么写50字左右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