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文化与传承的作文,怎么写 给个大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美好内容的载体,非汉字而何?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
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越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如果我们从更深一层的视野去看由汉字衍生出来的文化领域,小自书法、篆刻,大至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它们从不受任何方言的阻碍,盲接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汉字是维护民族统一的最大功臣。
不仅对我国,汉字在历史上也曾经对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
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
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祖国传统文化密不
可分,因此,继承和发扬甚至研究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从
汉字入手。
一、汉字与历史
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
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语热。
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等}面而来,
汉字,是{己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
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在这种
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
中华文明。狭义地兑,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
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拥有三干四百多年的历史。
汉字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对民族的统一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汉字作为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位,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李斯整理小篆,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各地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之后虽屡经战乱与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却未能割断,汉字沿着发展演变的道
2.汉字文化与传承的作文,怎么写 给个大纲
汉字,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从秦皇汉武到明清时代,再从明清时代到如今,汉语都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多的是一门艺术。 汉字它是有生命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一撇一捺都有他们的来历。
汉字的演化不是凭空想象的。例如:人字的“人”,是由人躬身垂手劳作,逐渐逐渐的被古人用繁体字来形容了,一代一代的把“人”字简化,后来就形成了简体的“人”;又例如:休息的“休”,它的演练是这样的,有一个人累了,靠着一棵树来休息,而树也可以是木,后来古人不断地发现和不断地演练,形成了现在许许多多的汉字,然而用这些汉字,就逐渐组成了汉语。
汉语的演变证明了这是一种艺术的结晶。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古人都喜欢去钻研我国的汉字艺术——书法。
有些人甚至以此作为一生的爱好,比如说:王羲之、欧阳旭、颜真卿……他们都是一些书法家,都是去钻研我国汉字的名人。至今,去钻研中国文字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有大部分的人几乎都是用电脑、手机来打字。
有的语文老师都是用电脑来上课,而这些有生命力的汉字就被这样所替代了,没有它原来的艺术,原来的魅力。但是,有许多的外国人都来钻研汉字,因为那些外国人佩服中国古人把那方方的字,用毛笔赋予了汉字的生命,写出汉字的魅力,写出汉字的独特,写出汉字的风采。
在现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用笔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少,而外国人来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时候,看电视就能看见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写汉字,他们想学到写汉字的轻快捷洁,想学到中国汉字的表现风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些汉字都体现着中国的文化、素质。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祖国的花朵,我有权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
很多时候,我都会把毛笔拿出来练习毛笔字。毛笔可以让一个浮躁的人平静下来,而他的一笔一划都牵连大自然,你与汉字、汉语融为一体,就等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方法。
现在,我想对同龄的我们说“不要把汉语的文化渐渐淡忘,不要一次一次的消磨它,不要让它与古人随风飘逝。”我们现在更要去钻研传统的艺术,不要让外国人抢去了,不要让电脑打字代替了它,让它永远伴随着我们,让它的魅力能展现出来,让汉字的文化气息能不断地涌现出来。
3.传承中华汉字的宣传标语
原发布者:**亚
汉字传承宣传标语【篇一:语言文字宣传标语】语言文字宣传标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2.正确使用国家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3.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4.规范社会用语用字,提升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新形象。5.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6.诵读经典,传承文明。8.普及普通话,规范社会用字。【篇二:书写经典、传承文明活动方案】“书写经典,传承文明”规范汉字书写活动方案金华小学一、活动宗旨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并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该加强,不应削弱。”2007年4月3日教育部、国家语委有关领导指出:“我国正在制订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因此,我校以“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行规范汉字的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提高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书法艺术,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二、参加活动对象全校
4.传承中国汉字作文
中国汉字复杂多多,博大精深,从以前到现在都有很久的历史了。那一个在纸上的汉字,就如同一个个小精灵在纸上跳舞,只要你仔细地看看汉字,差不多就可以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可如今,汉字在传承上出现了一点问题。
如今,中国变得比以前富强,科技技术也比以前更发达了,大部分的人们能用上智能手机、电脑,再在家里装个无线网络连接器,就能实现“足不出户”也能“遍知天下事了”。这样虽然对我们有很多好处,但它对我们的坏处也清楚地反映了出来,比如:智能机制打字用多了,就不会写字了,很多字不是不懂,而是不知道偏旁或其中一个部分是什么,中国汉字的传承正在一代一代地被削弱。
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使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人反映:这些文字很多都会听不会写,同时还有《汉字英雄》的软件,让人们在游戏中学习,更方便人们去认识和传承汉字,人们对汉字的重视提高了。
5.汉语是怎样传承的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
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
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
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
“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
“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
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
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
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
6.以传承中华文字为题的800字作文
中国汉字谁传承“百依百顺”、“默默无闻”、“前途无 量”这几个词语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它们屡 次出现在电影电视、广告标语、商店匾额 公司招牌、商品说明书上,这一个个混搭 的词语,看了不禁让我忍俊不禁.在潜移默化中,人们也丧失了对中国 汉字的认识,荧屏中的错别字无不影响着 人们误入歧途.回顾老祖宗们几千年的造字历程,他 们不仅创造了方块字,用来交流思想,表 达感情,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丰富 的书写技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丰富多彩的字体与书体.汉字早已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 珍宝,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展望今天,荧屏上出现了大大小小 的“创新字词”,同学们时不时总会写那么几 个错别字,要不少了一横,要不就多了一 画,虽说只是几个小错误,但也影响着我 们汉字的精神内涵.然而,在荧屏上为什么会出现许许多 多这样有意写错的“错别字”呢?我想:这还是与人们的贪念有关吧.各种商家为了引起买家们的注意,便 不断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词语,而这 些被改造的汉字就这样公之于众,渐渐流 入社会,导致产生错误的认识.却不知在这中间,中华汉字的精髓在 这样的变化中,正在变得黯淡无光.不仅如此,中国汉字几万个,我们所 遗忘的又有多少个,又有几个汉字是我们 能够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呢?我觉得会很少 很少.然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答案虽然有很 多,但显然意见的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了,因式教育让学生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文化 课的知识学习和积累上,忽视了汉字的书 写能力.而现在的电脑也造成了我们书写能力 的下降,大部分人都用电脑代替了人手书 写,我们的汉字认知能力也在这其中不断 地下降.如今,回过头来还算早,面对着正在 消失的中华文化,我们应当承担起责任,去关注中国的母语——汉字.一起去传承 古老的中华汉字.。
7.传承汉字文化的作文800字
1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传承08年08月08日晚上八时,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中华大地之上掀开了帷幕,开幕式很好地诠释了中华的文化精华,华夏文明“和”的文化用方块字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一夜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震惊、为之赞叹。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新世纪重新焕发光彩、熠熠生辉,展现着她无比绚烂的美丽。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继续,需要生生不息,是人人首肯的事。
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是希望文化传承能够不断生发,自我更新,每天都以新鲜的姿态呈现,使青春得以继续焕发光彩。作文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积累方面,由于汉字文化的绵延不断,文献可证,在世界文明的传承上最令人瞩目。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一文字为载体的各类文献,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历史、传说、文学、思想,以及一切文明成就得以传之后世。语言是先于文字产生的,早在人类社会形成时语言就开始使用了,这种历史长达几万年甚至更长。
那是,远古人类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所有的信息都是靠口耳相传。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力的进步要求有一种载体来记录现实生活实践了,这时文字产生了。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种类有几千种,而文字数量要少得多了。有许多民族至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在世界文字中,曾经出现过几千种古老的文字,其中最古老的三种: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有中国商代时期的甲骨文。这些文字都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们都曾占据在世界文明的金字塔尖,都曾照耀过世界文明的旅途。然而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
埃及被编制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埃及被迫使用波斯文,圣书字被限制使用了。
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马其顿和罗马统治时期,圣书体继续被使用。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
就在公元391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随着最后一位能够读懂埃及圣书字的僧侣的去世,圣书字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直到1799年,拿破仑军队在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附近挖战壕,偶然间发现了刻有三种文字的“罗塞塔石碑”,才使得解读埃及古文字有了可能。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的。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箭头的芦苇秆、木棒当笔,在用潮湿的粘土制作的泥板上写字,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深、较宽,抽出是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呼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由此得名。
公元前330年,波斯为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大军所灭。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没有因此而湮灭。
楔形文字从此消失了。直到1835年,英军少校罗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
这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在贝西斯敦村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摩崖石刻。经过12年的专研,罗林森终于在1845年成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余两种文字所述内容估计与波斯文是一致的。
从此,悬崖上的这种让人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再是一个谜,人们了解到它的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悠悠岁月,漫漫长河。
在这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的冲刷之下,许许多多的人类文明消失殆尽,许许多多的人类文明皮波斩浪、历经艰险而幸存小来,久而弥新,熠熠生辉,而汉字正是其中的一支。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寝室下消失的时候,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只有华夏文明在腥风血雨中傲然挺立。
3000多年来,无论是领土的分裂统一,还是政权的更迭交替;无论是汉民族的唐宗汉祖,还是少数民族的康乾盛世;无论是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是秦皇岛焚书坑儒;无论是激荡的辛亥风云,还是惨烈的抗日战争,汉字,作为这沧海桑田的见证,公正、平静、永恒地记下了这历史的每一篇乐章,而呆呆相传,生生不息。那作为华夏文明的看不见的纽带,记录华夏文明的历史的汉字怎么来的呢?它又经过那些变化呢?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