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体的诗经体诗结构
诗经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例如:
羁愁(梅开朵朵)
秋风至,不期归,鲈味思。鲈味思。其心也悴。
秋风怒,不期归,黄叶舞。黄叶舞,其心也苦。
秋风频,不期归,叶归根。叶归根。其心也怋。 在某些分章节的歌曲中,往往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不同,而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分就是副歌。副歌在节奏、速度或调性上都和正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能够集中表达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例如:
书香(兰馨蝶舞)
于以书香,瀛洲之堂。有女蝶舞,初颂华章。
雏莺初啼,其音茫矣。有女蝶舞,其心惶矣。
良师执鞭,德出群贤。循循善诱,其业也专。
雏莺初啼,其音畅矣。有女蝶舞,其心向矣。
不辍笔耕,业岂无成。旦夕勉之,以利我行。
雏莺初啼,其音兴矣。有女蝶舞,其心恒矣。 序曲,在乐曲的前面,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前,用一个序曲,有预示全曲内容的作用,例如下例黑体字部分:
浣衣(漠漠轻寒)
习习条风,菀菀垂杨。女之浣衣,於彼池塘。
有子来呼,但看青梅。我且畏於母兮,维以不相催。
有子来邀,但看榴花。我且惮於父兮,维以不相差。
有子去矣,但看絮矣。女心虑矣,匪能语矣。 尾声是指乐曲的结束部分。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后,用一个尾声结束全曲。尾声和前面的曲调在节奏、调性上有所不同,常常用以引伸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例如下例黑体字部分:
沚有鸣禽(郎骑竹马来)
沚有鸣禽,交交其音。送子远行,忧戚难禁。
赠尔罗带,双蝶戏枝。旦夕系诸青袍,惟以不相离。
赠尔明珠,双穗委坠。旦夕佩诸长襦,惟以不相弃。
云车驰矣,双泪垂矣。旦夕思矣,何日归矣。 《诗经》中的诗把节奏、乐性、拍节都不相同的两个曲调联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思想内容,这就是联曲。联曲形式有三种:
(1)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歌曲。
(2)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3)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2.用诗经体记录孩子一天的生活,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用诗经体记录孩子一天的生活,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学习一天
鸡鸣喔喔,闹钟嘀嘀。按时准起,洗漱完毕。吃完早餐,早到教室。取出书本,大声读记。上课铃响,认真学习。思考问题,记好笔记。完成作业,自我鼓励!
作业笔记
各科作业,等你来写。先后有序,认真完成,不出错误,老师鼓励。错的要改,做好笔记。养好习惯,课后预习!
准备考试
课后复习,自主练习。分章复习,不贪游戏。明日考试,提前复习。做好准备,才不着急。成绩出来,反思错题。不懂就问,记成笔记,下次考试,争取第一!
考后反思
考试结束,收集错题。哪里不会,积极去问。老师同学,都能求教。这次学会,认真复习。下次考试,不再出错。老师建议,认真汲取。事关成绩,莫要儿戏!
3.古诗的格式怎么写
无非两种,绝句与律诗,又分七言与五言。
而你要写的诗,就要弄清楚平仄与押韵,这可能就是你说的格式
以五言绝句为例子
大抵的格式如下
一、五言绝句
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尾字押韵,第三句可不用。
4.《诗经》原文是用什么书体写的
答案:
《诗经》原文是用大篆写的。
分析: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被尊称为中华诗祖。他辅助过周朝三代帝王。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2.书体:
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现在社会正在关注第六种书体——《马体》。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等;小篆是专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后,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且汉盛行隶书,篆书较少。(因为篆书笔划复杂,写起来费事)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草书初期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简捷,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而后期又由章草演变出“今草”,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盛于东晋。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马体,也叫马书、马书体和马体书法,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作的一种新书体。马体,2009年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取名叫“马氏书法”,入编《现代书谱》。2010年2月13日经专家论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批 准注册登记,正式命名《马体书法》,被称作“第六书体”。
5.国家公祭日诗经体《和平宣言》是怎样出炉的
此是第13份为此纪念日而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采用诗经体写作的《和平宣言》。
作者为74岁南京市作协顾问冯亦同。 之所以采用诗经体写作,意在用先贤智慧表达时代主题,将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浓缩于240字的宣言中。
自2002年起冯亦同已应邀执笔撰写了五次《和平宣言》,均是以散文体撰写。 本次诗经体《和平宣言》的创作经过,虽然此前曾多次撰稿《和平宣言》,并担任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文字撰稿,但写作过程不轻松。
通篇既要考虑韵律和节奏,也要考虑内涵和气势,希望能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地之大德曰生”两句经典分别出自《礼记》与《周易》,大意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是中国人讲究的道与德。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和平。我要表达的就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