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币大写正确写法,人民币的大写,一分大写怎么写
原发布者:annitazhu2012
人民币大写的标准写法 银行、个人和单位填写的各种票据和结算凭证是办理支付结算和现金收付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支付结算的准确、及时和安全、票据和结算凭证是银行、单位和个人凭以记载账务的会计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因此、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必须做到标准化、规范化、要要素齐全、数字正确、字迹清晰、不错漏、不潦草、防止涂改、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如壹(壹)、贰(贰)、叁、肆(肆)、伍(伍)、陆(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万)、亿、元、角、分、零、整(正)等字样、不得用一、二(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念、毛、另(或0)填写、不得自造简化字、如果金额数字书写中使用繁体字、如贰、陆、亿、万、圆的、也应受理。一、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二、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三、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在票据和结算凭证大写金额栏内不得预印固定的"仟、佰、拾、万、仟、佰、拾、元、角、分"字样。四、阿拉伯数字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时、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
2.分字在田字格怎么写
分字在田字格写法如下:分:[ fēn ] [ fèn ] 部首:刀 笔画:4 五行:水 五笔:WVB 基本解释1、区划开 :分野(划分的范围)。
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 :分发。3、辨别 :区分。
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 :分所当然。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 :成分。
扩展资料:分是会意字。"八"在字形上就表示"二物相别"、"别离"。
"刀"在字形上就是"一变二"之形。"八"与"刀"联合起来表示"以刀剖物,使之相别离"的意思。
详细解释:1、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分,别也。--东汉·许慎《说文》2、辨别,区分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3、分给,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庄公十年》。
3.分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分”没有繁体字。
基本释义 :
[ fēn ]
1.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
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
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4.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
5.辨别:区~。~析。
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
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 fèn ]
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
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
3.料想:“自~已死久矣”。
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子。
组词:分家、对分、分弦、分装、分释、分视、分袂、职分、分龙、中分、节分、分钗、私分、分管、分化。
造句:
1. 没想到你们这么不长进,老是处心积虑地想要分家产。
2. 他们弟兄俩分家后,各自另起炉灶了。
3. 你们兄弟俩分家的事,牵涉到抚养老人孩子、财产分配诸多问题,应当从长计议,不能草率行事。
4. 因分家产所造成的轩然大波,持续了两个月都未能平息。
5. 大部分家养动物的来源,也许会永远暧昧不明。
4.身分的"分"字为啥写成"份"呢
“身分”与“身份”哪个写法符合规范?对这个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要靠报刊的示范和辞书的引导。从使用情况看,本来用的是“身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又有了“身份”,于是“身分”和“身份”成为并存并用的异体词。据笔者的观察,在“**”前还是“身分”占优势。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身分”“身份”合在一条,而把“身分”列在前面,正反映了这个事实。后来“身份”的使用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我猜想这和“居民身份证”用了“身份”有关。“居民身份证”是政府颁发的,这似乎意味着政府选用了“身份”这个写法。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了相应的调整,“身分”“身份”都单独出条,在“身份”下注音、释义,而在“身分”下注:同“身份”。显然,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身份”这种写法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得到流传?我想这可能和分化多音多义字有关。多音多义字在使用时要音随义转,非常不便,人们希望把它改变为一音字。改变的办法有几种,一种就是改写。例如,“那”本来有和两个读音,分别表示指示和疑问。后来从“那”字中分化出“哪”字,读,专门表示疑问,“那”就只有一音一义了。照此办理,“分”有和两个读音,是常读。如果把读的“分”都写成“份”,“分”不就只剩下,成了一音字了吗?“身分”写成“身份”就是这样一种努力。可事实上,这样分化有困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读的“分”有几个义项:①成分:水分∣盐分︱养分。②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③情分;情谊: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吧。显然,这些词语中读的字不可能都写为“份”。文字的使用有强烈的社会性,把这些都写为“份”缺乏社会基础,群众不习惯,不支持,何况还多了两笔。既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分”这个多音字改为一音字,单独把“身分”改为“身份”也就没有意义了。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多音字的读音,非常读有向常读靠拢的趋势,读的“分”在向靠拢。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的“份”读为,很少有人读为。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份”,读的是,“份”字岂不要增加的读音?“分”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减少,而“份”又成了多音字,这又何苦呢?根据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身分”的写法较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第2期上有篇文章,介绍了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处理档案管理手册》,其中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分”而不再用“份”。这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