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如何写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
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
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
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古代诗如何写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怎样写好古代的诗
多看古诗鉴赏,多去仿写,多去论坛看牛人写的诗,多去写打油,慢慢的就厉害起来了。还有灵感很重要。
写诗时难时不难,多看诗词曲鉴赏,论坛牛人多如星,心有感慨笔自来。
初学古诗 写诗和写小说不同,写诗更多的是需要天赋和灵感。不是找到方法很努力很刻苦态度很端正,就可以做诗人的。 精神最重要吧,要有一颗感情丰富的心(其实我最想在这里用的词是多愁善感,忍了),培养自己观察世界体会世界的习惯。这几天就多看些有感染力的文章或者电影什么的,让心处于一种全面的感受状态,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要不就拿诗集来看,猛看,各种各样的都看,多留心所谓的意象,到时候就拿来用。我们要相信,所有样式的好诗,祖宗们已经写过了。现代人再怎么创新,总会有让人联想起某首古诗的痕迹。所以偶尔直接拿来用也没什么。。。@_@# 规则:一,分清古风与近体诗 1,常见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排律(十句以上);分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 2,近体诗讲平仄(四声之中,— / 为平声,v \ 为仄声),是以五言绝句为基础的,有两种情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就是把第一种的两联对调。 绝句双用为律诗。 七言绝句不过是在五言之前加双仄或双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双数字必须讲平仄,单数字可放宽,有“1、3、5不论”之说。 但要避免一句的后三字全平,否则为“三平调”,大忌! 3,近体诗讲押韵,双数句押平音韵,单数句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要避韵。 4,律诗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偶(最简单的理解是:词性相对,短语类型相对)。 5,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不管夹了多少联,都必须对仗。 6,古风即古体诗,不做这么严格的要求,很灵活,李白的作品大多是古风,如《侠客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二,多读,多模仿,是写诗词的第一步;多观察,是创作的开端。不要怕出丑,把写诗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文人间的交流。希望更多的人尝试写古诗词,让这一璀璨文化重放异彩! 这几个网址也都有较详细的说明的 2
4.慢慢的古代字是怎么写的 /
2、草木之葩也-康熙字典。
【申集上】【艹字部】 康熙笔划:10 部外笔划:4 〔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哗。【正字通】草木之葩也。
【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
【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
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
【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
【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
【说文】本作华。荣也。
从艹??,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
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
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
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越来越简化 古代 华”通 “花”。
5.古代的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主要使用石刀划刻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主要使用金属铭刻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同时期产生了毛笔,主要使用毛笔书写,之后均主要采用毛笔书写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6.在古代日韩用的是汉字怎么写诗
在古代,韩国人使用汉字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更是上层社会人士的身份标识。
公元1443年时,朝鲜世宗大王才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称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到了清末,韩国人才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也因此,表音文字被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而如今,“世界最大的汉语词典”—《韩汉大辞典》10月24日由韩国编纂,该词典共16卷,收录了5.5万汉字和45万单词。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介绍说,目前世界上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日本诸桥辙次(1883-1982年)的《大汉和辞典》(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台湾《中文大辞典》(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和中国大陆的《汉语大词典》(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而《韩汉大辞典》在词条和词汇量方面均超过上述三大汉字词典。该研究所还表示,《韩汉大辞典》还补充了韩国式汉字等共1万多个新造字。据介绍,《韩汉大辞典》第一版印刷了16卷共2000套,售价约合人民币7750元。
可见,韩国人与汉字虽“恩怨情未了”,但“本是同根生”的事实无法否定。然而,现在韩国有些年轻人认为“如果有时间学习汉字,还不如花时间来学习英文”,但是,韩国有识之士却对此普遍表示担忧,认为“韩国年轻人如果不懂汉字,那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定将日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