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迦牟尼用梵文怎么写
请一楼不要胡说。印度考古文献材料何其多也,研究传统何其久也,什么叫“原始梵文已经失传”?梵文本来就是用字母拼出来的,什么叫做现在的梵文是用字母拼出来的?梵文传统波你尼语法沿习至今不绝,失传什么东西?即使你说欧洲语言学家用新方法去研究梵文,那也是德国人开的先河,谁说是英国人?
“释迦牟尼”天城体写作शाक्यमुनि。
至于说古代梵文字体,请问您是要哪一种?天城体本身在古代就有。古代还有婆罗迷字体、佉卢体、兰札体、南弟成体,等等。
当然,中国人和日本人用毛笔抄成的变了形的所谓的“悉昙体”,也可以算是一种古代字体。请大家千万不要迷信所谓悉昙体是古代纯正梵文的说法。
字体是符号。就像同样的中文可以用楷、行、草、隶来写一样,同样的梵文也可用多种字体来写。梵文天城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最工整、最精确、最美观的字体,也被印度联邦法定用同时于拼写印地语。
2.般若在梵文中怎么写啊
Prajn^a%
【般若】
(人名)Prajn^a%,又曰般赖若。三藏法师名。译曰智慧。见宋高僧传二。【又】(术语)Prajn^a%,又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钵剌若、钵罗枳娘、般赖若、波赖若、钵贤禳、波罗娘。译曰慧、智慧、明。智度论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同八十四曰:‘般若名慧,波罗蜜,名到彼岸。’大乘义章十二曰:‘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观达,故称为慧。’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法华义疏四曰:‘无境不照,名为波若。’慧琳音义十二曰:‘般罗若,正云钵罗枳娘,唐云慧或云智慧。’慧苑音义上曰:‘般若,此云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末底。智唯一名,谓之诺般,即是第十智度名也。’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楞严经四曰:‘钵剌若。’慧琳音义四十七曰:‘钵罗贤禳,唐言智慧。’
3.阿育王 梵文 怎么写
巴利文Asoka:阿育王。
假如阿育王还在世,听了你这个问题,一定会哭笑不得,大兴感慨。为什么这么说呢?
阿育王在世的时候,由 于Asoka(阿育王)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诵戒。
于是阿育王为此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 Asoka (阿育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长老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拉汉来集成正法。阿拉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
之后,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九个使团外出传播佛法,其中第九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尊者为代表的,马兴德尊者将佛陀正法传到斯里兰卡,之后由斯里兰卡传播到缅甸、泰国等地,形成了现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用语是巴利语,这是当年佛陀讲经说法所使用的语言,巴利语是印度摩羯陀国的民间语言。而佛陀是明确反对梵语的,佛陀在世时,随着信徒队伍的不断扩大,不同地区的人也用不同的方言来传播佛法。当时有两位婆罗门种姓出身的比丘要求佛陀允许用吠陀韵律的梵语形式(Chandaso)来记述教法,统一佛经用语,但佛陀却没有答应。他说:
「诸比丘,不得将佛语转为梵语,转者犯恶作。诸比丘,允许以自己的语言学习佛语。」
见巴利本《律藏•小品》,亦见《五分律》卷二六、《毗尼母经》卷四等
巴利语与梵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地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
阿育王弘扬的佛法是巴利语的佛法,他派出自己的儿子去弘扬的也是巴利语佛法。
你想一想,假如阿育王来到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听到竟然有人问:阿育王的梵文怎么写?他一定会觉得:“历史是怎样的捉弄人啊!一生努力弘扬的佛法,怎么会变成了这样?”
4.梵文的写法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及所有婆罗米系统字母,梵天创造梵文字母的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相同的记载。
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
二、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师(?~683)在其名作《法苑珠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大正藏》第53册,351页中、下)
5.南无阿弥陀佛梵文怎么写
梵文写法:णमो अमिताभ 或者 Namas Amitābhā
Namo”mitābhāya buddhāya又,Namo”mitayus buddhāya,又作南无阿弥陀佛陀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
“南无”,是梵文णमो(或नमो,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三宝等。“阿弥陀佛 [8] ”,是梵文अमिताभ(Amitābhā)的音译,密教称甘露王,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阿弥陀经》称,信徒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不疑,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扩展资料:
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
另梵本阿弥陀经谓,阿弥陀有无量寿(梵amita^yus ,音译作阿弥多廋遮)、无量光(梵amita^bha ,音译作阿弥多婆)二义,玄奘译之称赞净土经亦准此区分;然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均译为‘阿弥陀’而不别之,又支娄迦谶、支谦、慈贤等历代译经家亦然。
此外,深励之阿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