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词》这首诗怎样写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
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⑸。
[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⑵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⑶排:推开。
⑷碧霄:青天。
⑸嗾(sǒu):教唆,指使。
(6)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7)排云:推开白云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爱上了它。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2.秋词的意思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一)学习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理解诗的大意。2.背诵这首诗。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下面的词语。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可译作春天.3. 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三)内容分析: 1.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2. 理解诗的大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28个字。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一开头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调,毫不隐讳。 “我言秋日胜春朝”,同千古悲调相反,诗人却赞美秋天胜过春天,并以第一人称表明态度,显示诗人同腐朽势力绝不妥协的韧劲儿。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诗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
这一意向是全诗的精华。难道我们就没有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翔!诗人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已是“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博击长空,一展雄姿。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说“秋日胜春朝”。
3. 理解诗的立意。 “悲秋”是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并且有许多名篇佳作。
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这与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和性格是分不开的。
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4.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3.秋词有哪些
1.《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5.《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夜曲》 唐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7.《子夜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9.《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0.《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1.《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秋词散文式怎样写,100字左右就可以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00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
00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