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贼为什么称为"贼"
乌贼,学名为墨鱼,距今四亿年前就生存在地球上。它何以得“贼”名?元朝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中载:“世号墨鱼为乌贼,何以独得贼名?盖其腹中之墨,可写伪契券,宛然如新。过丰年则淡然如无字,故狡者专以此为骗诈之谋,故谥日贼云。”它体呈袋形,背腹略扁平,侧缘绕以狭鳍(俗称裙边),头发达,双眼大,头部有8-10长短不一的触须(也称腕),体内有一墨襄和轻而坚的石灰骨(称海螺蛸)。
乌贼的腕上长着数十至百多个吸盘,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吸盘的周围有角质锯齿,尖锐如针刺,像老虎爪一般厉害。它的再生力很强,触腕一旦受伤,可自行截断一段,以后能长全。
乌贼“大脑”的神经结,集中在脑颅的头部皮膜里,协调着神经系统,能以0.068秒的速度,把来自“大脑”的信息,传递到有关的部位。头前方的两只黑色大眼,由坚韧的皮膜保护,视细胞7000个比人类5000个还多;视觉的过程,是对颜色和运动相结合的光线感觉,用来进攻、防御和辨别同类。眼后部的两个浅窠是嗅觉器官,对辨别方向起重大作用。
乌贼在进化中抛弃了影响活动的外壳,使游动与取食速度摄快。当它遇上猎食对象时,一次迅速排出囊内的墨液,将周围的海水染黑,趁机伸出两只触腕,顶端的许多吸盘紧贴猎物,把它吸到嘴里。它的咽部肌肉很发达,内有黑色角质的喙,呈弯钩状;口腔内的齿舌与喙配合,能嚼碎蟹的甲壳和鱼的头颅,随之用粗燥的舌头送入食道,再入胃消化。
乌贼的运动方式,更是与众不同。它在海中游动是尾朝前、头朝后的倒退运动,靠喷射海水推动身体,好像水下火箭。其运动的速度,比通常的鱼类快得多,每秒钟可达15米。它高兴时,还能从海面一跃而起,蹿出5-8米多高。
科学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透过昏暗的海水,看到乌贼当猎物出现时,呈现多端的颜色波,从黑到红传布全身和触腕;当触腕抓住猎物时,全身变得灰白。当它感到周围稍有异样时,会在瞬间发生令人眩晕的变化,整个身体闪烁出由一系列彩色光点构成的图案,一组组地出现、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乌贼为何有如此变化呢?科学家对它变换体色及成功地拟态所显示的精湛技巧,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乌贼皮肤薄而软,内含有大量的红、黑、白、褐、橙、黄、棕等色素细胞,其中以黑色素细胞最多。这些色素细胞具有弹性,由放射状肌纤维牵引,大脑神经控制着全身不同部位。当大脑发出冲动信号时,肌纤维胀缩,·释放出不同色素,导致皮肤出现不同的颜色。同时,发现乌贼身上分布有某些生物发光细胞,皮肤及瓣膜的覆盖处,寄生着一些发光细菌群落。
乌贼的繁衍很奇特。雌雄**配后,雌性找一僻静处产卵。受精卵由一种腺体分泌物,形成一层黑色的卵保护袋。一次能产下500个卵,每30个卵为一串,由雌性艰难地将卵固定在植物茎叶上,排列得活象葡萄,故有“海葡萄”之称。胚胎在含有营养素的保护袋内发育,孵化成12毫米左右的幼体出世。不多久,幼乌贼就有喷墨液和捕食幼虾幼蟹的能力,开始了独立生活。
前苏联一位科学家,曾在一条抹香鲸的胃里,发现一只绛红色、浑身几乎长满鳞片的乌贼。这些鳞片,通过肌肉组织延伸,结实地排列在一起。其体囊长29.5厘米,全身竟有12466个鳞片!更特殊的是,乌贼凭借触腕猎取食物并御敌防身,而这只带鳞的乌贼,却没有这一重要的生命器官。这些不解不谜,有待于生物学家探讨研究。
2.为什么乌贼叫“乌贼”叫“贼”呢
乌贼又叫墨斗鱼,它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但它的名字却很不雅,好端端的却得了一个“贼”名。
据说乌贼的名字得于宋朝,有个叫周密的人说,墨鱼(古代人对乌贼的叫法)所以被称为“乌贼”,是因为它腹内有“墨”,这种墨可以用来写骗人的契约,用墨鱼的“墨”刚写出来的契约,跟一般墨汁写的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过了半年,那些字便渐渐消失了。这就给那些靠行骗过日子的不法之徒提供了得心应手的作案工具。
据记载,清代同治年间,有戚某向一个何姓的广东番禺人借钱,立下借约,承诺年终归还,谁知借约到期,过了除夕,还不见戚某还钱,于是何某上门讨债。不想戚某矢口否认借钱一事,何某从怀里掏出借据,一看,竟是 一张白纸,连呼上当。原来,那条借据就是戚某用墨鱼的“墨”写成的。
由于墨斗鱼向坏人提供了骗人钱财的假“墨”,起到了“贼人”的作用,所以,“贼”这顶“桂冠”就落在了它的头上,岂不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