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孝顺手抄报怎么写
关于孝心的手抄报内容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翟鸿燊《问孝道》孝道篇
《问孝道:翟鸿燊孝道应用智慧实录》内容简介:他是最受广大企业领导者欢迎,使千百万人在觉悟中获得思想、行为、心态突破的国学智慧传播者。他的国学应用智慧讲座以小处讲大道,清新易懂,开人茅塞。他的高端产品《大智慧》畅销数年,制造各种销售纪录,创业界无双传奇。他就是善知识、正能量、大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翟鸿燊。《问孝道》将是他的下一个国学应用智慧传播奇迹,作为读者,你也将成为奇迹的参与者。记住,传播正道即功德。
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形成自觉的行动,并内化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成为关怀他人、服务社会、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为满意回答。
2.关于孝道文化的手抄报内容
题目:
难报三春晖
第一框:爱洒心间: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肖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第二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扬辅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便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这个可以上网搜)
第四框:关于孝敬的名言:(这个可以上网搜)
图画可以花一些给父母洗脚之类的画
3.关于孝手抄报内容
题目:难报三春晖第一框:爱洒心间: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肖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第二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
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扬辅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便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这个可以上网搜)第四框:关于孝敬的名言:(这个可以上网搜)图画可以花一些给父母洗脚之类的画。
4.孝悌手抄报里面的字该怎么写
孝悌手抄报孝
几千年来,人们把孝义视为天
性,在中国古代社会,都非常注重孝道,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
说起孝顺父母,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唠叨,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们不必为你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卧冰求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王祥的继母缕次在其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王祥却从未放在心上,而继母患病,想吃活鲤鱼,当时地冻冰寒,王祥为了满足继母,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然融化,跃出了两条鲤鱼,继母感动万分,正所畏:“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面对并不疼爱自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行孝。而我们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亲生父母又是怎么的一个态度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孝是什么?政治所学的,孝是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弟子规上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需顺承。而如今,父母只是盼望我们能常回家看看,多陪他们说会话,孝顺其实就是帮助父母做做家务下下厨,陪着父母唠唠家常散散步,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回家给妈妈洗洗脚,妈妈都会热泪盈眶,那是欣慰的泪花啊!!所以,子女出门在外,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父母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每个子女都很容易做到。孝,其实简单而又深刻!
5.孝满天下手抄报应该写的内容
下面有几个板块,都是与孝有关的资料,可以自由删减哦! 满意请采纳~ 【简义】: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本质】: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谈到孝的社会学意义和本质,有些人总认为先哲们(孔子、曾子、弟子规的作者)说了“孝”是什么的!于是其社会学意义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实,“孝”对汉人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以先人说为标准的,而是看“孝”文化对千万、亿万百姓价值观的影响而决定其社会意义的。即使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哲人说过“孝”要生儿子,只要这种文化引领百姓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其就有此种社会学意义。
也不能如此武断。《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
同样可以用于老师。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
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社会意义】: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
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
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
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由于我们国家的结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名句】:孝,善事父母者。——《说文》孝利亲也。
——《墨子经》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慈惠爱亲为孝。
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谥法》众之本教曰孝。
——《礼记·祭义》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孝经》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孝,礼之始也。
——《左传·文公二年》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诗·鲁颂·泮水》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旧唐书》晨昏奉盥,承尊孝以无违。——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故事】: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二十四孝经典故事配图(20张) 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
6.以行孝道,怀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怎么做
我做过手抄报,一般来说,以行孝道,怀感恩为主题的抄报有几个栏目是必不可少的:
有关孝心和感恩的生活小故事或名人故事(可以有关对父母的爱,也可以是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故事)
自己写的有关行孝道,怀感恩为主题的文章。
感人的小小说(要温馨或引人深思)
也可以是一些有关父爱母爱及感恩的名言谚语或古诗
。。
栏目的名称可以定得温馨些,也可以再添加些栏目,弄些合适的小插图可以使手抄报更有感人,还有排版不要过于死板,有一些小故事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祝你成功(*^__^*) 嘻嘻……
7.关于孝的手抄报
孝的故事古代有“二十四孝”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