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湘字怎么写
2、草木之葩也-康熙字典。
【申集上】【艹字部】 康熙笔划:10 部外笔划:4 〔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哗。【正字通】草木之葩也。
【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
【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
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
【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
【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
【说文】本作华。荣也。
从艹??,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
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
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
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越来越简化 古代 华”通 “花”。
2.湘西在湖南吗
湘西(/bbs/)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6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湘西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神奇的土地自有其神奇的物产。银杏、水杉、香楠等名贵树种生长于此;油桐、生漆等特产声名远播;古丈毛尖、保靖岚针茶,香飘四海;黄莲、杜仲、黄柏、天麻等使湘西成了华中著名的天然药库。60余种地下矿藏又为湘西铸造了一只“金饭碗”。花垣有“锰都”之称。湘西好酒湘泉、酒鬼名甲全国,声震海外。
3.湘西指的是湖南省哪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州府设在吉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
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
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
4.湘西凤凰体现了怎样的湖湘文化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是我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历代名人辈出。古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古迹星罗棋布,建筑古朴典雅,人文和民族气息浓郁。
小城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素有“画中长廊、梦里水乡”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近年来,凤凰古城成为旅游、民族采风、调研、写生、影视拍摄等必选之地,许多作家、诗人到此釆风,陈运和又写散文又写诗,“一只飞落在湘西的县名 一篇轰动文坛的《边城》 一处建筑够品味的老区 一座土家族聚居的古镇 一条并不好寻觅的小巷 一位定然要拜访的故人”,一首《凤凰》诗味浓。
5.求写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凤凰的文章一篇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来历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
复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
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历史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
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为凤凰县。
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战国 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凤凰属楚国疆域。
据本县出土的文物考证,当时汉文化已影响到这里。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36郡,凤凰当时属黔中郡。
汉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所以凤凰在西汉、东汉、时期为辰阳县地,属武陵郡。
三国 时期,凤凰先属辰阳县、武陵郡,归蜀;后刘备战败,吴占其地,凤凰仍属武陵郡。 西晋 时凤凰归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时为舞阳县地,也属武陵郡。
南北朝 时期,凤凰一直属武陵郡。 隋朝 一统江山,改辰阳县为辰溪县。
凤凰当时属辰溪县,隶属沅陵郡地。 唐朝 初为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阳县,凤凰又属麻阳县。
唐武后垂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古渭阳县,属锦州卢阳郡。
宋朝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改渭阳县为招谕县。宋神宗熙宁八年,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渭阳又划归麻阳县。
元 朝设五寨司,属思州安抚司。这是土司政权时期,由本县少数民族的统治人物执政,五寨司设在今凤凰县城。
明朝 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永乐三年,置竿子坪长官司,仍属保靖宣慰司管辖。
明隆庆三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 清朝 顺治三年,清朝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
清康熙三年,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将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将镇竿副将换防驻沅州。
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在凤凰山的原凤凰营地设置通判。通判本应管理地方行政,但当时土司大权在握,形成土流并存的局面。
雍正七年,设辰沅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改沅州为府属兵备,十六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通判升为同知。
嘉庆二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凤凰光复。
民国 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 1949 年凤凰县解放,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直至如今。
建筑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
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
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美食湘西凤凰姜糖, 凤凰血粑鸭子, 酸汤煮豆腐,苗家酸鱼,苗家的火烧食,农家菜豆腐,酸辣子炒沙萝菇,湘西糍粑,湘西腊肉, 凤凰酸萝卜,蕨菜炒隔年熏腊肉工艺品这里的织锦、蜡染、扎染、银饰等做工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能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
最后再做些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格,手工编织,作工精细;比扎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古城区内银饰较多,作工精巧,款式多样。这里的银饰分老银和新银。
老银从民间收集而来,无论在作工和设计上都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这里一般以苗族银饰为主,这样的银器价格较贵。新银,现代加工及设计,都具有标准含银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价格不同。
还有。
6.湖南为什么简称湘
湖南素有“湘”之称,“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
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
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
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
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
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
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
7.写湘西人的作文 600字
湘西魂
人杰湘西蕴育了一代又一代既勤劳、勇敢、朴实又富有灵气的湘西人。湘西“辣妹子”凭借自己清亮的歌喉,远大的志向,背着“妈妈的小背篓”一路“大地飞歌”,走出大山,走出湘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她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她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她动听的歌声。她,就是宋祖英。
他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博学多识,手中的笔,能绘画,亦能作诗、写文。最出名的还是绘画,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还有人陶侃的称他为“用笔能手”。他对祖国热爱,对艺术忠诚,对家乡留恋。虽经人生的坎坷,赤子之心却更热。还经常回到家乡创作,建修了一栋“夺翠楼”,为湘西名胜增添一绝。他,就是黄永玉。
他有着一段坎坷的人生。他笔下的翠翠是个悲情女子,最终结局物是人非。湘西的边城茶峒、凤凰古城因他而得名。他在国外名声显赫,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86岁的他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他,就是沈从文。
还有一位位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也为湘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清洁工们不顾路人的冷眼和嘲笑,不管家人的劝阻和不解,用自己的双手树立了湘西信誉的清洁旗帜。建筑工人们不顾一天几个小时在太阳底下暴晒,花费自己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建立起了一栋栋的高楼大厦。
湘西的人民就是湘西的灵魂!
8.要一篇赞美湘西的文章 要以赞美家乡的写 好的给10
矮寨公路体验在湘西大地神秘的崇山峻岭之间,充满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如果说南方长城、黄丝桥堡垒的历史过于久远的话,那么纵横辗转,飞架盘桓于陡崖峭壁之间的矮寨公路奇观,则不得不让人惊叹近现代湘西人的勤劳、勇敢和睿智。今年盛夏,在矮寨公路通车70周年之际,慕名远道而来的我顶着酷暑,沿着这段公路徒步上山,又乘车原路回返,有幸以两种不同的方式体验考察了这举世罕见的工程奇景。
矮寨公路奇观,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北坡的大山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为抗战大撤退而紧急修筑的“湘川公路”,也就是现在的319国道和209国道中最为险要的爬坡路段。这段公路虽然全长只有六公里,但其修筑地势之险、施工难度之大、工程设计之精巧,足以居全国之冠。
而就其重要性而言,又可谓是沟通湖南与重庆、四川交通的咽喉。从吉首市乘车出发,半小时后就到了矮寨镇。
这个坐落在山谷中苗家集镇虽然不大,但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加之附近德夯景区的旅游开发,知名度却颇高。在镇上至今能看到许多古老而坚固的石板屋,据说都是当年公路施工大军遗留下的。
沿着公路走出矮寨镇不远,是一座横跨峒河的大桥,这里也是公路爬坡的起点。站在大桥上,抬头可以看到整个公路爬坡的垂直高度足有400多米,而整个山体的坡度却有近70度之巨。
而这样特定的空间,就迫使着公路借助反反复复的 “回头弯”,呈“之”字形地艰难延伸。徒步前行约两公里,公路便始终紧贴着凿开的山崖前进。
此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公路爬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幅越来越窄,弯道越来越急。而关于路基沉陷、山崖落石、急弯减速的警示标志越来越密集,也的确让人心惊肉跳。
在有的折弯处,前方有悬崖,旁边又是绝壁,甚至满足不了公路做一个180度的折弯的条件,工程设计者却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仅容一辆车通过的圆形转车台,让车在台中围绕圆心转了360度后,再折向上前进。在矮寨公路奇观6公里路程的15道折弯中,使用转车台转向的就有7处之多,足见公路之险。
烈日无情地暴晒,使路面上翻滚着灼人的热浪,而我早已是气喘如牛。当我正欲找一处阴凉歇脚之时,一座处在树荫遮蔽中的公路天桥赫然出现在眼前。
仔细观察,此桥正在209国道2298公里界碑之处,为一石拱桥,桥洞仅容一辆卡车通过,整座桥看上去饱经沧桑。而从石块的堆砌衔接来看,能够看出桥体是当年湘川公路修筑之时的建筑工艺。
正在此处工作的道班工人热情地向我介绍,从这里向上,就是整个矮寨公路最经典也是最险要的路段。稍事休息,我随着道班工人一同前行。
穿过桥洞十余米,才发现公路已行至大山的鞍部,因为前方就是一处悬崖,左侧是另一座山峰,而右侧竟是20多米高的陡峭岩壁。此处离山顶已经不远了,但是公路若要继续延伸的话,此处连设置转车台的条件都不具备。
据道班工人说,当年修路至此之时,遇到这两峰对峙的局面,公路走向曾令工程技术人员一筹莫展。面对触手可及的山顶,难道公路就屈服于峭壁了么?正当他们望山心叹之时,却忽见一骑牛牧童正将手中一竹鞭穿绕不止。
工程师深受启发,恍然大悟,遂决定舍近取远,先把路修向公路左侧坡势平缓的小山头,尔后在小山头与峭壁之间修起了一座公路天桥,形成了“路上天桥桥上路”的工程方案。这样一来,公路绕了一个立体的反“8”字,继续盘旋向上。
公路走向问题解决了,但依据当时的施工水平,要开出一条几乎是悬挂在陡崖上的盘山公路来谈何容易。然而面对艰险,施工大军发扬着湘西人勇往直前的气概,硬是凭借锤子、凿子、箩筐这样简陋的工具,在垂直70米,水平距离不足百米的岩崖上开出了6段“阶梯”,再炸山填坡,将这几段“阶梯”首尾相连,造就了这扭曲盘桓,登“梯”而上的筑路奇迹。
地崩山摧壮士死,矮寨天险变通途。公路登上“阶梯”,到达山顶后,路旁树立有一座历经风霜的“湘川公路死事员公墓”的方尖碑。
而在树碑的地方,就是从山顶观察整个矮寨公路奇观的最佳角度。凭栏眺望,山间的白云触手可及,而山下的房屋、桥梁都已变得那样渺小。
而作为行人,我仅仅是徒步走完这段公路,就已经是汗流浃背。而在当年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为了公路的修通,却先后有数百名英雄的湘西子弟和工程技术人员长眠于大山中。
尽管公墓方尖碑上歌颂筑路英雄的铭文业已损毁,但是当后人驾驶车辆通过这段英雄公路之时,都不得不为筑路者的英勇无畏所叹服。矮寨公路通车后,曾经立有一尊名为“开路先锋”铜像以志纪念,后此像在战乱中被日寇毁坏。
如今,在公路天桥附近的山崖之上,铜像已经被按原型重塑,基座上“开路先锋”的字样由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亲题。这尊铜像高约6米,为一名神情刚毅的开山工昂首跨立,一手执凿,一手执锤的形象,讴歌了当年的建设者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慰先辈,也勉励后人。
而众多开路先锋们所树立的丰碑,也必将与公路奇观一起光耀千古。乘车原路而下,实在是一段惊险刺激的经历,胆小的人连往车窗外看一眼都十分惧怕:在每一个下坡转弯时,分明看着车是冲向万劫不复悬崖,却又看到司机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