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晓在田字格的写法
“晓”在田字格的写法:
拼音:xiǎo 部首:日
笔画:10 五行:火
五笔:JATQ
笔顺名称:竖、横折、横、横、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
基本释义:
1.天刚亮的时候:拂~。~雾。破~。鸡鸣报~。~行夜宿。
2.知道:通~。家喻户~。
3.使人知道:揭~。~以利害。
4.姓。
相关组词
通晓 分晓 破晓 晓示
报晓 洞晓 晓畅 揭晓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
一、破晓
造句:破晓的金色天鹅在高大屋顶之间的天河中缓缓游弋而来,弯下脖颈,穿过如水般的黑夜看着他在下面蹒跚而行,灯芯儿还冒着烟。
解释:(天)刚亮:天色~。
二、拂晓
造句:拂晓时分,高明元与很多老年人一样常在天坛树林里锻炼身体,他一边锻炼一边说:“锻炼的时候,我们可以忘记所有烦恼。”
解释:天快亮的时候:~出发。
三、晓谕
造句:你晓谕以色列人,从他们手下取杖,每支派一根。
解释:晓示(旧时指上级对下级):明白~。
四、晓得
造句: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
解释:知道。
五、知晓
造句:她们似乎没有为身上有她们基因的孩子着想,也没有对那些可能和她们一模一样,却永远不会被她们知晓的孩子们有任何依恋的迹象。
解释:知道;晓得。
2.“里”在田字格怎样写
常用汉字,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语尾助词等词性,含义丰富。
中文名里 拼音lǐ 拼音 lǐ 五笔86 JFD 注音 ㄌㄧˇ 五笔98 JFD 部首 里 仓颉 WG 部首笔画 7 四角号码 60105 总笔画 7 CJKUnicode(10进制) 37324 汉字首尾分解 …… CJKUnicode(16进制) U+91CC 汉字部件分解 …… 规范汉字编号 0721 笔顺编号:2511211 繁体字:里、里,康熙字典笔画(里:7;里:13;) 历代音韵参考[上古音]:之部来母,li?[广韵]:良士切,上6止,lǐ,止开三上之来[平水韵]:上声四纸·去声四寘[粤语]:lei5[闽南语]:li2基本解释里lǐ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l恘g)。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里程牌。里又作华里衣物的内层:被里。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
这里。那里。
姓。详细解释●里(里)lǐㄌㄧˇ◎居住的地方:故~。
返~(回老家)。◎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
心~。这~。
那~。◎姓。
◎里里、里lǐ〈名〉(1)会意。从衣,里声。
本义:衣服的里层。(2)同本义[lining]。
里,衣内也。——东汉·许慎《说文》。
衣外曰表。襦在里也。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不罹于里。——《诗·小雅·小弁》绿衣黄里。
——《诗·邶风·绿衣》(3)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内,中。与外相反[inside]:里急暴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5)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时候[time];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usedafter“这”、“那”、“哪”toindicatedirectionofplace];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里lǐ〈名〉(1)会意。
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本义:里弄;街巷。(2)同本义[alley;lane]里,居也。
——《说文》里,邑也。——《尔雅》。
李注:“居之邑也。”里尻也。
——《广雅》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于蹶之里。
——《诗·大雅·韩奕》赋里以人。——《国语·晋语》。
注:“廛也。”以里听者,禄之以里。
——《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
注:“居也。”匪仁里其焉宅兮。
——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
——沈既济《任氏传》夫畏垒之庚桑,里人耳。——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3)又如:里门(乡里的门。
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4)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古者七十二家为里。
——《论语·撰考文》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百家为里。
——《管子·度地》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择其贤民,使为里君。
——《管子·小匡》(5)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
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6)乡里;家乡;故乡[village;hometown]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史记·汲郑列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江淹《别赋》里中士大夫往来(袁可立)祠下者皆伏轼下舆。——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7)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8)量词。
长度单位[li,aChineseunitoflength]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袁尚书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许。
——《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陵墓》(9)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10)通“理”。地理[geographicalcondition]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
——《说苑·臣术》◎里lǐ〈动〉(1)居住[dwell]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悠悠我里。
——《诗·小雅·十月之交》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里仁而美。
——《论语·里仁》(2)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3)谓计算路程[calculate]。
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4)通“理”。治理[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乃里西土之数。
——《穆天子传》◎里lǐ〈形〉通“悝”。忧伤[distressed;worried]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3.思字田字格怎么写图片
思字田字格写法如下图所示:
“思”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上下结构的汉字,在田字格中要居中,“思”字中田为主体,心字底不要写太大。
思
拼 音 sī sāi 部 首 田 笔 画 9 五 行 金 五 笔 LNU
[ sī ]
1.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
2.想念,挂念:~念。~恋。相~。
3.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
4.姓。
[ sāi ]
〔于~〕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者如故矣”。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不加思索
成语拼音:bù jiā sī suǒ
成语解释: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成语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2、瞑思苦想
成语拼音:míng sī kǔ xiǎng
成语解释: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成语出处:《十月》1981年第2期:“这会儿你在这儿瞑思苦想,脑子里一定在盘算:怎么样再干?——我能够猜得出。”
3、闭门思过
成语拼音:bì mén sī guò
成语解释:思:思索;反省;过:过失;错误。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失。
成语出处:宋 徐铉《亚元舍人猥贻佳作因为长歌聊以为报》:“闭门思过谢来客,知恩省分宽离忧。”
4、睹物思人
成语拼音:dǔ wù sī rén
成语解释:睹:看见。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
成语出处:唐 斐铏《传奇 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4.文字田字格怎么写
文: 拼音:wén 部首:文 笔画数:4 笔画:点横撇捺 释义: 〈名〉 1. (象形。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
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
——《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
——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3.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
——《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4.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5. 美德;文德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6. 文才;才华。
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7. 文献,经典;韵文 儒以文乱法。
——《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8. 辞词句。
亦指文字记载 。 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
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9.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0. 文治;文事;文职。
与“武”相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1. 法令条文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
——《史记·汲黯列传》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12.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
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13. 文教;礼节仪式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14. 指表现形式;外表 。
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15. 指鼓乐,泛指曲调 。 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16.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何以谓之文。
——《论语》 是以谓之文。 17. 姓 〈动〉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
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2. 修饰;文饰 身将隐,焉用。
5.李字在字格里怎么写
“李”字的田字格写法如下:
1、横;
2、竖;
3、撇;
4、捺;
5、横撇;
6、竖钩;
7、横。
一、“李”基本释义
1、(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2、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李,李果也。——《说文》
北山有李。——《诗·小雅·南山有台》
又如:李下瓜田(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又指李树的果实、李花、李园
华如桃李。——《诗·召南·何彼禯矣》
3、(李:李花)
报之以李。——《诗·大雅·抑》
4、(李:李子)
丘中有李。——《诗·王风·丘中有麻》
5、(李:李园)
6、狱官。通“理”
皋陶为李。——《管子·法法》
7、星名。即角宿二,为室女座 δ星 [star's name]。
如:李长庚(西方太白金星的名号)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