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淘小陶的曰记之学习也可以很快乐》读后感的作文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学习也可以很快乐》书中讲述了一名叫金珠的女孩,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但是在生活中,她是一名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整理自己的书包,上课经常迟到。
自我约束力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要在这样下去,金珠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学校的一次“星座阵营”的活动中,金珠非常想参加,但是因为活动时间与英语培优课有冲突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
为了让妈妈同意自己参加“星座阵营”的活动,金珠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并从中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方向,办法和快乐。《学习也可以很快乐》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能通过获得成就感让为梦想而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起来,那么我们最终将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希望大家读过这本书从成就感中找到自信,在自我激励中找到快乐爱上学习,成就梦想。
2.用曰记形式写一件令自己感到满意的事
网友,请采纳一下我的问题吧!!!家是冬天的暖炉,家是春天的希望; 家是温暖的怀抱,家是最美的天堂。
——题记 回家的路上,满墙的爬山虎映入眼帘,一片葱葱绿绿的,在炎热的盛夏里,使人感到丝丝凉爽。我骑车刚刚停在我家单元的楼道前,倏然,一个轻便而快捷的身影从我头顶掠过,我吓了一跳,抬头一看,是一只燕子飞进了楼道;我顺着燕子飞去的方向,看见在一楼楼道的墙壁上,不知何时搭起了一个小小的燕巢,小竹篮一般,十分细致。
我仔细地看起了燕巢,这时我才看见燕巢中有一只小燕子,乌黑亮泽的羽毛中还点缀着两块红色,珍珠般的眼睛炯炯有神,那只小雏燕还呷着嘴,旁边还有一只大燕子,她一定是燕子妈妈了,她正在嘴对嘴的给小燕子喂饭呢,刚飞进去的燕子一定是小燕子的爸爸了,他把刚从外边叼来的食放在了燕子妈妈身旁。 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一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升。
这就是家呀! 家是冬天的暖炉,家是春天的希望! 家,真好!温暖的家真让人留恋! 我惟恐惊扰它们,踮着脚,轻轻地上了楼。 以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大燕子嘴里衔着觅来的食,飞进飞出的,呢喃着,欢叫着,给我们楼道增加了勃勃生机和绵绵情意。
每当夜幕降临,习习寒风吹来的时候,,三只燕子在小小的燕巢中,依偎在一起,有时抱成一团,唧唧喳喳说着鸟语,传递着心中的花香,很惬意很安静的样子。 家是温暖的怀抱,家是美丽的天堂! 家,真好!温馨的家真让人陶醉! 日升月落,春去冬来,小燕子长大了,也和大燕子一起飞进飞出的。
燕子的家成了我们整个宿舍楼的一员,燕子的家和我们人类的家家户户,和睦共处,相映成趣。 愿燕子的家都是温馨的, 愿人类的家都是温馨的, 愿世上的家都是温馨的。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我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代沟。对此,我很少与他们进行沟通过,可能是父母太过于关心我吧,他们经常翻看我的个人隐私,我对此发过好几次脾气,但从没有在他们面前发过。
一天回到家中,进入房间后,习惯性的打开了抽屉,发现了抽屉既被人翻过,虽然排得很整齐,但还是被我发现了一些“珠丝马迹”,我的日记本,我迟疑想了很久,才断定是爸爸妈妈。我越想越气,一股脑的冲到客厅,怒气冲冲的坐在沙发上,也没向正在看电视的爸妈打找呼,只是满面怒气,敢怒不敢言。
僵局持续着,老妈终于开了口:“咋发这么大的脾气?” “假好人,明知故问!”我心暗骂着,却不吱声。 “你妈在跟你说话呢!你没听到啊。”
爸爸见我没应妈妈话就向我吼问道。 “什么事啊,难到我连不说话的权力都没吗?”我再也忍不住下去了,故意说了这么一句话来激怒他们,说之后我才觉得解气。
“你这孩子,怎这样对父母说话,一点都不尊重父母!” “那你们有尊重过我吗?”我跟他们绕了个道说了个明白。”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为你好。”
妈妈了心平气和略加理直气壮说。 “为我好,难道看我日记就是为我好吗?你有没有经过我同意?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我边说边强忍着泪水。 “反正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你好就对。”
看着爸爸妈妈还那样的理直气壮,我再也听不下去了,跑进了自己房间,把门一甩关上,趴在床上哭了起来,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哗哗往下流,我的心好难过。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不尊重我?着算是对我的爱吗? 看着挂在墙上的全家福相,看着爸妈那慈祥的样子,我都不相信,他们真的是以前的爸爸妈妈吗? 爸爸妈妈,请给我一片自己的蓝天吧,让我自由的飞翔,让我真正拥有一个自由成长的阶梯,真正属于自己的……"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
是啊,杜伽尔说的没错。每当回想起小时侯做的一件傻事,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这件充满童趣的事起始于我六岁那一年夏天。那时,蚊子特多,就连点着蚊香睡觉都会被蚊子咬。
我忍无可忍,决心要想出除蚊妙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 蚊子不是靠吸血赖以生存的吗?那它对红色就非常敏感喽!照这样推理,那只要在今晚上用红色引开蚊子,就能好好地睡上一觉了! 想着想着,我就先笑了起来。
奶奶见我正开怀大笑,便问我怎么笑得那么开心。我就严肃地把这个“计划”给说了出来。
她听完后,她也笑了起来。当她正要给我讲什么时,我插嘴道:“为了完成这一重大的使命,请给我一支红色的水彩笔。”
奶奶也许是见我那么执著,就打消了告诉我真相的念头,笑了笑就给了我一支红色的水彩笔。 我拿起水彩笔,在杂物间的木梯、木柜、墙壁上到处涂红色。
没过多久,大功告成了。今晚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喽!想到这,我心里美孜孜的。
第二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习惯性地挠挠痒。立刻有一个念头从我脑中闪过——昨晚又被蚊子叮了。
起了床,我气得哭了起来,问奶奶:“为什么我的方法行不通,为什么?” 奶奶抚摸着我的头,告诉我:“傻孩子,蚊子是靠闻味道来得知哪儿有血吸的,看见红色又有什么反应呢?再说了,晚上黑乎乎的,蚊子也看不见啊。”我想了想,觉得言之有理,就不再哭了。
望着墙壁,木梯、木柜上的红色水彩,我傻了眼,仿佛这里刚被“南京大屠杀”过似的。 。
3.过年的曰记
过年小记 哦,过年了!快乐的新年,美丽的新年,期待的新年,终于到了! 除夕之夜,我们小孩是最快乐不过的了。
晚餐上,有又甜又嫩火锅鸡肉,有又香又辣红烧猪肉,有又酸又辣鲤鱼,还有我也参与制作的蛋饺,等等。这么多美味,配上甜甜的饮料,真让我大饱口福啊! 吃过年夜饭,便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办得特别好。杂技的惊险使我的心惊险使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表演完后不住地为他们喝彩;笑话、小品的幽默有趣使我咯咯大笑,难得这么开心过,一个接着一个的表演使我想喝水都舍不得错过一秒钟! 在欢乐的联欢晚会中,十二点钟快到了,我也开始工作了,拿着礼花和鞭炮来到天楼上。
在天楼上,真像在看一个露天电影,礼花在一个接着一个的表演着,拉开了漆黑的帷幕。快看这里,一个美丽花苞伴随着响亮地奏乐冲了出来,最后绽放成一个美丽的大菊花,留下的碎丝随风飘荡,变成了一闪一闪的星星。
一声脆响有把我吸引过去了,快看那儿,一个闪着五颜六色的花苞把天映得五颜六色,最后一声巨响,真个天空照得通红,留下的碎花像雪花一样落下来,美丽极了!其它的小礼花也在四周助威,这里一声噼里啪啦,哪里有啾啾的响个不停,像星星,像流星,还像飞碟。这边也不甘示弱,接连不断的炮声在提出挑战,接着,一排打着转儿的流星过后,几个花朵同时绽放,有红的花,犹如一把火;有紫的花,显得那么高雅;有银色的花,像灿烂的珍珠。
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四面八方到处在响,在绽放花朵,我都不知道看那儿了。
不一会儿,整个城市浸在了乳汁一样的烟雾中。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世界上一些小国家不断的遭受其他大国的攻击,而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繁荣,多么伟大,才是我们得到一个安全、幸福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祖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昌盛。
4.写曰记,一件不愉快的事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不断发生,它们或是高兴,或是悲伤;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气愤;这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的被淡忘。
但是发生在111路电车上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休息日,我们一家三口乘坐电车去姥姥家,车上人特多非常拥挤。
一会儿,车在XX站停下了,上来几个乘客后,车并没有马上关门开走,女售票员还把头伸了出去,喊了一声:“还有没有人上车了呀?”没有人回答。她又把身子探出窗外左右看看后走下了车。
车上的乘客在下面小声议论开了∶“该上的都上来了,还等什么呀?还想再拉几个人?”人们把目光都聚集在她身上。她会干什么去呢?好奇心使我趴到了窗前,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提包,正在蹒跚地往车站走着。
老人看见售票员朝她走来,顿时,长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跟着还加快了脚步。售票员马上迎上去嘴里还说:“大妈您别着急,注意安全!”没一会儿,售票员扶着老奶奶满脸微笑的上了车。
车缓缓地开动了,售票阿姨扶着老人嘴里不停的说:“乘客您们好,哪位同志少坐会儿,给这位老人让个坐,话音未落,前面一位阿姨就已经站了起来,说::“老人家,您坐这吧!”我想:“这位阿姨真傻,自己有座位不坐,非要让给别人坐。”可我又一想:“老人的腿脚不灵,行动也慢,如果让她们站着,可能会摔倒。
给老人让座是为了她们的安全着想。”老人坐下后,售票员把她的包放到地上,叮嘱她说:“老人家,您扶好了,这辆车开得快!”我心想:这个售票员想得可真周到呀!老奶奶听了,高兴的嘴里不停说:“谢谢,每天都麻烦你等我,太谢谢了。”
售票员一边说:“没关系,您这么大年纪出门不方便,多等一会儿应该的。”一边开始招呼上车的几位乘客买票。
这时车厢的人都积极的配合员以表示对她的支持。这时我才明白阿姨每天都坚持等老人,也够不容易的。
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这觉得这位售票员是一个好人,我想:“如果人人都像她这样善良,那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温暖。
5.写国庆节的曰记320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庆佳节,是我盼望己久的日子,我又能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了,这使我感到多比的快乐。
十月一日早上,我便和妈妈、爸爸坐通往合肥的汽车,我们直接到合肥的巢湖,这里是鸟语花香,山青水秀,景色诱人,也是旅游的景点。我们先乘船到湖对面的姥山去玩,湖水很清,非常透亮,湖的中心有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鱼儿,它们跳来跳去,好似在向我们打招呼,欢迎我们的到来。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岸边,我们走到姥山的半途中,弯弯曲曲的山道左边的桂子发出了让人陶醉的香气,右边的浦公英一下子飞上了天,飘然翱翔,好像在迎接我们。我们接着往前走,便到了古代人建造的“云梯”,它一共有九层高,我便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云梯非常狭窄,然后,我们就上楼了,我发现第层都刻上了四个字的词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了最后一层,我们在石柱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希望自己以后在学习上能达到高点。
我在窗户上还观望了一下四周,仿佛自己身在云中,我想:古代人是多么的伟大呀!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物品啊!我爸爸提议:现在是中千了,我们回去吃饭吧,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地方。 原来,我国的山河是这么的壮观啊!我高兴极了,这真是个快乐的国庆节。
6.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有哪些
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2、《南乡子·春情》 宋代: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
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3、《初到黄州》 宋代: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译文: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4、《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7.三国演义的词曰是什么
临江仙作者杨慎生平介绍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
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
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
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
《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
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 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
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
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
《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
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
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
"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
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
《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
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
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
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
《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
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
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
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
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
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作品欣赏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8.《小石潭记》目标达成训练(B)卷的答案,急需啊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1、把握课文的顺序; 2、品味写景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抵:( )_____________ 湛:( )_____________ 坻:( )_____________ 嵁:( )_____________ 洌:( )_____________ 佁:( )_____________ 冽:( )_____________ 怡:( )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清:以共境过清 B、环:如鸣佩环 回清倒影 环堵萧然 C、下:日光下彻 D、寒:凄神寒骨 下见小潭 林寒涧肃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6、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②,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 ① 辋(wǎnɡ)水:车轮状的湖水。 ② 曩(nǎnɡ)者:从前。
③ 仄(zè)迳:狭窄的小路。 ④ 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
⑤ 皋(ɡǎo):水边的高地。 ⑥ 雊(ɡòu):雉鸡叫。
⑦ 傥(tǎnɡ):同“倘”,假使,如果。 11、给加粗字注音: 村墟( ) 夜舂( ) 僮仆( ) 吠声( ) 12、解释加粗的词: 当待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鸥矫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之不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我游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 ⑴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一试 15、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参考答案】 1、D chù2、略 3、C 4、B(大约有一百来条) 5、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6、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略 9、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
9.100分暑假里的打算曰记
关于暑假的学习,我是去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我学习快速阅读,我们学校有个速读班,以我个人的经验,告诉你一个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学习软件,在暑假中学习最好。
希望对你有用。1、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飞跃。
2、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3、我们班一直学习《精英特快速阅读》到现在,我训练到顶级,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同时通过了香港科技大学面试,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我的成绩。快速阅读作为一项终身学习技能应用到学校和学生假期学习上是很必要的。
10.元宵节的来源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学习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令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涅盘经》曰:“如来 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西域记》曰:摩喝陁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而《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灯节称为“上元节“。最近出现一种新说法据1985年第1期《民间文学论坛》所载的《灯节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明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便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其“原始形态,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