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文无话可写怎么办
很多场合,都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一天到晚活在作业堆里,作文哪有什么东西可写。
说这话的,有专家,有学者,有官员,有作家,有编辑,也有我们的一线教师。 我对这样观点的流行,深感不安。
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
我女儿读中学,负担很重。女儿不满,郁闷,痛苦,却也渐渐适应,欢乐,喜悦,笑料,也几乎每天都能从她以及她的同伴身上出现。
我说,你不妨将初中生活写下来,三年初中,写本书,书名叫《一个乖乖女的初中生活》,或者叫《初中,爱你不容易》。内容不成问题,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写,那倒是头等问题。
鲁迅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的。这是对大人讲的,咱可不能拿它来作为摧残中国孩子的“至理名言”,那样的话,鲁迅先生在地下有知,一定会翻身而起,于灯下燃一支烟,握一管笔,杂一把文。
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哪怕他是一个囚徒——只要活着,就有广阔的精神世界。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但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
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可写呢?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帮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
中等生,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时空,他们游离在教 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自由自在的、自我的童年。
后进生呢,他们一天到晚被老师盯着,这作业要订正,那知识要补,他们没有东西写吧?不。后进生的“后进”,大都不是他们脑瓜笨,而是他们该好好听课时不好好听,想着昨天的电视、课间的游戏、没吃完的鸡腿。
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先玩一把再说。玩,你就好好玩吧,他非玩那种看了叫你生气、幼稚得不行的玩意儿。
后进生身上,总有那么多让你哭笑不得、怒火中烧的事儿。 有人采访某知名作家:为什么您笔下的女人都是“坏”女人。
作家答曰:因为“好”女人没有故事。杨红缨为什么写马小跳,很简单,他不是个“好”学生;秦文君为什么写贾里?他也不是个“好好学生”。
小孩子喜欢看蜡笔小新,蜡笔小新绝不是你眼中的“好小孩”;小孩子喜欢看《机器猫》,里面的主角可不是那只机器猫,而是那个康夫,康夫可不是个乖乖小孩。“坏”学生、“坏”小孩,有故事。
奇怪的是,作为“坏”学生的当事人本身,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居然觉得没故事可写,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后进学生老被教师拉到办公室,补作业,辅导功课。表面看来,他们在一旁拿着笔,装模作样地写作业,态度蛮端正。
他们的身体端正了,心不端正,他们的耳朵在听老师说,家里的宝宝怎么啦;在听老师说,这件衣服刚买的,漂亮不漂亮;在听老师说,股市怎么又跌了呢„„这些跟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每一个老师,都是学生眼里的大人物。后进学生在办公室的所见所闻,对班级的学生来讲,那都是国家级的机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级新闻。
遗憾的 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本来就是写这些事儿,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有一对兄弟,父母过世,留下几亩薄田。
兄弟俩一分为二。哥哥守着薄田,在上面种点青菜、萝卜和高梁,聊以度日。
弟弟则把薄田卖了,学习冶金术去。三年后,弟弟学成归来,去看望哥哥。
哥哥不在家,在田头整庄稼。哥哥说,田单地薄,年头不好,收成差,难啊。
弟弟蹲下身,看了半天,忽然,激动地说:哥哥,你发财了!你知道吗?你的田地,是个大金矿啊。 哥哥当然不知道。
他只知道在上面种青菜、萝卜和高粱,聊以度日。学生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而我们却一直以为,学生哪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作文呢?来,搞一个活动写作文,去一次秋游写作文,做一个实验写作文,演一个小品写作文,搞一次比赛写作文„„这,其实是在学生巨大的生活的写作金矿上,给学生种一个萝卜,种一撮青菜,种几棵高粱啊。
学生明明有着可以用之不尽的财宝,却偏偏让学生苦巴巴地度日!这样的作文教学,居然被美其名曰:生成教学。 老师们,只要你能让学生明白,他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只要你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只要你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这样拿起笔来说话,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写作素材呢?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宝贝是香烟壳。
礼拜天,没事的时候,把搜集的所有香烟壳拿出来,一个一个地看,看得心满意足,看得像个富翁。我们总是粗暴地认为,学生没有什么写作的内容。
不是的。我们只是用我们的“美”的标准在衡量孩子,而不是用“香烟壳”的标准来衡量。
成人以自己的强势,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和故事。可是,成年人所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在孩子看来,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巨大痛苦。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2.写作文无话可说怎么办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其状况是不尽人意的。
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有的虽有材料写,但内容空洞,“写景不美、写人不亲、叙事不明”,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
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开头、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
教师的“满堂灌”,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 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
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趣、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
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作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很抽象,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在玩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把教学有机地渗透于他们的玩耍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知识。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感受,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们便可写出妙趣横生的好文章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
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
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
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
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
“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
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
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
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
3.作文没内容可写怎么办
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我认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好的影响”,以及他们的“知觉在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些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短文,加强作文前的指导,辅之以作文品评课,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何积累素材,如何选取题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及鉴赏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首先必须把学生的生活源泉引入学生的写作活动之中,要他们瞪大眼睛,去细致入微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先可由教师“牵着走”,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具体指导。比如,在要求学生每周写几篇由观察静物到动物到社会生活的小作文时,就可帮助学生确定所要观察的事物或观察范围,指导学生选取最佳角度或多角度进行观察,再作习作前的指导。哪我校接受省重点职中验收前,要求学生对校园进行大扫除,劳动前作观察指导,让大家了解到我们的劳动是为争创“省重点职中”,劳动后,要求大家记下这次劳动情景,他们便没有东西可写了,而是个个都有写不完的话。那种冒雨劳动的情趣、乐趣,以及目睹劳动成果的快慰之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又如,“国旗法”颁布后,每周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这是同学们一周中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值得一写。写作前可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升旗仪式”时场景及气氛,还在注意回忆自己在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的所思所想,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在这次习作中,同学们对“升旗仪式”时的肃穆气氛描写得十分细致,在行注目礼时,他们想象也极其丰富,甚至奇特,这样学生学会了写生活。那种畏惧、厌恶的心理也就消除了。
在他们学会了观察事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对作文产生了一定兴趣以后,便可开始由“扶”到“放“,就是放手让他们自行观察,自行选材、命题,自由创作。我们学生一学期除完成课内作文外,还练写好几篇小作文,据了解,他们花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是写生活,无须去绞脑汁。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抓住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力和好胜心的特点,开设学生习作品评课。由学生自行按小组推荐较好的习作,由作者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再由小评委评判。这样,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又能在班内展出,这对他们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收到了互相交流、集思广益的效果。这种扩散其习作影响的办法,还可促进学生习作心理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的心理,有利于自学性能动性的形成,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同时,接受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深刻哲理,动人事迹的教育,提高了对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导的鉴别能力,锻炼了思想,陶冶了情操,因而收到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的良好效果。
4.写作文没话说
看到你的问题了,从你行文的流畅和讲究逻辑,你所言不虚。我和你恰恰相反,我怕的是议论文。
我提不出方法,只说点感想。
1、你没有做错什么,不要因一次考试结果不好而全面地怀疑自己,长于思辨是好事。但是,今后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并不只是说理,还需要向别人描述事件或事物,且这个用途甚至比说理还多些。所以,你需要的不是改正错误,而是补上短板。不要丢掉自信。说句玩笑话,等进了高中,以议论文为主了,你就不烦恼了。
2、具体到记叙文,你就根据题目要求,想着怎样向一个不知情的人说清楚,如果觉得没话写,就想想别人就这题目需要从你这个讲述人的口中知道些什么?至于遣词造句层次结构之类,对你而言想来已不是问题了。
3、其实你的记叙文也并不差,我不是从你的提问中知道了你想讲述的东西吗?
不要灰心,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