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谁知道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的英文怎么写
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词汇表达。
外国人不一定知道“东海”和“南山”,但是一定知道“海”有多深,“山”有多高。有如大海那么宽广无边的“福”,有高山那么高的“寿”,当然是三生有幸的美事了。
所以,这两句汉语可以直译,如: May your age be as the southern mountain and your happiness as the eastern seas. May your happiness be as boundless as the eastern seas and your life as long as the long lasting southern mountains. 然而,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一定那么译。如: I wish you boundless happiness and a long, long life. Much happiness and a long, long life to you. 其实,在祝贺某人的生日时,英语表示“福寿无边,长命百岁!”的表达法,也有如上汉语表达的神韵: Many happy returns (of the day)! 福寿无边,长命百岁! 方法是多样的,不会一成不变。
看场合,看语境,灵活运用,才得神韵。 最后再提供两个翻译的版本: 1.Bless the old that their happiness be like the East Sea,and longevity over the southern hill. 2.May your fortune be as boundless as the East Sea and you live a long and happy life.。
2.地址的英文格式怎么写: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旁桂庙村88
2种表达:
第一种是全英文表达,也就是给外国人书写的:
92F, Building 88
Guimiao village (Beside Shenzhen University)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RC
第二种是实用型表达,适用于在国外写信回中国的华人,当然如果外国人会书写也同样可以用:
Guangdong Province, PRC
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旁桂庙村88栋92F
这2种格式都可以。需要说明的是,送信上门的始终是中国邮递员,完全不用担心写了中文信件会收不到。反倒是英文的寄信地址务必要正确。
希望对你有帮助^_^
3.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为什么翻译是: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为什么翻译是: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 CHINA?其实广东和广东省大家都清楚知道,所以省字有时可以略去。
而P.R.并非楼上朋友们说是 Province 的缩写,而是人民共和国 People's Republic 的缩写。P.R CHINA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即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以全个地趾翻译过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深圳市【很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帮助。如有不明白,可以再追问,若满意请采纳,谢谢你,并祝你进步!】。
4.“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如何翻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之妙)
——晋·陶渊明《饮酒》
万文武
大家都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好,自然也有说不好的。宋蔡正孙在他的《诗林广记》中引《鸡肋集》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其实要理解这两句之好,还是要读全诗。这首诗有10句,可分作3段读。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非境之静,乃心静耳。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末二句补了一下,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只不过是说来无用,或者招忌,故以“忘言”二字推了开去。
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以为食也不愿为了那五斗俸禄而去折腰事人,并非是他不想从事政治,只不过那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所以这里难言的“真意”,一定是有所指谓的。而今对于古籍的解读,由于有了考古对地下资料的发现,许多旧有的结论被推翻了。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物识小录》中,考证到所谓“商山四皓”其实乃“南山四皓”之笔误。那么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抑或“悠然”地想起了“南山四皓”,这倒正好和鲁迅先生说的他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了。
只是这一来,陶渊明就不那么冲淡了。我倒是觉得,虽不合作于乱世却仍以国是为心的陶渊明更可亲可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1月01日第七版)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如何翻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之妙) ——晋·陶渊明《饮酒》 万文武 大家都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好,自然也有说不好的。宋蔡正孙在他的《诗林广记》中引《鸡肋集》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其实要理解这两句之好,还是要读全诗。
这首诗有10句,可分作3段读。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
非境之静,乃心静耳。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
末二句补了一下,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只不过是说来无用,或者招忌,故以“忘言”二字推了开去。
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以为食也不愿为了那五斗俸禄而去折腰事人,并非是他不想从事政治,只不过那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所以这里难言的“真意”,一定是有所指谓的。
而今对于古籍的解读,由于有了考古对地下资料的发现,许多旧有的结论被推翻了。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物识小录》中,考证到所谓“商山四皓”其实乃“南山四皓”之笔误。
那么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抑或“悠然”地想起了“南山四皓”,这倒正好和鲁迅先生说的他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了。 只是这一来,陶渊明就不那么冲淡了。
我倒是觉得,虽不合作于乱世却仍以国是为心的陶渊明更可亲可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1月01日第七版)。